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 唐东东 广东申川总经理 罗焕敏 加州鲈料、石斑鱼料等特种水产料的兴起,其背后的支撑力量中,不得不提一个在大陆经营30余年的饲料机械设备品牌——申川,这个品牌提供了目前市面上90%以上的密度控制器,而这一设备为生产沉性特种水产料时的核心部件。 申川创立于1978年的台湾,是水产饲料机械行业的老品牌。在上个世纪,它曾以大陆唯一的水产膨化和制粒机械供应商,有力地推动了大陆水产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现在业内不少知名的饲料企业如海大、澳华等,其水产膨化饲料的起步,也大多有着申川的身影。 2001年,广东申川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在中山成立(以下简称“广东申川 ”),主打水产膨化料机械;结合大陆市场的需求,广东申川将其中的特种水产料生产线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相比同行,广东申川总经理罗焕敏认为申川的特色在于对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企业“做久”,而非“做大”。 不一样的经营观念,是这次访谈中最大的触动。 思考如何做久 水产前沿:申川应该是最早在国内推广膨化料机械的供应商,也见证了国内膨化料的发展与变迁,能否对这段历史做个简要介绍? 罗焕敏:申川是1978年在台湾建厂,1984年时就与国内有业务往来,那时主要是经过香港中转后把膨化料机械卖到国内。就水产膨化饲料机械的发展而言,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膨化料机械的推广带有很强的政策性,我们可以称之为探索阶段。当时主要是东北、河北、湖北等地的一些国有企业或军工企业发展副业,然后对膨化料机械有了需求。但这些企业经营得都不是很成功,因为项目本身不是市场经济行为,而是政策上的驱使。 很多业者对膨化料在大陆的发展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是从南方发展起来的,其实膨化料初期是由北向南发展的。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4年左右,以福建厦门和广东佛山地区为代表开始突破膨化料生产的民营化及产业化,有代表性的一批企业开始冒出来,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开始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4年左右到现在,膨化料和膨化料机械处于爆发式增长期,中小型民营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的发展都很迅速,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高速发展阶段。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理解为第四个阶段,即优化阶段,饲料厂家对膨化料机械的理解不再片面追求产量,而是向更绿色更生态的方向转变。 整体来讲,膨化料机械在大陆发展的近30年里,基本上经历了由北向南发展,再由南向北的发展路径。 水产前沿:广东申川成立这么多年,经营方向上是否有做过调整? 罗焕敏:广东申川目前还是以水产膨化和制粒机械为主,这里边又重点发展特种水产膨化料机械。因为普通水产料机械的技术难度低,而且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特种膨化水产料如加州鲈料、石斑鱼料等技术难度较高,相应对机械设备企业的要求也会高,我们在特种水产膨化料机械上做了十多年,在配方工艺、机械设备及相关联的辅助技术上研究比较深,所以重点在这方面发展。 现在我们在特种水产膨化料机械上的市场占比比较高,像申川的密度控制器就占了国内市场90%以上。 水产前沿:相对同行,广东申川的特点或优势是什么? 罗焕敏:像膨化、烘干、喷油、制粒等方面,广东申川具有基于传统上的技术优势。比如油脂的添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均匀度好,另一个是添加量高;均匀度目前各厂家的设备都能做到,添加量主要靠真空喷油设备来做。我们在2002年就向市场推广这款产品,但受限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环境,推广速度比较慢。从试验数据来看,使用我们广东申川的真空喷油设备,油脂总含量能达到30%-35%,我们有客户做沉性膨化料时外添加油能做到20%-25%。 另外,我们重在培养客户的生产理念,并且尽量协助客户共同发展,帮助客户解决饲料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让客户的产品具有差异化、优质化,以这个来作为主要的竞争方式,而不是以价格战作为竞争方式。 