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改变“技术走形”,生物絮团技术也可平民化

2016-10-16 08:15|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56206|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净化效率高、换水量少、节省饲料、不用药、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发病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养虾界出现一个新热词:生物絮团,如此亮眼的优点使它在业内一时风头无两,似乎单靠这项神奇的技术 ...
  文/ 水产前沿杂志  李钒

  南海所生物絮团研究团队,从左往右分别是:张家松、段亚飞、谢木娇、刘青松、李华、茹文红、董宏标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净化效率高、换水量少、节省饲料、不用药、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发病少……不知道什么时候,养虾界出现一个新热词:生物絮团,如此亮眼的优点使它在业内一时风头无两,似乎单靠这项神奇的技术就能解决养虾业中所有的痛点,于是大家摩拳擦掌一拥而上。然而实际结果却是:排污依旧在,换水已成疯,与我们想像的美好相去甚远。

  难道生物絮团真的就此落幕了?当然不是,每项技术的存在都有其道理。

  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张家松老师在福建宁德主持的生物絮团养虾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利用闲置大黄鱼育苗池,采用自主设计的阵列式立体布气系统、人工基质和二级接力养殖模式,取得连续4造成功,养殖前期50天不用换水,养殖后期日换水量低至5%,单位产量可达7.05kg/m2,成活率89%。目前,该模式已在当地获得认可,带动周边养殖水体超过1.4万立方。

  生物絮团技术有了新突破?养殖户可以简单复制了?带着这些疑问,《水产前沿》采访了张家松老师带领的生物絮团研究团队,就生物絮团核心技术、中后期如何稳定生态系统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关键问题向团队专家寻求答案。该团队以张家松老师为核心,研究内容涉及水处理技术、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等,其中董宏标博士负责养殖系统的设计,段亚飞老师负责健康养殖技术,李华博士和刘青松老师是污水处理专家,负责养殖水体的净化研究。

  福建宁德地区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的对虾

  生物絮团技术也可以平民化

  水产前沿:生物絮团技术一直以来好像只是科研界的宠儿,现在这项技术应用成熟了吗,可复制性大不大?

  张家松:我从2009年开始研究生物絮团,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现在生物絮团技术已经在南美白对虾和某些鱼类,如罗非鱼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确切来说,生物絮团并不是一种养殖技术,而是一种水质维护技术,这和我们以前理解的不一样。生物絮团技术是从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技术上延伸而来,实际上活性污泥技术已经有120年的应用历史,是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现在我们只是把这项技术借鉴运用到水产养殖上来。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推广这项技术,比如在宁德有一个合作点,老板以前是干工业,从未养过虾,请了两个亲戚过来打理,也是从没养过虾的,从去年12月到现在,已经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连续养成4批虾,中间也出现一些问题,但整体成功率还是很高,现在已经带动周边1.4万立方水体,为有效利用福建地区闲置育苗池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模式。

  水产前沿:既然生物絮团技术可复制性那么高,为什么在国内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张家松:生物絮团操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复杂,关键是要严格按照程序、工艺坚决执行下去。我们在推广生物絮团技术时发现,养殖户养得不好,主要问题是技术走形特别严重。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加红糖,要么加多了,要么就不够;另一个问题是乱用、滥用微生态制剂,其实这个系统在养殖过程中微生态制剂用量非常少;还有一个问题,生物絮团的水是比较混的,看起来有点不舒服,老百姓觉得虾可能会受不了,赶紧换新水,一换水整个系统崩溃造成养殖失败,而我们坚持前期不换水,养殖户就很难接受。

  张家松老师在顺德主持的利用废弃厂房配合生物絮团技术养虾项目即将启动

  水产前沿:目前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最大困难在于哪里?

  段亚飞:刚才提到,生物絮团技术在污水处理上已经极其成熟,但到了水产养殖就要根据我们的养殖系统重新设计,不是简单的培养絮团就可以的,因此工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水产养殖在工程设计方面非常薄弱,我们也交了很多学费,比如说最简单的增氧,要根据池形选择不同的增氧设备,如何布管,用多大的气流,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投了很多精力进行设施改进,但是再往上增产就很困难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溶解氧。我们的系统溶解氧在后期还能维持在5.0mg/L以上,但是按现在这种增氧方式再往上就很困难,就是说工程设计限制了我们的产量。

  生物絮团技术操作越简单越好

  水产前沿:很多养殖户问及工厂化养殖集污和排污的问题,您是如何解决的?

