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透露,中央已批准相关改革方案,规定院士统一70岁从工作单位退休。“考虑到当前我国两院院士中年龄75岁以上院士所占比例较大,凡是达到新政策规定退休年龄的院士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办理退休手续。其中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70岁以上院士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将退休年龄延长到75岁。” 在此之前,我国没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规定,一些单位在院士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会根据院士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让其本人自由选择是否退休,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和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如通过院士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资源而拒绝院士的退休申请,此种做法曾引发社会争议。 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其中“院士退休”是指院士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其工作单位办理退休手续。 院士70岁退休政策强调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旨在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本质,同时也将为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水产界内可能退休的院士 刘建康(1917-),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从事鱼类学研究工作,对鳝鱼性别逆转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1944 年发表的《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一文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关注。1949 年后,着重开展鱼类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参加并领导湖北省梁子湖的鱼类生态调查研究,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鱼类生态调查研究,为我国淡水鱼类的生态学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参加和领导的武汉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研究,与后续的东湖生态学研究,使东湖渔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展,并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发展中国淡水渔业与淡水生态学作出了贡献。人生格言:重视科学实验,着眼社会实践;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只唯实;独立思考,敢于创新。 张福绥(1927-),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早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而后转入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70 年代致力于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创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地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80年代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从而在产业化规模上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的关键技术,并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90 年代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的南北两个种群至南海与东海,相继形成产业。 徐洵(1934-),女,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八十年代利用DNA 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率先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班病病毒基因组密码,为病毒防治奠定基础。近年又在国际首次报道发现了对虾抗病毒因子。 曹文宣(1934-),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性地从裂腹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的角度,论证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主持了多项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目前从事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补偿措施中有关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主持“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保护方法和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及可行性”、“长江珍稀水生动物流动监测站”等项目的研究。 林浩然(1934-)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70 年代起专心致力于鱼类生理学研究,系统深入的研究鱼类生殖和生长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理论结合实际,在学术理论和技术应用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他研制成功高活性的新型鱼类催产剂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使用这种催产剂已生产十万多亿尾鱼苗,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近十年来大幅度增长起重大作用,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在本世纪初,林浩然和他的团队研究成功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实现石斑鱼苗种规模化养殖,让名贵的石斑鱼“游”进普通百姓家。 赵法箴(1935-),海水养殖专家,被尊称为“中国对虾之父”。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60 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60 年代中期,在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的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对虾养殖成功,开创了中国的对虾养殖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雷霁霖(1935-),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率先从国外引进大菱鲆良种并突破了养殖关键技术,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引领了海水养殖产业由传统模式向工厂化模式发展。 廖一久(1936-),台湾省台中县人,出生于日本东京。台湾水产养殖学者,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原台湾省水产试验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60 年代,廖一久成功地攻克了草虾的人工繁殖技术,使草虾人工养殖变成可能,被誉为“草虾之父”。其后他在乌鱼人工繁殖上又有重大突破,实现乌鱼人工繁殖,成为国际水产学术界的焦点,领先全球缔造了人工繁殖乌鱼苗成功的纪录。 朱作言(1941-),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现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领导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长期从事鱼类基因工程、鲤类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发表相关论文100 多篇,其中3 篇已成为转基因鱼领域公认的经典文献。合作完成了鲤鲫间的细胞核移植,培育出首批快速生长2.3-4.3 倍的转基因鲤、鲫和泥鳅,被誉为“转基因鱼之父”。水产格言:“一个民族要强大,必须对世界有所作为;而想有所作为,必须要自主创新。” 唐启升(1943-) ,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渔业生物学、资源增殖与管理和远洋渔业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发展了我国大海洋生态系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突出贡献。系统研究海洋渔业生物学,创造性地发展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亲体与补充量关系理论模式,完成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海洋渔业生物学专著。深入研究北太平洋狭鳕资源,在公海幼鱼分布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要成果,为国家维护远洋渔业重大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宜瑜(1944-),鱼类学,动物分类学专家。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十余年来,他一直潜心于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他共发现和描述了淡水鱼类的5 个新属、2 个新亚属和29 个新种,其中3 个新属的研究成果在进化上有较重要的意义。他在上世纪70 年代对平鳍鱼科科鱼类进行的系统分类研究被国内外专家普遍认同,更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群——鲤科分类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字】:水产网 水产业 退休院士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