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超级网红”要怎样发展小龙虾才能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2016-7-13 07:59|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22730| 评论: 1|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2015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大约有72万吨,全国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大约200万吨,市场缺口高达130万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小龙虾产业日益扩大的养殖面积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 ...
  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 罗少蒙 吴佳辉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2015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大约有72万吨,全国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大约200万吨,市场缺口高达130万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小龙虾产业日益扩大的养殖面积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小龙虾产业首席专家舒新亚,从事淡水甲壳动物和名优鱼类的繁殖、养殖研究工作30多年,尤其专长于淡水螯虾,曾担任中国农业部水产项目办公室淡水螯虾项目顾问,湖北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关淡水螯虾项目主持人、中国第一个有关小龙虾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号:2007BAD37B01)负责人兼首席专家。
  
  提到小龙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就是火爆。一个产业可以火爆到什么程度?大概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疯狂。全国最大的小龙虾消费市场江苏省一年就吃掉了20万吨的小龙虾,2016年盱眙龙虾节万人宴上,由76个商户提供的近40吨小龙虾,被3万余饕餮客们一扫而空。近年来,小龙虾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夜宵界的霸主”和水产界的“超级网红”。
  
  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大约有72万吨,其中湖北省产量为43.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9.9%,其次是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份。与此同时,据业内人士的市场预估,全国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大约200万吨,市场缺口高达130万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小龙虾产业日益扩大的养殖面积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技术在高位,水产才能高速发展。”小龙虾产业首席专家舒新亚在接受《水产前沿》采访时指出,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靠扩大养殖面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既要扩大养殖面积也要提高养殖技术,并且把提高养殖技术放在最重要的环节,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工作中。“这是小龙虾产业发展道路中遇到的极其关键的分水岭。当前小龙虾产业发展得太迅猛了,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并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继续前进。”本刊专访小龙虾首席专家舒新亚,期待能通过其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剖析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舒新亚(右三)参观武汉百汇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后,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全国总产量约70万吨 湖北第一
  
  水产前沿:近年来小龙虾越来越火爆,尤其是搭上互联网后,大有赶超大闸蟹的趋势。作为曾经的外来入侵物种,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小龙虾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历程?
  
  舒新亚:小龙虾又名克氏原鳌虾,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进中国,凭借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各地繁衍开来,一度被列为外来入侵有害物种,真正在中国崛起是近十几年的时间。在2004年以前,江苏小龙虾产量和出口量都是全国首位。但是湖北省最早开始研究小龙虾产业。从1984年开始我们在湖北省研究“虾稻轮作”,以及小龙虾的人工增殖和人工繁殖,到2005年正式在潜江推出了“小龙虾与中稻轮作技术”,潜江成为了虾稻轮作模式的发源地。国内报刊媒体争先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地代表都来湖北参观考察。2008年末2009年初,我们又推出了“虾稻轮作、共作一体化技术(简称虾稻共作)”, 虾稻共作模式从之前的一季稻一季虾的轮作模式变成了一季稻两季虾的共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和单位面积的产量。我们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后相继推出了“虾稻轮作、共作一体化技术(简称虾稻共作)”、“小龙虾与莲藕混作技术”、“小龙虾与名优鱼类混养技术”、“小龙虾与肉食性名优鱼类池塘时空分隔混养技术”、“小龙虾池塘、稻田繁殖、养殖一体化技术”,技术不断在创新,产量和效益也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小龙虾池塘、稻田繁殖、养殖一体化技术”,改小龙虾的自然繁殖为人工繁殖;改单品种养殖为多品种生态混养;改春季投苗为夏秋放种(苗),春季补苗,即改变了放种时间、次数和模式。稻田年产一季稻、二季虾苗、二季成虾,比“虾稻轮作、共作一体化技术(简称虾稻共作)”又上了一个台阶。21世纪以来,由于小龙虾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价格亲民等优点,再加上潜江的“油焖大虾”、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等各种做法推广普及后,小龙虾成为这几年来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
  
  水产前沿:全国小龙虾的养殖量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里?小龙虾年产量、产值分别是多少?
  
