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产前沿 中国水产频道 罗丹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NRC80万字巨著主译之一、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李鹏博士独家专访 《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原著是由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组织全球资深水产营养学家们历经三年辛劳编撰而成的,承载着人类有史以来对于水产动物营养学最大规模的综述、总结以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该书是国际间最权威、最具指标意义的鱼类与甲壳类营养标准,备受学界与业界推崇。 在美国原版图书发行的第一时间,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NRA)亚洲代表李鹏博士联系中国海洋大学的麦康森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的赵建民研究员,共同探讨从NRC出版社正版引进该著作并组织翻译团队的可能,最终促成了《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中文译本的诞生。由李爱杰先生创立、目前由麦康森院士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的毕业生组成的21人译者团队,婉拒酬劳,历经三年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该书的翻译校编,并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出版发行。近日,李鹏博士独家接受本刊专访,郑重介绍原书的作者与译者团队, 细细讲述了《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中文译本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非常担心2011版是NRC水生动物营养研究的系列丛书的绝版。这也督促着我们译者团队尽心尽力做好这版的翻译。” 《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主译之一 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亚太事务主管 李鹏 《水产前沿》: 能否介绍一下NRC2011版《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 李鹏:NRC是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简称。通过提供报告的形式,该委员会为政府和民众普及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促进科技造福人类。在过去50年里,NRC多次召集美国的水产营养学家,先后起草、发行了《暖水鱼类营养需要》(1977年)、《鱼类营养需要》(1993年)等书籍,以总结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的科研进展,并以此来促进科研转化及行业进步。2009-2011年期间,NRC组织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召集,由美国资深的水产营养学家Ronald W. Hardy教授和Delbert Gatlin教授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同时邀请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学者一起加入到2011版《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的编撰工作中来。我们尊敬的台湾海洋大学的萧锡延教授也受邀参加了这项工作。全书历经近3年的撰写和讨论,这本80万字的巨著最终在2011年下半年付梓面世。这本著作承载着人类有史以来对于水产动物营养学最大规模的综述、总结以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水产前沿》:能否具体说说《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2011版和1993版有哪些不同? 李鹏:萧锡延教授在第八届世华会上曾经就这个话题做过专题报告。总体来说,2011版和1993版差别非常之大。 首先,编委会成员从北美拓展到了全球范围,更加具有国际代表性,同时也为本书提供了面向全球未来水产行业的国际化视野。 第二是篇幅得到大幅提升,从1993版的8个章节、124页增加到了2011版的20个章节、378页,篇幅是过去版本的三倍。 第三点是关注的水产养殖品种从1993版的斑点叉尾鮰、虹鳟、三文鱼、鲤鱼和罗非鱼发展到了2011版的19个养殖品种,并首次拓展到了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对虾。 第四点不同在于讨论的话题,已经从单纯的营养需要延伸到了新的领域,包括污染负荷与排污管理、幼体营养、海洋原料的替代、亟须开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及水产养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尤其是新版著作的第二章,编委们总结了水产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整本著作里所有科学结论的基石。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当下得到的很多结论在未来可能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而被极大地改写。在这本著作中系统地综述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水产前沿》:能否介绍一下这本巨著的读者范围? 李鹏:如刚才介绍过那样,这本著作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于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最大规模的综述,它的读者范围其实包含了所有从事水生动物营养生理、生化以及营养需要、饲料配方优化及水产饲料工艺研发的科研人员。对于广大水产饲料企业的配方师、水产饲料原料的品管人员、养殖技术服务人员以及各工厂的总经理都是必备的参考书。