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水产频道 唐东东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低迷行情导致养殖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对于草鱼、罗非等单位养殖利润原本相对较低的品种,养殖户唯有通过规模化养殖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规模偏小的养殖户考虑到机会成本,比如外出务工所赚的钱与养殖获利对比,从事养殖的吸引力可能渐渐会弱化,取舍之下从而退出养殖行业。这批退出者留下的市场空位,会由在技术或资金上具备优势的从业者甚至跨界者们填补。一个新的养殖群体将慢慢出现,他们相比过去传统的散养户,更具有投资和经营的心态,也会有不一样的诉求。 一位从事纺织品行业的集团企业老板,曾在国内开了上百家品牌专卖店,但受电商冲击不时关停专卖店。现在他将企业交给家族打理,自己转投水产养殖行业,目前计划在珠海建数个养殖基地,每个基地数百亩,然后生产安全水产品后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在实体经济遇冷时,这类跨界者看到了粗放式的水产养殖业处于低谷时的商机,但对他们而言,技术、管理、市场是短板。 而从业者,也面临规模化扩张之后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以中山草鱼市场为例,港口的草鱼养殖模式下大草鱼每年一亩的投入超过 2 万元,脆肉鲩的投入更大,超过 3 万元。意味着,上百亩的养殖规模就需要数百万元的投入。此前有企业看到规模养殖面临的资金缺口后,以投入资金的方式来满足养殖户需求,但越来越发现是“无底洞”。因为规模化养殖下的盈利模式更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一旦无法在养殖过程中产生效益,单单依赖外部资金注入,大量的资金需求就会拖累企业。 对于规模化的养殖,如果所养的鱼全部集中在某个时间点出,资金的占用会很大,相当于养殖过程中一直投钱,但等到全部卖鱼时才有钱回收,而且卖完鱼之后再放苗,短期内资金又无法充分利用。所以,盈利模式的设计要重点考虑怎样加快资金的流动速度,以尽量少的资金来带动养殖周转,并实现投入和产出之间有盈利空间。简单来讲,养殖户每天卖的鱼要能赚回每天投入的饲料钱。当然这是很理想的状态,并不一定能做到每天都卖鱼且盈利,不过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核算越规划得精细,资金就越安全。 诚然,当前水产行业处于低谷期,但就行业本身也意味着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会,因为养殖不赚钱后会诱发内部变革,不适者会被淘汰,无形中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养殖群体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企业,也将需要思考如何满足新群体的真实需求。 【关键字】:水产网 变革 水产行业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