  舒新亚: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大约有70万吨,其中湖北省产量为43.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9.9%,其次是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份。全国小龙虾具体年产值不太清楚,2015年湖北省小龙虾产业的综合产值是近500亿元,今年预计大约为600亿元,未来三到五年,湖北省准备把小龙虾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作为水产品的一个前景产业来做。
  
  水产前沿:作为主产区之一,湖北省的小龙虾产业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
  
  舒新亚:在2004年以前,江苏小龙虾产量和出口量都是全国首位。湖北省在2005年推出“虾稻轮作技术”和“小龙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后,2006年产量超越了江苏省成为全国小龙虾产量第一的省份,湖北省小龙虾产业规模、产量、加工出口量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湖北小龙虾产业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如此迅猛主要原因是:第一,湖北省最早做了很系统的基础研究,我们对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繁育习性、养殖技术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且层层深入,不断创新。这是小龙虾产业发展如此迅猛很关键的一点;第二,湖北省在1986年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的小龙虾加工厂,1988年开始出口,1989年又在江苏盐城和山东微山创办加工分厂,小龙虾的出口创汇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兴起。第三,湖北省内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等国内从事小龙虾研究的知名院所,正是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联合攻关、齐心协力,湖北的小龙虾产业才有了如此迅猛的发展。第四,政府的推动也是湖北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的动力。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湖北小龙虾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科技厅最早开始对小龙虾产业技术研发立项,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农业厅联合制定“十二五”和“十三五”的“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湖北省财政厅则加大对小龙虾产业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投资建立了一批“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湖北省商务厅和湖北省农业厅2005年最早联合在潜江召开了湖北省第一次小龙虾产业现场会,这些都对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产业:养殖技术是最大发展瓶颈
  
  水产前沿:目前小龙虾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上遇到了什么瓶颈问题? 该如何解决?
  
  舒新亚:由于近几年才形成规模化养殖,根基不扎实,小龙虾产业发展整体呈现一种“快而不稳、缺乏后劲”的发展趋势,目前小龙虾整个产业链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苗种:由于小龙虾种群繁殖能力强,养殖户一般是选用自然繁殖的苗种,但是自然繁殖的苗种近亲繁殖现象多,种质退化严重,抗病力弱,导致养殖过程中很多因素不可控;
  
  2、饲料:人工饲料开发研究不足,使用率不高。国内小龙虾的饲料生产厂家很多,但几乎没有看到是在经过系统的营养学研究及人工饲料配置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目前投喂人工饲料和传统原料的比例各占一半。
  
  3、病害:我们对小龙虾的病害了解真的太少了,小龙虾病害研究缺乏资金的支持。病害高发时期,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从小龙虾体内检测出白斑病毒,同时也检测出其他不同的病毒,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我觉得把致病元凶归结成白斑病毒为时过早,也不完全科学,现在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4、养殖:现在的养殖技术普及不够,养殖水平普遍不高,湖北全省的小龙虾总产量虽然在上升,但是平均单产不到150斤,主要是依靠养殖面积的扩大来增加产量的,很多地方只重视养殖面积的扩大,而不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不重视标准化养殖,这大大限制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5、认识误区:小龙虾是近几年火起来的,消费大众和养殖户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欠缺,不管是生物学习性、营养价值、生存环境等方面的误区都很多,在养殖上的误区更多。像“小龙虾喜欢臭水、脏水”、“深水养鱼,浅水养虾”、“小龙虾一年繁殖多次”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如不避免误区,产业的发展势必会走弯路。
  
  解决方法:现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大瓶颈:一是苗种,二是养殖技术。小龙虾人工繁殖的虾苗具有质量好、抗病力强、规格整齐、生长速度快、上市时间早等诸多优点,因而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真正落实养殖技术的话,小龙虾的养殖产量可以是现在的几倍。今年湖北省成立了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以桂建芳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专门研究小龙虾的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养殖技术,这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省级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还会考虑和其他省份科研院校一起合作,争取升级成为全国性的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
  
  关于苗种:逐步实现大规模人工繁养
  
  水产前沿:据了解,小龙虾的苗种生产环节相对于其他淡水品种比较困难,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人工繁养,其困难之处在于?现今有何突破点?
  