  董宏标:我们的思维和他们是刚好相反的,他们要考虑集污和排污的问题,我们恰恰是想方设法使之散开,不沉淀、不形成死角,充分搅动起来形成悬浮颗粒。通俗地说,生物絮团技术就是利用细菌等微生物去降解氨氮和亚硝氮等含氮有毒污染物,那要让细菌干活,就得让细菌有吃的,水体的残饵粪便某种意义上就是它们的营养源和附着载体,可是以前我们都把它排掉了,生物絮团技术就无从谈起。

  另外,我们还在池内悬挂筛绢网做为人工生物膜,它有几个作用,第一,筛绢网扩大了细菌的附着面积,大大提高了降解氨氮和亚硝氮的能力;第二,有利于打碎后的残饵粪便附着在上面,对虾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第三则是为对虾提供一个休息的环境,减少由于水流过大造成的运动耗能。

  董宏标博士设计的阵列式立体布气系统

  水产前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们这套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的操作流程?

  董宏标:我们在宁德试验点采用的是二级接力养殖模式,第一级用于标粗,放苗密度4000-5000尾/平方米。放苗前先用芽孢杆菌、虾片、红糖曝气活化后做水,1-2天后,待水体呈淡褐色且自然光照下看不到底,并且在人工基质上和水体中有一定颗粒物了,就可以放苗。养殖30天左右长至4-5公分时转入第二级养殖池,放养密度为600-700尾/平方米,养至最后收成。养殖前期50天基本不换水,后期日换水量不足5%。

  投料原则以少量多餐为好,一天5-8餐,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长速而过量过频的投喂,就很容易使系统失控。我们建议0.5-1小时吃完为准,因为絮团也是虾的食物补充,所以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虾一直有东西吃。但是由于养殖密度较大,又缺乏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饵料补充,所以相对土池、高位池来说生长速度稍慢,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我们希望操作越简单越好,因为动作越少,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的机率就越小,同时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好的工艺,不要任意去改变。有些养殖户擅自改变操作,对虾出问题了才和我们说,已经迟了,很多事情在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水产前沿:生物絮团技术最关键就是调整合适的碳/氮比,你们是如何测定碳/氮比并确定红糖的使有量的?

  董宏标:实际上,要准确测定碳/氮比需要比较专业的设备,一般养殖户也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如果弄得太细老百姓反而不好管理,因此我们简化了操作方法:前期水体中絮团还没起来,我们要求每一餐都加红糖,一般是1斤饲料配半斤红糖,这个时期是最关键的,越快建立起成熟稳定的絮团系统就越好。中后期絮团培养成熟后,再看实际情况决定红糖的使用量。

  对于池内的絮团含量,我们要求是1升水控制在500-1000mg的总悬浮物是比较理想的,但养殖户很少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靠定性思维来养殖:养殖40-50天后,定期换一点水,如果生物絮团浓度过大,我们建议设置一个沉淀池,多余絮团经沉淀去除后上层水再回到养殖池中,即可以减少换水量又可以减少换新水对系统的影响。

  池内悬挂筛绢网,构建形成人工基质

  水产前沿:活性污泥法也是在室外应用的,那外塘是否也可以使用生物絮团技术养虾?

  董宏标:我们普遍认为微生物很强大,其实它们是非常敏感脆弱的。微生物属于低等动物,相对于藻类、浮游动物就更加脆弱,室内养殖受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小,菌相相对可控,如果是露天养殖,一场大暴雨系统就可能崩溃了。

  但是就部分气候稳定的地方而言,比如美国的加洲,那里阳光充足,灾害性天气少,所以那边部分罗非鱼和对虾养殖是采用室外陆基铺膜池加生物絮团技术养殖的,铺膜能减少土壤对水质的影响,气候稳定能使系统有序运行,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只要水源和温度能解决,建立室外生物絮团养殖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

  生物絮团的核心技术在于稳定操作

  水产前沿:怎么评价絮团的优劣呢?是否需要特殊的菌种才能形成好的絮团?

