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产前沿 唐东东 抱歉,又让饲料企业躺枪了,毕竟饲料在养殖成本中的占比高达7-8成,同时也是水产养殖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板块。 但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养殖户普遍亏损后(比如2015年江苏省大约60%的鲫鱼养殖户亏损、20%保本、20%盈利;华南地区的罗非鱼养殖就更不用说),整个养殖环节将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行业内的资金流缩水。接下来,谁来填补这些缺口,谁来接手养殖? 要分析清楚为什么搞养殖的不赚钱,既是个大的产业经济学问题,也关乎个人的技术管理水平,还关乎天气问题,这不是我所擅长的。但可以说说为什么做养殖投入品的企业相对容易赚钱,而养殖本身难赚钱,可能还是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不同有关。因为不管是做饲料、苗种还是药品等等,只要是搞养殖都需要应用这些产品,对于养殖户来说,这些产品都是些硬性需求。既然是硬性需求,企业所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对较低。 但是,养殖户所养殖出来的鱼、虾,所对接的是终端消费者,就是广大的吃货。吃货会硬性地选择每天吃一条罗非鱼或者草鱼么?肯定不会。所以,养殖户面对的是一个软性需求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多的选择,自然会倒推让养殖环节充满风险,尤其是在国内养殖产能过剩、消费者对国产水产品不自信、国外进口肉类产品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不过,做不到让每个人每天吃一条鱼,但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偏偏喜欢买你家的,那也变成一种硬性需求了,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扯远了,回到盈利这个话题,有个法子叫“开源节流”是大家公认的。看看现在饲料企业在面对养殖户亏本时做了哪些努力。比较常见的,也是饲料企业操作起来很方便的,就是“降价”,通过降低饲料成本来减少养殖成本,从而增加养殖盈利空间。像最近,旺海、海大、粤海等企业就陆续拉开了特种鱼料的降价帷幕。饲料企业也慢慢认为,只有为养殖户提供饲料成本最低的产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从趋势上来看,饲料厂未来肯定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但是薄利多销有个前提,就是规模要足够大。现在饲料企业单厂应该还达不到这种要求,还需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来支撑企业参与竞争。 单单靠“降价”这种节流的方式还不能真正解决养殖户的盈利问题,因为饲料本身就是来料加工,原料价格波动时也需要进行价格调整。关键还是要“开源”,在水产品的销路上做一些拓展。水产行业中本身就有一个流通环节来对接养殖与消费市场,以前是比较零散,饲料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一些流通资源来配合自身的业务发展,做不到利好所有人,但至少能保护好自己客户的利益。我倒不希望饲料企业自己跑去做流通,完全是资源的浪费,把流通领域的散兵游勇力量整合起来,自己当指挥官多好。如果饲料企业真想自己做点对接消费市场的事情,还是做点水产品深加工、品牌推广这类有技术含量的活好点。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海大的朋友说海大在2016年会考虑做水产品流通,我还是蛮高兴的。行业这么多年来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养殖环节,现在确实也该分点精力看看流通领域了,海大作为水产行业中的优秀上市企业,有这个行业责任,也有自身的产业链利益驱动。不过依海大的谨慎,2016年应该也只是小范围先试点,毕竟现在做流通或者终端消费市场的饲料企业,都还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但,总归要行动了。 还是觉得,水产养殖行业跟畜禽养殖行业都是为人提供蛋白质食材,本质上是存在竞争关系,水产行业同仁在内部竞争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从产业利益来看,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猪肉、鸡肉等蛋白质食材。人家已经有好些能朗朗上口的品牌肉了,水产养殖产品则还没有见到什么品牌,作为水产从业者,我还是有些眼红。 【关键字】:饲料厂 赚钱 养殖户 亏本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