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志国 高淳河蟹销售逐渐进入旺季,由于今年早期温度偏低,梅雨季节雨水偏多(许多区域甚至发生洪灾),7月中旬连续高温(池塘伊乐藻下沉腐烂),8月中旬出现了严重缺氧,导致河蟹五壳蜕壳时间显着推迟,河蟹规格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尽管河蟹已经度过了高度危险期,然而池塘管理仍不可麻痹大意(尤其在秋季,温差变化较大时),有几个要点还是需要格外注意。 一、加强底质改良,严防虫害暴发 近期许多养殖户向笔者反映螃蟹底板脏,有纤毛虫寄生。每天都有部分伤亡。有的池塘鳜鱼也有伤亡,身上寄生鱼虱、锚头蚤等。虫害多发,原因一方面是养殖后期,池塘底部有机质(残饵、粪便、腐烂水草、动植物尸体等)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为虫类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由于季节交换,天气不稳定、水环境不稳定,河蟹持续应激,加之营养供应不足,体质变弱,极易感染寄生虫,尤其是身体有损伤(如甲壳溃疡、烂鳃)的河蟹最易被感染。 河蟹底板附着纤毛虫 纤毛虫镜检 二、正确区分河蟹转塘与异常上岸 “秋风响,蟹脚痒”,这句谚语反映自然水域中河蟹性成熟后,活动量增大,开始生殖洄游。而在养殖池塘中,河蟹则开始出现转塘现象。河蟹正常的转塘应该是在池塘浅水边成群结队的朝同一方向爬行,很少出现河蟹大量或长时间离水上岸的情况。因此提醒各位养殖朋友要密切关注,严格区分河蟹正常转塘与底热、缺氧引起上岸的不同。许多养殖朋友认为到了这个阶段,河蟹爬到岸上是正常现象,实则不然,而是由于河蟹大量转塘,导致水体浑浊,底热,返底,底部溶氧降低,最终引发河蟹大量异常上岸。加之此阶段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变幅较大,极易出现底热甚至缺氧现象(尤其是不注重改底增氧的塘口),更会加剧河蟹大规模、长时间离水上岸现象的发生,久而久之河蟹体质就会变差,随之河蟹就会出现伤亡,造成河蟹在销售期内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河蟹白天上岸 大量河蟹晚上聚集在岸上 三、注重营养强化,确保河蟹体质 许多养殖朋友在河蟹进入销售期后,为了节约成本,盲目的减少投喂量或投喂低蛋白的饲料,导致河蟹营养积累严重不足,迟迟不硬壳、蟹黄、蟹膏不饱满,严重影响了河蟹品质。因此进入秋季,河蟹育肥工作仍是重中之重。由于秋季温度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河蟹是变温动物,温度越低,代谢速率也随之降低,消化吸收利用率低,大量投喂易坏底,因此此阶段可减少冰鲜鱼的投喂量,适当增加消化吸收利用率更高的功能性颗粒料的投喂量,优质蛋白含量一定要高(最好是40%蛋白),更有利于低温期河蟹体质的维护及育肥。 因此,河蟹销售期的池塘管理也是万万不能麻痹大意的,良好的底质、充足的溶氧、全面的营养仍是河蟹销售期池塘管理的重点,望各位养殖朋友予以重视,为今年的河蟹养殖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