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对虾、石斑鱼行情低迷?何不放在一起养?

2015-12-7 08:00| 发布者: 渔歌子| 查看: 22041|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虾养殖道路坎坷,频频受到重创。其中海南对虾养殖成功率偏低,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养石斑鱼。据蔡春有粗略估计,2015年海南石斑鱼总养殖量保守估计为10万吨以上。
        文/图 水产前沿 罗少蒙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虾养殖道路坎坷,频频受到重创。其中海南对虾养殖成功率偏低,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养石斑鱼。据蔡春有粗略估计,2015年海南石斑鱼总养殖量保守估计为10万吨以上。

  

  随着石斑鱼养殖量与日俱增,石斑鱼的成鱼价格相对以往的“高身价”有所下降。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收益成为石斑鱼养殖户不断谋划的出路。海南省恒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雄从2005年进入石斑鱼养殖行业,长期的摸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对虾和龙胆混养的养殖模式。
  
  以鱼为主 混养对虾

  据林雄介绍,他的石斑鱼混养模式以龙胆石斑鱼为主,按照亩产7000斤的标准使用高位池养殖,同时混养一些南美白对虾虾苗,密度大概3万尾/亩。养到6公分左右,开始一天投两餐料,每次投2-3斤/亩。对虾的生长速度很快,两个月就长到了40-50头,此时产量是500斤/亩。等到三个月后,对虾达到了20头规格大小,此时的产量大概是600-700斤/亩。达到上市规格之后就可以起捕对虾,再放下一批虾苗进入养殖池中。石斑鱼的出鱼时间及产量则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

  
  林雄向参观者演示如何投喂石斑鱼和对虾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放虾苗呢?一来可以预防蚂蟥;二来对虾可以食用鱼类的排泄物,并清理池壁的青苔,有助于水质稳定。”林雄解释说今年石斑鱼价格相对低迷,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石斑鱼的产量,又额外增加了很多的对虾收益,一举两得。

  
  用网隔开龙胆石斑鱼和对虾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混养不会捕杀对虾吗?怎么保证一个好的产量?“一般达到10斤以上的大鱼是不会吃小虾的。我们这个混养的模式是基于养殖大型龙胆石斑鱼的,另外我们的混养模式实际操作是用一个网隔开养殖池1/4的空间,这个网只允许对虾通过,石斑鱼不可以通过。这样做对我们出虾也是十分便利的。”林雄解释道。为了逃脱石斑鱼的猎捕,对虾的运动能力加强,肉质会更加结实。“这种混养模式养出来的对虾肉质结实,口感浑厚,可以直接做成刺身,非常受市场青睐。”
  
  病害防控:以预防为主

  麦康森曾经说过:“现在像石斑鱼这类高档名贵鱼类,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是提高石斑鱼的存活率。”关于石斑鱼养殖病害防控,提高石斑鱼存活率,林雄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法:第一,保持水质稳定。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池塘的水质稳定不仅仅靠平常的调水管理,还得依靠对虾的净水作用,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第二,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现吃料慢,一般会下一点醋酸铜处理,做到尽早处理问题,不能等石斑鱼完全不吃料了才来治疗病害;第三,根据增氧机的功能来设定水位的深度。比如使用上海喃嵘生产的涌浪机,它能转动到水深2.5米池子水位就设定在2米至2.5米之间,这样一来池子的底部污泥的储量很少,池子的底部也很干净,鱼的发病率也很低。
  
  涌浪式增氧机

石斑鱼养殖更趋于理性

  海南恒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雄

  从1993年进入水产行业从事对虾养殖和饲料经销开始,到2005年从事石斑鱼养殖,林雄一直致力于生产一线的实践与研究,并逐渐把海南恒昌发展成为石斑鱼种鱼繁育、孵化、成鱼养殖产业链一体化。林雄多年来对于石斑鱼养殖行业的摸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每当别人和他聊起这条鱼,他可以精确到石每个生长阶段的饵料系数、熟悉各种饲料对于水质的调节程度以及掌握了石斑鱼患病前的小细节。“从事石斑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石斑鱼的销量也越来越多,意味着价格暴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石斑鱼养殖趋于理性,比拼的是养殖技术、养殖设备、饲料利用率和养殖存活率等综合管理水平。这条鱼具有很好的生长优势,我对石斑鱼的养殖充满了信心。”


【关键字】:对虾、石斑鱼 混养 病害防控 水产网站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