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一股强冷空气正在大举侵袭中东部地区。未来三天南方将遭遇剧烈降温,局地累积降温幅度可超12℃。 近几日,一股强冷空气携雨雪降温猛袭中东部。昨天,东北地区大部雪花飘飘,大连迎来今年下半年的初雪。此外,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也遭遇降雨。监测显示,昨天5时至今天5时,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出现降雪,其中黑龙江东南部及吉林东部多地出现强降雪;同时,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等地出现大雨,局地出现暴雨。 此外,冷空气还带来大范围降温,昨天辽宁东部降温幅度达到10℃左右,14时沈阳气温跌至-2.8℃,寒冷迅速袭来。长江流域大部地区也出现了显著降温,与前一天同时段相比,湖北和湖南北部昨天14时降温幅度达到6-12℃,大部地区的气温跌至15℃左右。省会级大城市中,武汉出现了12℃的降温,14时气温仅11.9℃,在阴雨的打压下,体感更加阴冷。 受强冷空气影响,8日至10日,江南大部、华南大部等地日平均气温将下降8~10℃,其中,江南南部、贵州东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大部、广东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2℃,局地12℃以上;另外,吉林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温6~8℃。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黄淮中东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区有4~5级风,阵风6~7级;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先后有7~8级、阵风9~10级偏北风。 中央气象台11月8日10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强冷空气影响,8日14时至10日,江南中南部、华南大部、云南东部、贵州南部等地日平均气温将下降6~8℃,其中,江西南部、华南大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10℃,局地12℃以上。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有4~5级风,阵风6~7级,江河湖面阵风可达7~8级;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先后有7~8级、阵风9~10级偏北风。 影响我国冷空气路径示意图 江南地区最低气温将出现在9日至10日早晨,华南地区最低气温将出现在9日夜间至11日早晨,江南大部最低气温7~10℃,华南中北部9~12℃,贵州中北部及云南东北部3~6℃,上述地区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左右。10日至11日白天起,南方地区最高气温陆续回升。 今天早晨,北方多地最低气温跌破零度,创今年下半年来的新低。9~10日早晨,南方多地最低气温将跌破10℃。贵州中北部及云南东北部3~6℃,这些地方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左右。南方气温低迷的状态将会持续3天左右,华南多地包括南宁、广州、福州等地都或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10日至11日白天起,南方地区最高气温陆续缓慢回升。 前方高能预警!!! 鱼类越冬管理 测氧 根据越冬池溶氧量的变化规律,要求定期测氧(一般3~5d测一次)。冬至至元旦、春节前后要求每1~3d测氧一次,找出越冬水体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原因,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及时补水 整个越冬期间要补水2~4次,每次补水15.0~20.0cm之间,补水以深井水为宜。 控制浮游动物 注意观察越冬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发现有大量的剑水蚤、犀轮虫和大型纤毛虫,一方面应抽出越冬池部分底层水,加注井水或临近越冬池含浮游植物丰富、含氧量高的水体;另一方面可用药物杀死越冬水体中的浮游动物。 补充营养盐类 越冬期间如发现越冬池水透明度增大、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溶解氧偏低时,可采用冰下施用无机肥的方法培养浮游植物进行冰下生物增氧。 扫雪 扫雪面积应占越冬池面积的80%以上,以保证冰下越冬水体有足够的光照,使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防治鱼病 越冬期间经常观察冰层下鱼类是否有异常或贴近冰层游动现象,要根据情况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有鱼病发生,应选择适当的药物及时进行治疗。