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 陈再忠 2016年2月6日,王武教授因病与世长辞,但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仍历历在目,让人时不时为之嗟乎叹然。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2月6日20时01分在上海市新华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5岁。 先生离世时,始终没有找寻到一张能够印制的单人正面照,我们只能从他参加的一次科技入户服务活动中的塘边合影里摘选出来放大而成,所以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身穿印着上海海洋大学校徽的白色T恤、右肩挎着相机、脸上洋溢着信心与丰收的笑容。 的确,从南方的广西合浦到北方的黑龙江五大连池,从东部的浙江舟山至西部的宁夏中卫,在池塘边询问、海上鱼排区观察、稻田旁调查、教室里上课等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正如他在弥留之际说的那样:“回顾我这一生,我感到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我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称职的水产科技人员。尽管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一直秉持学校勤朴忠实的校风、求实、勤奋、实干、创新的校训精神,在我的恩师,我的同行,我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抓住生产关键问题,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生产难题,极大的服务了我们的产业。我讲到水产就兴奋,这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我没有对不起学校对我的培养。” 王武教授(第一排左三)与陈再忠博士(右一) 1999年,我有幸成为王武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跟随他一起“行走江湖”,时而驻足池塘边与养殖户倾谈、时而为推广部门技术培训、时而在实验室研讨可行性方案、时而又在生产基地开展试验。 记得2000年前后一些养蟹大省经常发生河蟹“抖抖病”,由于一时难以确定其中原因,使得生产效益无法保证;即使养殖出来的成蟹,也往往规格偏小、腹部和鳃发黑,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价格劣势,给消费者留下“池塘蟹”的负面形象,致使内陆的河蟹产业疲于在低谷盘桓。当时我们经常被应急似地请到养蟹池塘边为大规模死去的河蟹开处良方,也会到一筹莫展的渔业管理部门与技术推广人员商议对策,经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王武教授认为“小打小闹”、“头痛医头”已经不合时宜,必须重新审视养殖模式并对其进行大幅调整,从而提出河蟹振兴工程的一系列方案。在他的“增加生产者(即水生植物)、限制消费者(即河蟹)、强化分解者(即微生物)”的科学理念指引下,一些河蟹主产区陆续采取了“稀放、种草、移螺”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从“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养优质蟹”,自此改变了池塘养殖河蟹的颓势,再次为内陆地区的河蟹养殖产业注入了生命力,如今远在台湾、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时传来佳音。 王武教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水产人深入一线、扎根产业,“与鱼谈恋爱”、“与蟹谈恋爱”,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养殖生产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水产事业”。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