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2016年水产界开年重头戏“2016(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研讨会”将于明天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广西北海拉开帷幕。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一带一路”的海上合作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北部湾重要的水产基地。广西北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1月6-7日,最顶尖的国家海洋智库将云集北海为您深刻解读 “一带一路”政策,分享最领先的海洋生命科学技术以及最前瞻的企事业创新思路。 开年重头戏亮点在哪里? 看中国水产频道为您剧透! 亮点一:四大院士及阵容超强专家组成顶尖海洋智库 中国水产行业现状及未来 ——麦康森 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 院士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鲍学会理事和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并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开创贝类营养研究新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成功开发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开口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鲍营养学的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海水养殖鱼类营养研究和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发海洋碳汇 助力海丝之路 ——焦念志 院士 (厦门大学) 焦念志 院士 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成果。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洋碳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设立MCP科学工作组,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1996年获国家杰青,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00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2013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一带一路”与海洋科技的初步思考 ——张偲 院士/所长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偲 院士 著名海洋生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围绕“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的关键工程科技问题,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的观测、认知和利用研究,为发展我国海洋微生物产业与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各1项。发表论文190多篇(含SCI收录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2册,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 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 ——桂建芳 院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桂建芳 院士 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届所长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届主任。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多倍体银鲫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首次揭示银鲫独特的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培育出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银鲫养殖新品种;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已发表SCI刊源论文17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7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中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形势与前景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 任玉岭 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期间,他提出的建言之多、影响之大,被媒体称之为“任玉岭现象”。 科技助推藻类产业转型升级 ——秦松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松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亚太应用藻类学会主席、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前主席、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理事、中国藻类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级课题,建立了海带和裙带菜遗传转化模式;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海洋生物药物一种,进入临床前开发;发现海洋来源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四个,具有生物组合合成潜力。获得科技部认定科技成果两项,中国科学院登记科技成果三项,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奖励。 海洋牧场构建回顾与展望 ——杨红生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养殖生态与养殖设施、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等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11)、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5、2014)和二等奖1项(2012)、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6、2008)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2014)。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深远海网箱养殖前景与技术展望 ——王岩 教授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王岩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浙江省和上海市科研项目以及Fats and Protein Research Foundation等国际基金,在盐水枝角类生态学及其在海水中的大量培养利用、温水性鱼类补偿生长和投喂策略、海水肉食性鱼类饲料鱼粉替代技术、水产养殖模式优化等方面做过较为系统的、创新性的工作。 中国珍珠养殖现状及南珠振兴 ——江世贵 所长/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江世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斑节对虾养殖及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斑节对虾苗种繁育、养殖及遗传育种等方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省际联盟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我国斑节对虾产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2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次。 中国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解绶启 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解绶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生生物学报》副主编、Aquaculture Nutrition 编委。主要从事鱼类营养学、能量学和无公害渔业技术基础的研究;通过将能量学与营养学结合起来,系统地开展了比较营养能量学研究,利用生物能量学模型开展了营养需求和投喂量的估算,水产精确养殖奠定了理论基础。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源刊论文40余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4)、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1、2、9)、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养殖对虾病害及及其生物安保防控技术 ——黄倢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黄倢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水生动物健康标准委员会(OIE AAHSC)副主席、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7篇,出版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24项,发明的T-E染色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已被采纳为WSD诊断的国家标准和OIE国际标准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9项。 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病害现状及对策 ——秦启伟 研究员/杰出青年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秦启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和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海洋分子病毒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海洋分子病毒学、鱼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海洋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在Journal of Virology, BMC Genomics, Virology, Lab on chip和Antiviral Research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 中国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 ——林洪 教授/书记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林洪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鲆蝶类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海产品过敏原纯化与检测、渔药药残留快速检测、水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风险分析与食品标准制修订等食品安全领域;对虾蛋白质、甲壳多糖等水产加工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 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与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经济 ——吴信忠 教授/院长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 吴信忠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会员、FAO/NACA水产病害咨询专家等。从事海洋生物病害与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农业倾斜”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及美国NOAA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等。 亮点二:四大重磅会议议题+27个精彩报告,最强大头脑风暴 四大重磅议题: 1、“一带一路”解析与新海洋政策下的北部湾 2、水产品安全、水产行业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与国际贸易 3、中国水产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4、科技塑造行业未来 27个报告精彩纷呈: 1、“一带一路”与海洋科技的初步思考 2、研发海洋碳汇 助力海丝之路 3、中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形势与前景 4、海上丝绸之路与北部湾出海通道—远洋航线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5、“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全球化与国家主义 6、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 7、广西优势特色海水养殖品种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8、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与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经济 9、中国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 10、进入境水产品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 11、进境水生动物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12、出入境饲料及原料检验检疫监管 13、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病害现状及对策 14、养殖对虾病害及及其生物安保防控技术 15、中国水产品出口形势与对策 16、中国水产行业现状及未来 17、世界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之机遇与挑战 18、中国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19、中国水产饲料行业现状及未来 20、中国海马资源与养殖现状 21、方格星虫生态高值产业链的构造 22、中国珍珠养殖现状及南珠振兴 23、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 24、深远海网箱养殖前景与技术展望 25、海洋牧场构建回顾与展望 26、科技助推藻类产业转型升级 27、New Developments in fish nutrition: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鱼类营养研发的挑战与对策 亮点三:中国水产频道、《水产前沿》杂志作为深度合作的水产媒体,将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全程报道研讨会盛况!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