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中国水产频道 蔡林宏 第四期中国水产频道虾友会来到湛江东海岛唐荣湛养殖场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在当下养虾的圈子里,“中造虾难养”、“虾长不大”几乎成了张口必谈的话题,谈起来却也总谈不出什么结果。但有一些人,却总能成为相反的例子,他们不纠结于这些问题,却用事实推翻了这几个“定论”。 80后养虾精英唐荣湛 在湛江东海岛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唐荣湛,通过改造自家大棚建造标苗室,在今年的中造虾养殖中大获全胜。他亲手打造“简易型”标苗室成功 “保苗”的案例,可在《70天赚30万,这位80后要用这种模式颠覆中造虾养殖》(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中详细了解。 9月28日,由中国水产频道举办的“中国水产频道虾友会”在湛江东海岛顺利进行,聚会所在地点便是唐荣湛的养殖场。就在虾塘边上,来自各地的养虾高手,和广东海洋大学的杜国平老师一起,分享着各自的养殖经验和故事。 唐荣湛带诸位虾友参观标苗室,略显闷热的大棚里,大家依然聊的津津有味 这一次中造虾的成功,还是唐荣湛一次“歪打正着”的尝试,原来的大棚是计划建成工厂化养殖所用,在今年初到海南参加了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的会议后,唐荣湛萌生了建造标苗室的想法,于是决定将大棚稍作改造,他买来PVC管、地膜、钢管和网片很快就建成了简易可拆装的苗池,用这些普通的材料,建成后一个池子成本在600元左右,这种池子看起来似乎很简陋,其实是很早以前便在美国夏威夷盛行的经典模式。据唐荣湛介绍,这种圆形的池子是比较实用和稳定的形状,池子水体容量在16吨左右比较理想,标粗的密度在5000尾/立方左右,大棚+小池的模式让标苗更加安全可控。 逛完标苗室和虾塘,大家围成一圈就虾苗的标粗技术展开了讨论 水处理 在标苗之前,有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事情便是水处理。尤其对一些水源并不十分优质的地方来说,建蓄水池已经是一个必要的事情。水进入苗池前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消毒或过滤,以唐荣湛老板的标苗室为例,他便是采用“沙滤”的方式,在他的养殖场里有三个沙滤池,海水经过杀菌过滤后,还要经过沙滤池进一步的沉淀,最终才从沙池底部的集中管道出来进到苗池; 对于工厂化养殖来说,杜国平老师还建议,要把养殖区跟水处理区区分开来,很多养殖跟水处理为一体的做法其实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杜国平老师 标苗 当天与会人员中,有养殖大面积土塘的,也有小面积的高位池、室内工厂化小池,在养殖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标粗”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么这个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环节,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标粗时间:杜国平老师在讨论中多次强调,标粗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十几二十天之间,不宜超过二十天,应在虾苗活力最好的状态下转移到养殖区; 土塘标粗:用土塘标粗毫不逊色于各种室内标粗池、高位池标粗,尤其是很多标粗后放到外塘养殖的情况,相似的生长环境更有利于虾的适应;杜国平老师还建议,土塘标粗可用网将一个小区域围起来成为“缓冲区”,这个区域虾进不去,能保持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搬池、分级养殖 针对普遍的“养殖40、50天左右开始出现问题”现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搬池,给虾换一个新的环境,无论水质、底质都是全新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不仅能避免许多病害,而且虾的生长速度会大幅度提高,当然搬池也要根据虾当时的情况,要在虾脱皮后壳长硬了再搬。 “男虾王”吴皆欣 来自雷州北和的吴皆欣还分享了海南成功的“分级养殖”案例,从虾苗开始将养殖分四级进行,上一级养到规定尺寸便把虾换到下一级,这是比标粗、搬池更胜一筹的做法,当然也要建立在一定的地势条件上,一般要选择带有坡度的地方由上到下建造几个级别的池塘,才能实现搬池时直接把虾往下转移的操作。 藻类 藻类在池塘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虾塘的水质好不好并不是由几个简单的检测指标决定,关键是在藻类是否稳定。 藻类在池塘中具有光合作用溶氧、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抑制弧菌等有害菌、浮游动物饵料的作用,因此只要能够保持藻类的稳定基本上不会有问题出现。对于藻类的生长,除了光照,第二要素便是肥料,要保持水体中氨基酸、氮肥、磷肥的含量。 标粗期间的营养 虾苗从苗场到标粗池,初期也要经历一个转换的时期,这时应该如何保持对虾苗营养的提供?据唐荣湛介绍,由于他是按照清水放苗,虾苗刚到池里三个小时后便开始投开口料,同时投一些芽孢杆菌和糖蜜,每天还要补充适量的钙和镁。对于苗池中的水质,唐荣湛在标粗6——10天内开始每天换水,10天后每天早晚各换50%的水,保持水质环境。 低密度 十大养殖精英“四哥”肖四 聚会上,来自雷州的“四哥”肖四和茂名电白的卢才钊都是低密度养殖的一派,肖四哥在放苗上多年来坚持低密度放养,在雷州的高位池养殖中,普遍的放苗密度都比较高,第一造虾别人都放30——40万尾/亩,他只放20万尾/亩,中造虾别人放20万尾/亩,他也只放15万尾/亩,但长期以来能一直保持盈利的却是他,且低密度放养的虾长势更好,养到大虾卖的价钱也高。说到经验,肖四哥很实在地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一直按照这个习惯养。”其实这便是他的秘诀——追求高产不是靠密度,靠的是遵循好的传统。 低密度鱼虾混养高手卢才钊 卢才钊笑称自己“不务正业”,人家是挤破脑袋想“如何提高密度”,他却是千方百计地“降低密度”,放最低的密度养殖,结果却往往连他自己都出乎意料,密度低别人一大截,管理上更是没花多少精力,最终真正赚钱的倒是他。 换水 “女虾王”谢晓劲 来自雷州企水的“劲姐”谢晓劲是当地的养虾达人,而她成功的秘诀便是勤换水,每天换一次水,最高可换接近1米的水量,这种优越的水源优势也成了她高密度养殖的重要条件。也许很多人羡慕这种如此“任性”换水的条件,但即使没有这种条件,尽可能勤换水始终是最原始却最有效的调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很多会议中上来就拿“虾长不大”说事的情况相比,在几个小时的讨论中,未有人提及这一问题,但谈话间,却让人慢慢地发现,原来“虾长不大”只是一个表面上的问题,当各个环节都能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这种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今天前来参加的人中,不乏许多在各地颇有名气的养虾能手,并且大多数都是年轻的80后,不仅让人感慨,行业正在逐渐交到年轻一代的手中,这一代人身上有着更加敢于尝试、乐于交流的精神,当我们发现行业越来越需要更多来自养殖户的声音、需要不同地方养殖智慧的碰撞时,这种小规模的聚会,往往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这样的聚会应该更多的被复制,让这个行业实现更有价值的交流。 花絮 参观车队 饭后大家依然热烈的讨论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