  舒新亚:现在国内小龙虾主养区大多数是自然繁殖,尽管在2009年,我们省重点建立了20个小龙虾规范繁育基地,但是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只有5个繁育基地。其中的技术难点在于:第一,小龙虾是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是不同步,甚至比螃蟹还要不同步,批量人工繁育就存在很高的难度;第二,小龙虾绝对怀卵量低,每尾雌虾产卵量很少。一个螃蟹可以产几万卵,一只小龙虾产卵量只有两三百。因此批量繁育需要较多的亲本;小龙虾是底栖爬行,较多的亲本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面积,这也是批量繁育比较困难的地方;第三,很多种类的性腺发育可以从外部识别,其他的甲壳动物比如对虾、罗氏沼虾,通过外部观察可以看出它的性腺发育,但是小龙虾是看不到卵巢和精巢,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无法从外部鉴别性腺发育的程度,这也为人工批量繁育设置了一道技术门槛。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有些方案还运行得很好。为了解决亲本的占用面积问题,现在采取立体式的工厂化繁育,减少空间的浪费;或推广土池、稻田的人工诱导繁殖。关于生长发育不同步的难题,一般采取“控制光照、控制温度、控制水位、控制水质、加强投喂”的“五位一体”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天然水域小龙虾产卵期是8月下旬至2月下旬,我们人工诱导繁殖将小龙虾产卵期集中到8~9月,起到一个基本同步的过程。总体来说,小龙虾人工繁育的技术要求较高,利润较低,很多个体户不愿意做小龙虾人工繁育,必须依靠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农业公司来做小龙虾苗种,因此希望能从国家的政策上实施监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才能长期运营和发展。
  
  水产前沿:当前小龙虾养殖病害问题多,您认为该如何从苗种这块开始防控?
  
  舒新亚:目前小龙虾自然繁殖现象居多,但我认为自然繁殖很多因素不可控,近亲繁殖现象多,种质的质量不可控,造成抗病力下降,再者因为自然繁殖的苗种出苗时间较晚,长成之时刚好就是发病高峰期,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病害困扰,甚至全军覆没。我们现在提倡人工繁殖,养殖户使用人工虾苗,到第二年3~4月份小龙虾就可以提早达到上市规格,既避开了病害高发期,又实现了错峰卖虾的收益倍增。
  
  另外,我们做小龙虾良种选育有三个目标:生长速度、个体大小、抗病力。我们每年都要从五大湖泊采集种质比较优良的野生龙虾回来,然后把这些龙虾培育成亲本,开展群体选育,产生的子一代不仅生长速度快,抗病力也要强很多。
  
  水产前沿:有人提出小龙虾出现种质退化的问题,您怎么看待?
  
  舒新亚:的确是有这种情况,小龙虾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个体很大,我们做研究时很容易采集到100克以上的实验样品,而现在不要说采集100克的试验样品是很难很难的,就是采集50克的样品都不容易;以前4-5斤小龙虾可以加工成一斤虾仁,现在一般要5.5-6斤才能加工成一斤虾仁,明显含肉率在下降,我们归结为种质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前期大家对它的认识很少,很少去捕捞野生小龙虾,现在小龙虾消费市场很火爆,野生小龙虾被过度捕捞,我们连续三年做过资源调查,每年野生资源都以30%的速度急剧下降,当野生的群体降到一定的程度,自我修复的能力就降低了,种质质量的修复就发生了转变,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必然导致种质资源的退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繁殖的小龙虾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现象,造成小龙虾个体越来越小,种质退化越来越严重。所以,开展小龙虾育种保种的工作势在必行,现在以桂建芳院士为首的育种团队已经在行动了,小龙虾的良种选育、繁育研究工作大有希望,但任重道远。
  
  关于养殖:人工配合饲料是发展趋势
  
  水产前沿:小龙虾引进中国后,在养殖模式上经历了哪些摸索?
  