  李华: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透彻生物絮团,以为水体形成小颗粒就是生物絮团了,其实很多絮团并没有培养起来。絮团由于优势菌种、环境条件的不同,表观上也不同。直观上看,有些絮团比较蓬松,看起来是絮状的;有些絮团很紧密,呈现颗粒状。总体上来说,要培养净化效果好的絮团,第一,要达到并维持一定的浓度,一般1L水中絮团为500mg左右;第二,好的絮团颜色呈黄褐色;第三,好的絮团沉降性较好,静置半个小时后上层的水非常透明清澈;第四,絮团的生物活性高,养殖池里面氨氮、亚硝酸盐能够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在水产养殖中,理想的生物絮团体系应该包括良好的絮凝沉淀效果和高的生物活性,同时还有一定的稳定性,环境条件改变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它应该是由多种细菌互相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说,要想维持较低的氨氮、亚硝酸盐氮,需要异养细菌的同化作用、有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有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脱氮作用。生物絮团系统就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越复杂,它的系统就越稳定,如果菌种过于单一,环境一变整个系统就很容易崩溃。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菌剂主要是乳酸菌、芽孢杆菌等,菌种单一,用的时间久了效果并不明显,我们目前主要是让养殖池的有益土着菌大量生长起来,达到处理养殖水质和抑制致病菌的目的,以后可能会去定向强化培养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菌群,比如强化培养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水产前沿:如果遇到亚硝酸突然升高,需不需要通过换水来处理?

  刘青松:理想的生物絮团系统里亚硝酸盐指标是稳定的,不会突然升高,如果亚硝酸盐偏高说明生物絮团在培养过程中出了问题。就整个系统来说,我们不主张大量换水,因为细菌非常敏感,环境细微的波动都会引起菌群变化而造成水质突变,而且絮团生长本身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好不容易长到一定浓度了,换水后絮团没了或者浓度降低,又得重新再培养,最后得不偿失。

  有些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的公司会遇到亚硝酸偏高的情况,出现升高的趋势后,一慌张马上换水解救,一换水整个生物絮团系统崩溃,亚硝酸盐反而更高就出问题了。刚开始培养絮团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亚硝酸盐,但只要撑过这个阶段,生物絮团完全培养起来后,亚硝酸很快就会降下去了,后期反而更容易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但并不是说就完全不能换水,为了使系统的絮团保持在理想的浓度,可以少量换水,每天换5~10%左右,或者建立沉淀池,水体经过沉淀去除部分絮团后再回到养成池,但不主张大量换水,整个系统的核心还是操作一定要稳。

  生物絮团技术养殖效果图

  水产前沿:生物絮团养殖对饲料有什么要求吗,需要高蛋白饲料还是低蛋白饲料?对碳源的选择是否也有特殊的要求?

  刘青松:生物絮团系统的主目标之一就是脱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希望蛋白质越低越好,这样对水体自净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不能为了脱氮而刻意地降低饲料蛋白质,所以我们建议使用传统的饲料就可以了。

  碳源选择方面我们建议使用红糖,一来比较便宜,二来红糖是食品级的原料,不存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三是红糖富含比如铁等微量元素,对对虾的生长和系统的稳定都一定帮助。

  水产前沿:如果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系统突然崩溃,有什么解救的方法吗?

  刘青松:我们的团队也一直在思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一些试验。比如,我们用一些空池子培养一定量的好的生物絮团,这个絮团系统与养殖池的系统相似,养成的絮团可以在养殖池内快速发挥良好的效果。如果养成池的系统真的崩溃了,我们可以将养成池的水沉淀,絮团排出养殖池,水和培养好的高效的絮团一起回到养殖池,是这么一个思路,目前试验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还有一个方式是在生物絮团池后面加一个应急处理系统,系统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等,这种系统特别适用于强化培养降解氨氮,亚硝酸盐氮的细菌,并且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养殖池生物絮团处理效果好,水质稳定的时候,养殖池与应急处理池如曝气生物滤池进行少量水交换,以保障滤池内微生物的处理活性,一旦养殖池生物絮团崩溃,养殖池与生物滤池连通,生物滤池成为主要的水处理系统,用这个方法去实现水处理双保险。

  【关键字】: 生物絮团  南美白对虾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