对于广大的水产养殖户来说,这本著作中关于营养素的供给、投饲实践、营养型疾病、抗营养因子的毒性、环境因素对于养殖效果的影响等篇幅对于提高认知、指导实践、比较各种饲料品牌的效果都有巨大的帮助。此外,该著作对于广大的从事水产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该著作也是畜牧饲料及添加剂企业向水产领域拓展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第十届世华会现场,300余本新书被抢购一空 《水产前沿》: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是怎么想到去推动这本著作的中文译本的工作呢? 李鹏:我们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在中国做技术推广已经接近30年了。中国的水产饲料行业是美国动物性蛋白,特别是宠物级鸡肉粉,最大的海外市场。在中国市场上,我们也拥有大批的忠诚客户。在鱼粉价格暴跌的时候,在贸易环境敏感的时候,在感官评估出现变异的时候,在运输储藏出现货损的时候,我们的水产饲料企业都一如既往地给予了鼎力的支持。对于这样的客户,仅有言语的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水产饲料企业的工厂大多数建在偏远的地区,交通不畅,这使得我们有限的技术推广活动难于触及到那些坚守在水产饲料生产一线的员工。而这些员工恰恰是我们水产饲料行业的基石,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守,他们的严谨......成就了我们水产养殖、水产饲料第一大国的地位。他们最贴近水产养殖的实际生产,对于配方和养殖效果常有独到的理解和思考,但对于外来的信息又相对闭塞。NRC这本著作的中文版恰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便捷的参考书,来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并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认知。NRC这本著作恰好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相信她会成为我们送给一线员工的一份好礼物。 推动NRC 2011版中文译本的另一个原因也包含了个人的因素。这本著作由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Delbert Gatlin 担任副主编,他为这本著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我攻读博士的5年里,得到了Gatlin教授在学术上和生活上的悉心指点和关照。NRC2011版的主编Hardy教授,以及其他编委Halver院士、Bureau教授也都指导过我研究的课题。对他们最好的感谢就是把他们的学术思想传向世界,尤其是传到中国-水产养殖世界里的唯一超级大国。 《水产前沿》:这个NRC巨著的中文译本是怎样来完成的? 李鹏:我在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买到了这份80万字的NRC原版图书。原版图书的信息量庞大,有些表述方式也不太容易理解,甚至能够造成误解;而且,原版书印数少、价格贵,在国内的发行过程也很复杂,这对我们国家水产饲料业界与学界来说都非易事。因此,我萌生了促成这本巨著中文译本的想法。于是,我在第一时间就向我的老师麦康森院士汇报。麦老师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立即从在科研院所和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遴选出近二十人。翻译工作得到了这些毕业生的一致响应,大家为了降低译本的费用、回报恩师与行业,完全谢绝了任何酬劳和版税。我同时把译书的想法向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的会员企业进行汇报,也得到了一致的支持。因此,我们联系了科学出版社来承接这个庞大的工程,并用活动经费支付了从NRC出版机构引进的版权费用及印刷费用。 在完成版权引进手续之后,麦老师率先翻译了前面的章节,奠定了行文风格,然后按照每个毕业生的专长把剩下的章节进行了分配,开始了每一章的翻译和反复校对。麦老师引用清末思想家严复的话,对全体译者提出了“信”、“达”、“雅”的要求,我和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的赵建民研究员各自担当了“信”和“达”的“品管经理”。我对于全书翻译的准确性负责,赵建民监督我的工作,对准确性和通畅性负责。我们并肩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呈交出一份自认为准确并比较通畅的版本,供麦老师做最终地审阅和修改。麦老师又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逐章审阅了全书,筛查到了大量不“雅”或者不够“雅”的语句,重新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在这期间,我和赵建民时而在凌晨收到麦老师发来的电邮,感知到老师在深夜里仍然辛勤地工作,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无声的鼓舞和鞭策。离开麦老师的实验室已经十多年了,因为这个工作又仿佛穿越回到了恩师身边求学的岁月,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温暖。 全书的文字在最终定稿之后,科学出版社进行了专业的排版和美工处理,并在今年国庆之后开始印刷,作为第十届武汉世华会的献礼而发行。全书定价138元,售价仅是英文原版书的十分之一。 《水产前沿》:在全书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李鹏:这本巨著的原书高度专业化、学术化。在原著中,为了能够精确描述从实验数据到科学结论的推导,有些段落使用的句型复杂,用词考究,时态语态也时有变化;而且,也存在很多语句指代不明,或者晦涩难懂,或者疑义叠生。在译者团队校对过程中,陆续整理出了大量的疑难杂句。我和赵建民就这些语句与Gatlin教授、Hardy教授、Bureau教授悉数进行了原意的求证,仅和Gatlin教授的电邮往来就有近百封之多。在讨论之后,我们按照原意进行了润色。在很多时候,英语的本意与汉语的翻译意思并不能精确的对应。在追求准确无遗漏的同时,通畅性有时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完美平衡两者,有时候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 在原书中,有很多语句需要找到原始参考文献才能进行准确释义。