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河蟹产业作为我国渔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目前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全国每年总产量超过80万吨,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然其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创新处于瓶颈、科技成果与生产结合率低的现实是当下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优化产业格局已经显得迫切。 会议现场 10月28日,“2016年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辽宁省(盘锦)水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论坛”盘锦瑞诗酒店成功举办,“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在农业部、辽宁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盘锦光合蟹业公司发起并邀请多所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参加的产业联盟,将由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担任理事长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任副理事长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及科研院所担任理事单位。 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同志,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刘荣杰同志,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教授,盘锦光合蟹业公司董事长、沈阳农业大学李晓东教授为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揭牌 本次会议受到农业部、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当地政府等部门的重点关注,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同志、农业部科教司政策体系处调研员窦鹏辉同志、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刘荣杰同志、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王铁良教授等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前排嘉宾 河蟹产业成立联盟是一条必经之路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刘荣杰致辞 “盘锦被评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尤其以稻田养蟹为地方特色,2015年盘锦河蟹养殖规模达到160万亩,产量6.8万吨,产值3.9亿元,河蟹产业作为盘锦的重要产业之一,河蟹养殖让盘锦市农户平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成立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促进河蟹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经济发展非常有必要。”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讲话 “按照农业部对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目前渔业正存在着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形态的需求,我们离先进的现代渔业还有较大距离,所需要的正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突破是发展的动力,成立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的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产品质量,以产业联盟推动河蟹产业整体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讲话 “河蟹产业经过近30年发展,经过多次的产业机构调整,但在新的形势下,依然存在养殖群体种质退化、病害等新问题,成立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在营养饲料、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病害防控等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和探索,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联盟理事长李晓东讲话 “成立国家河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们作为企业旨在搭建平台,整合行业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市场化、多元成果转化机制,高效转化科技成果,为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给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发挥更大作用。” 农业部科教司政策体系处调研员窦鹏辉讲话 “河蟹产业成立科技创新联盟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在未来十年,影响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四大关键词是:人工智能、新材料、基因工程、共享经济,我们即将进入共享经济的时代,而建立联盟就是实现共享经济,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河蟹产业的共建、共享、共赢,联盟肩负着引领产业发展的使命,希望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潜力,集合产业力量,那么5年之内效益不可预估。” 联盟由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搭建平台,将以河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实现科技成果在产业生产上的就地转化。完成蟹类育种技术开发、蟹类健康育苗集成技术研究、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开发、开放水域河蟹养殖技术开发、池塘养蟹技术开发、高效环保蟹饲料加工技术、建设河蟹全产业链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河蟹保鲜储运和加工技术研究的创新任务。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简介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产苗种生产、养殖、加工、科研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国内首创稻田养蟹技术和河蟹生态育苗技术,对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史有着意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河蟹苗种培育基地,优质健康河蟹苗种培育面积400公顷,其他种类养殖面积11000公顷,工厂化水产苗种车间30000立方水体,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达10000多户,每年生产蟹苗15——16万斤,占全国蟹苗市场16%份额,是河蟹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其选育出的“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我国向北方地区推广的第一个河蟹新品种。 全程饲料养殖河蟹技术体系已取得突破,大面积推广应用仍需时日 在本次“水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论坛”上,上海海洋大学的吴旭干副教授从全程饲料投喂和营养品质调控上分析了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中对全程饲料的使用效果。 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副教授 现在大部分地区养殖河蟹还是以投喂冰鱼、杂鱼等天然饵料为主,但天然饵料资源的短缺、养殖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正在逐渐显现,那么,河蟹全程饲料的使用,与传统的杂鱼投喂有哪些差别?对于河蟹的生长、规格和成熟发育有哪些差异? 在对全程饲料投喂的成蟹养殖效果实验中,河蟹的成活率达到60%,母蟹的平均规格为2.7两,公蟹达到3.9两,饵料系数2.5左右; 分别对“全程饲料”、“杂鱼”、“传统投喂(小麦、杂鱼、配合饲料、玉米混合)”三种投喂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在河蟹的平均规格上,饲料组与杂鱼组并无差异且高于传统饵料组,饲料组成活率和产量接近于杂鱼组,但在饵料系数及最终的饵料成本上均更低;在对河蟹促熟和育膏的速度方面,饲料组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杂鱼组,在肝胰腺指数上也略高于杂鱼组。 另外,在河蟹养殖中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还有着劳动强度小、饲料质量稳定、有利于池塘水草养护及水质稳定、通过饲料调控提高河蟹品质、实现河蟹提早上市等优势 吴旭干教授还提到河蟹的单性化养殖,相比雌雄混养的模式,将公蟹和母蟹分开单养,母蟹的蜕壳周期明显缩短,而且减少了公母蟹由于蜕壳时间不同步而产生的互相伤害损伤,总体的成活率能从混养的50%提高到单养的70%。实验结果也证明雌雄分开单养对性腺发育没有负面影响,成蟹的育肥和长膏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许多人对于单性养殖的疑惑。 会场图片 【关键字】:河蟹 河蟹养殖 水产养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