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俗称“偷死病”,一般发生在养成阶段,此病传播广、致病性强、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对虾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08年以来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主产区频繁发生,近年来其排塘率高达80%以上,部分区域可造成全军覆灭,经济损失惨重。 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研究员带领水产动物药理与临床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海洋水产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山东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重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替代品的产业化开发”、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产业项目“山东省海水养殖重要疾病高效专用药物产业化及示范推广”等资助下,走遍全国沿海对虾主产区进行调研取样,通过对“对虾急性肝胰脏坏死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药效学、临床防控技术研究,查明了这一重大疾病具有复杂的病原多样性(副溶血弧菌和其它多种细菌性病原),筛选出绿色消毒剂、专用中草药、高效抗菌素、藻胶粘合剂等系列产品,建立了一整套疾病防控技术和使用规范,先后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20余家企业进行了临床防控中试。 2015年在浙江、山东和天津完成了高位养殖池、室内工厂化养殖、传统室外池塘等多种养殖模式的3次现场验收。与发病的对照组池塘相比,实验组池塘患病对虾治愈率达80%以上,对虾养殖成活率显著增高。其中,高位养殖池单茬平均产量2109.75kg/亩,对虾规格平均70只;室内工厂化养殖池单茬平均单产为7.9kg/㎡,成活率为72.60%,对虾规格平均50只;传统室外池塘对虾规格24只的平均亩产为128kg;对虾规格54只的平均亩产305kg;对虾规格80只的平均亩产310kg。 多地的中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套技术方法实用性强、临床防治效果好,突破了偷死病难以治愈的养殖瓶颈,推广应用后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2015年6月份,在浙江省三门县某公司高位养殖池进行偷死病防控验收 2015年9月份,在天津市进行对虾偷死病防控技术现场验收 天津市水产局副局长马维林查验实验池塘中偷死病,治愈后的大规格南美白对虾(规格24只/kg) 2016年1月份,在山东省潍坊市某室内工厂化养殖温室大棚中,现场验收南美白对虾偷死病防控效果。 【关键字】:对虾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临床 防控技术 突破 水产网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