比如belch这个词,英文本意是打嗝,但在本书中应该理解为“鱼类无法完全消化脂肪,而将饲料经口排出体外的现象”。比如俄勒冈湿性饲料,这是国内读者无法简单通过度娘来读懂的词句。我们尝试着用中文译本中加注释的方法,来帮助读者迅速理解原文的本意。在专业术语选择使用上,尤其是不同水产动物的名称翻译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赵建民博士做了大量的比对,选出最适合的用词。他还整理了在原文中出现却在书后专业词表中遗漏的大量名词,修订了一个遗漏的名词表。这或许对于未来统一专业术语及物种名称起到很好的作用。 《水产前沿》:你觉得下一版NRC《鱼类及甲壳类营养需要》会在什么时间出版? 李鹏:我记得成都世华会的时候,萧锡延教授曾经讲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水生动物营养需要的频率一般是20年左右,因此编委会所有成员都将这本著作当作一生一次的神圣使命而倾尽心血来撰写。依照此推断,NRC再组织编写下一版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左右。但是,2011版的《鱼类及甲壳类营养需要》非常有可能是永久的绝唱。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这一学科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虽在美国率先兴起,但经过近70年的发展,全球的水产养殖产业集中在亚洲,美国本土的水产饲料行业发展受到人力成本、环保压力、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举步维艰。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倾向于将应用学科的发展交付给企业来完成。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农业部(USDA)已经多年鲜有资助水产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学科发展备受局限,学科梯队建设已经中断,而且断在当下。水产营养学科创始人之一的John Halver院士在2012年溘然长逝。Ronald Hardy教授和Abramo教授也到了古稀之年。连长期被认为是少壮派的Gatlin教授也马上迎来他60岁的生日了。水产营养研究从三十年前的美国各大农业院校萎缩到如今的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奥本大学、爱达荷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的三两个研究所。基于这样的产业现状和学科困境,我非常担心2011版会成为NRC水生动物营养研究系列丛书的绝版。这也督促着我们译者团队尽心尽力做好这版的翻译。 《水产前沿》:这本巨著的译本历经三年才完成,你感受是怎样的?未来有什么打算? 李鹏:为了更好地平衡这本书的准确性、通畅性和时效性,译者们的业余生活都长期被这本书所占据着,完成之后的感觉像高考过后一样,心里空空荡荡,需要新的项目来填充。英语有句俚语“Publish or Perish”。字面的意思是要么发表,要么消亡。我原来对此的理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勤于发表,不然个人学术生涯就消亡了。在经过这次翻译工作之后,我的理解是人需要通过发表来传播思想,否则灵魂就随着生命而消亡了。这次翻译工作中,译者们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中国的水产营养学者和水产饲料的从业者在过去的30年里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因为语言的问题无法和世界接轨,没能成为人类对水生动物认知的一部分,这是中国的遗憾,也是世界的缺憾。译者团队更加希望在有生之年和国内其他水产动物营养学科的技术人一起谱写中国人的水产动物营养的百科全书。我个人也将很快开始个人自传体三部曲的写作,生命不息,而笔耕不辍。 《水产前沿》:能否先剧透一下具体是什么样的自传体三部曲? 李鹏:《血粉》、《肉骨粉》、《猪油》。 长摁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行购买~~点击【阅读原文】同样可以购买的哦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鹏: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亚太事务主管 赵建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艾庆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效儒:通威股份特种水产研究所所长 程镇燕:天津农学院副教授 迟淑艳: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 梁萌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刘 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海洋学院院长,副教授 刘兴旺:盐城恒兴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片区技术总监 米海峰:通威股份主任营养师、水产研究所所长、华南片技术总监 谭北平:博士生导师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 王正丽:青岛农业大学教授 薛 敏: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于海瑞:潍坊学院副教授 张春晓: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张 璐:通威股份水产技术总监、通威研究院副院长 张文兵: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彦娇: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赵彦翠: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歧存: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字】:《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中文译本,故事,水产网站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