  舒新亚:最开始是虾稻养殖模式,经历了虾稻轮作、虾稻共作、虾鳅稻混作、虾稻繁养一体化的改变,然后到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现在比较成熟的模式有鱼(花鲢、白鲢)虾混养、虾蟹混养、小龙虾和高档肉食性鱼类时空(网箱)分隔养殖模式(由于小龙虾和高档型肉食鱼类是天敌关系,为了避免相互残杀,一般用网箱把他们从空间上分隔开,投苗上也错开一定时间)。现在我们池塘养小龙虾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小龙虾的池塘养殖繁殖一体化,同样是和高档鱼类的时空分布网箱养殖,在繁殖期间加一道网,就可以实现人工繁殖,这样操作起来增加的成本很少,获得的效益是很大的。所以目前我们在主推小龙虾的稻田、池塘养殖繁殖一体化模式。
  
  水产前沿:当前对小龙虾营养需求的研究现状如何?有何突破点?
  
  舒新亚:目前在小龙虾的营养研究方面很少,我们曾经在国家科技支持计划课题的支持下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教授营养研究团队,华中师大生科院王玉凤教授研究团队有一些合作,这些研究团队研究实力很强,工作进展很不错,国家要给以科研经费的支持。总体来说,经过系统研究的,受国家监管的人工配合饲料是未来小龙虾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国家不仅要监管饲料厂是否正规,是否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更要监管人工饲料配方的科学性和研究的系统性。
  
  水产前沿:当前人工配合饲料普及程度如何?在使用饲料投喂或者天然饵料投喂的选择上,您给养殖户的建议是?
  
  舒新亚:2008年我们刚开始推广人工配合饲料的时候,很多养殖户都不愿意接受,经过多年的宣讲、推广及市场的验证,现在小龙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传统的饲料原料比例大约为1:1,某些地区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率已经远远超过50%,很多养殖户在使用人工饲料后感觉小龙虾的个体明显比较大,产量也比以前高。总的来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关于市场:五年内不会产能过剩
  
  水产前沿:目前全国小龙虾的市场供需情况如何?
  
  舒新亚:今年小龙虾的养殖产量大约为72万吨,但是据我们每年对市场的测试,预估全国需求量高达200万吨,大约130万吨的市场缺口,造成了当前小龙虾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虾价也不断地被抬升。很多养殖户问今年小龙虾养殖量这么大,产业发展这么快,养出来的小龙虾会不会销不动?我认为,高达130万吨的市场缺口,起码五年之内都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水产前沿:目前小龙虾的出口情况如何?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导向是出口型还是内销型?
  
  舒新亚:2015年湖北省小龙虾出口量是2万吨,今年可能低于去年,原因不仅是国外对我国出口的小龙虾增设了很多的技术壁垒和限制措施,也是因为国内市场的火爆使得加工出口的利润已不如内销。总的来说,现在小龙虾内销量要远远超过外销量,但是因为国际上对中国小龙虾市场有需求,我们不能舍弃国外市场份额,应该两者兼顾。
  
  关于未来:落实养殖技术提高工作
  
  水产前沿:对于我国小龙虾产业未来的发展,您曾经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过产业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经过五年的沉淀与发展,您认为现在到达哪一个阶段?未来将如何发展?
  
  舒新亚:现在也还是一个十字路口,只不过是到了一个比较高阶段的十字路口,产业的发展不能单靠扩大养殖面积,也要重视技术的提高,而且要把提高养殖技术放在更高的地位,这是小龙虾产业发展道路中遇到的极其关键的分水岭。技术在高位,水产才能高速发展,我觉得小龙虾产业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国家是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但是真正落实到养殖层面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我们呼吁相关部门积极有效地去落实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养殖户的产量和效益,而不是简单通过扩大养殖面积提高产量;第二,我们希望能够落实禁捕令,从每年的9月1日到12月31日繁殖期间对野生小龙虾资源进行保护;第三,我们希望中国农业部能把小龙虾从外来入侵有害物种名录里剔除,只有剔除了才能有效去保护小龙虾的野生资源,我们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保护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除了长江中下游领域在养殖小龙虾外,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云南、海南、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河北、宁夏、甘肃;北方的辽宁、黑龙江等省份也开始了部分的小龙虾养殖,我们希望未来小龙虾能在全国各地养殖,成为中国产值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水产产业。

        【关键字】: 小龙虾 超级网红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0928 2016-7-13 13:24
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方向!

查看全部评论(1)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