水产前沿:您对广东申川的未来有些什么思考? 罗焕敏:国内的企业有一个通病,很多不是那么长寿,申川已经做了近40年,那么作为民营企业来讲,我们要去反思的是企业做大和做强哪个更重要,然后做强和做久哪个又更重要。一直在做强和做久上做文章,而没有把做大当成一个主要的方向。饲料机械行业的天花板很明显,市场容量、产值非常有限,而且绝大部分市场在中国,如果在中国卖不出去,在国外就更难卖。因此,说做到多大,意义不大。 当然,以国内的市场容量,相对做大其实不算一件难事,但关键是思考如何做久。企业做久才是对员工、对客户、对产业比较好的一个交代,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以及品质和技术的传承。我们不希望看到客户还在用着产品,但厂家已经不在了。广东申川这么多年也包括未来的时间里,思考的方向都是如何做长、做久。 相比公司利润,我们对人员更加重视,很多同事在公司已经有十多年了,我自己也是2001年建厂时就到了广东申川。这些人文上的沉淀与传承,有利于企业做长远的规划。 中小企业适合专注特水料 水产前沿:目前市面上的膨化料机械产品,在技术层面有无一些大的革新? 罗焕敏:膨化料机械发展比较缓慢,申川虽然做了这么久,包括同行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在原理上有大的突破,主要还是在原有的原理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优化。原理性的改变很难做到,因为一个设备的改进,除了机械企业本身创新之外,还需要饲料厂家的理解和配合,之中需要饲料厂家花费一定的时间及经济损失。举个例子,我们通常认为一台设备从设计理念到真正完成,周期需要3-5年。由设计理念变成图纸需要几个月,做成产品要几个月,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把设备装进去,这也需要几个月,然后经过至少半年到一年的完整运转,才能得出参数,还要再经过几次改进,最终才能让产品成熟。所以周期很漫长,也导致设备的创新速度比较缓慢。 世界上最早做膨化料机械的是美国的温格尔,然后是我们申川,后期才有其它企业跟进,但无论哪一家,大家的膨化料机械工作原理都相差不多,大的突破还没有。现在机械厂家的创新还停留在结构性的改进,比如耐磨性、材质的改进、控制方式的改进、产能的提升等。然后厂家的竞争点,也是结构、材质、性价比上的竞争。 水产前沿:这几年特种水产料市场比较火,包括大集团企业也相继进入,您怎么看待这种态势? 罗焕敏:加州鲈料、石斑鱼料等特种水产料的技术积累期要求比较长,先期进入的企业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及技术优势。我认为特种水产料要走配方技术路线和生态养殖路线,因为这些特种养殖对养殖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资源有限,环境破坏之后不利于产业发展。 现在有些大企业也在进入这块市场,其实中小型企业专注做这一块比较好。特种水产料市场容量有限,饲料量不会急剧扩张,大企业就算全部吃下,对整个销售业绩的贡献作用也不会太大。 水产前沿:饲料厂比较热衷于说自己拥有大产能的生产线,产能是不是越大越好? 罗焕敏:随着国内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集团化企业的扩张,大家对饲料单机产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土地的紧张和人力成本的增长,所以饲料厂对产能大的机器需求增加。实际上,产能不是越高越好,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环境和需求来定产能,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盲目提高产量会降低产品品质,如熟化度、糊化度等参数。膨化料以前也叫浮水料,只要能浮在水面就可以了,对淀粉的糊化度等没有太高的要求,这是爆发式增长阶段的通病,比较粗糙;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在反思,不把追求产量当作第一要务,而是以养殖的绿色生态环保为首要关注点。 总的来讲,饲料厂的产能设计最好是大小生产线搭配,或者两台设备能做到配件通用互换,产品可以做到自由调配,这样比较合理。 水产前沿:现在市场面比较流行推双轴的膨化机,就单轴与双轴,您的看法是什么? 罗焕敏:双轴与单轴的主要区别,是双轴的油脂添加量比单轴高一点,淀粉的比例要低一点,然后原料同等粉碎细度下,饲料的表面要光滑一点;劣势是双轴的投资价格以及使用成本高一些。 未来,单轴和双轴会并存,但双轴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 【关键字】:海大 膨化料 加州鲈 石斑鱼 水产养殖网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