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告急,长江鱼类种质资源或面临极大风险。 10月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其中国官网发表的一则声明中这样表示。 WWF是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该组织也在高度关注“万吨外来养殖鲟鱼逃逸长江”事件。 养殖鲟鱼。本文图片均来自WWF中国图 据澎湃新闻此前独家报道,7月19日,由于洪水冲击养殖网箱影响,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宜都两地位于高坝洲库区养殖的近万吨外地鲟鱼逃逸,进入长江中下游流域。逃逸鲟鱼数量超过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所有鱼类生物量的总和,也远远超过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农业部长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逃逸事件可能对长江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WWF在声明中称,万吨外来养殖鲟鱼逃逸入长江事件,只是近年来类似逃逸放生事件频发的一个缩影。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出长江流域利用湖泊、水库网箱商业养殖杂交鲟鱼的规模持续扩大,但人类对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认识不足,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进行防控。 WWF高度关注此次事件带来的生态影响,为此呼吁,应采取措施防控天然水体中的网箱养殖带来的生态风险,并尽快完善长江野生鱼类的原种保护战略与措施,保卫岌岌可危的“长江淡水鱼类基因库”。 WWF称,中国民众多年来盛行的向长江放生动物的活动是长江野生土著鱼类资源的一大威胁。除了养殖鱼类,还有很多外来物种也因放生,逃逸进长江。比如鳄龟、巴西龟、鲳鱼等。这些养殖个体和外来物种进入到天然水体中,对野生鱼类的种质资源是巨大的威胁。 WWF表示,中华鲟在地球上生活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亿年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华鲟的存灭,对长江生态健康与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长江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全球鲟鱼保护战略”中的十个优先保护地区之一。WWF目前正参与逃逸鲟鱼的监测工作,跟踪该次事件的后续影响。 【关键字】:世界自然基金会 外来养殖 鲟鱼 长江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