如果越冬期间不能将鱼病完全治好,在翌年开春融冰期间要尽早使冰融化,及早分池并进行药物处理,防止引发暴发性疾病。冰封越冬水体杜绝使用硫酸铜,以免影响越冬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造成缺氧。 增氧 越冬池缺氧时,常用打冰眼增氧、注水增氧、循环水增氧、化学药物增氧、生物增氧、充气增氧等方法。 (1)打冰眼增氧法在以往的鱼类越冬生产实践中,常用打冰眼方法增加越冬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冰眼向水中扩散的速度很慢,打冰眼增氧,仅能做为一种应急措施。 (2)注水增氧法这是小型的靠近水源的越冬池和渗漏较大的静水越冬池一种较好的补氧方法,但采用地下水进行补氧时要特别注意水质,必须经过曝气、氧化和沉淀。 (3)循环水增氧法在越冬池水量充足或缺少越冬水源的静水越冬池,发现池水缺氧后可采用原池水循环的方法补氧。如用水泵抽水循环补氧、或利用桨叶轮补氧。补氧应按照“早补、勤补、少补”原则进行,使水温稳定在1.0℃以上。 (4)生物增氧法利用冰下适宜低温、低光照的浮游植物,创造条件促使其大量繁殖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补充越冬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 (5)化学药物增氧法当静水小越冬池、温室越冬池发生缺氧时,可采用化学药物增氧法。常用的增氧药物有:过氧化钙、双氧水。如向越冬水体施入1.0kg的过氧化钙,产氧量可达77800mL,并在一至二个月内不断放氧。过氧化钙的施用量,平均水深1.5m的越冬池为7.0~8.5kg/666.7m2。 (6)充气增氧法利用风车或其他动力带动气泵,将空气压入设置在冰下水中的胶管中,通过砂滤使空气变成小气泡扩散到越冬池水中,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7)强化增氧法强制性地使空气中的氧和水搅拌,向越冬池输送高氧水。如用射流增氧机、饱和式增氧器等,在水泵的水管上接入一个进气管也有增氧的效果。 (8)生化增氧法使用各种光源促使越冬池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量。常常利用碘钨灯、大功率电灯泡等作为光源。 热带鱼越冬管理 热带鱼类越冬热带鱼类(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越冬受水温限制,需要一定的条件及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才能安全越冬。当越冬时间较长时,可能出现鱼类病害、水质环境变化及气候异常等情况,影响鱼类越冬成活率,因此,需要一套科学的越冬管理技术,确保鱼类越冬安全。 (一)越冬方式越冬方式因地域条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既可以单独利用,亦可配合使用。 1、利用工厂余热越冬主要利用发电厂或工厂排放的余热水或蒸气引入越冬池塘,进行保温越冬。根据热水供应量,确定越冬规模,同时要考虑热水的稳定供应与水温调节的冷水源问题。并且适当投喂,可保证越冬鱼有良好的体质,减少鱼病的发生,越冬结束后可得到较大规格的种苗;如果热源不足或不稳定,则应考虑配备加热设备或设防风棚,保证越冬水温稳定性。 2、塑料大棚及玻璃温室越冬塑料大棚及玻璃温室越冬是利用太阳能保温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建造越冬池或温室应考虑水源、越冬品种、越冬规模及采光等因素。寒冷地区,可在温室加盖一层塑料薄膜,并配备红外线加温器。为防止越冬期间缺氧,越冬池应有增氧设施,并注意天气转好时开窗通气。 3、利用地热水越冬利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温泉水和深井水。温泉和深井水源水温恒定,高达29~30℃,是很好的越冬水源。根据水温、水量及越冬种类确定鱼类越冬规模,结合设置塑料大棚或防风棚可取得良好越冬效果。温泉水、深机井水曝气后再入越冬池塘,水温过高则用冷水调节。 4、利用小型锅炉越冬主要是利用锅炉并结合塑料大棚达到保温效果,只是在特别寒冷的时候才使用锅炉加温,对越冬池水温的提高快捷有效。 (二)越冬管理 1、越冬准备 (1)清塘消毒放养越冬鱼种的池塘要进行彻底清淤,然后每666.7m2用150kg生石灰、150g晶体敌百虫(90%)同时使用进行消毒,待8~10d残毒消失、水色转绿、试水后方可放鱼。 (2)鱼种入塘在南方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鱼种入塘,鱼种放养前应将水温提高,利于投饲驯食,帮助恢复体质。自繁自养越冬鱼种选用体质健康、规格整齐、不带病菌,入塘前停喂并拉网锻炼2~3次,增强鱼种抗逆力。外地运回的鱼种要严格检查,发现病菌要作相应的处理。鱼种放养密度应根据自身的越冬条件而定,温水供应充足且稳定的,密度可大些。在温室及塑料大棚越冬,则应考虑水温、水质因素,适当少放些。另外,不同鱼种及不同规格,放养密度也应作适当调整。 2、水温、水质调节越冬期间水温、水质的变化和调节直接影响越冬效果。各种温、热带鱼类,越冬的安全水温及临界水温因种类而不同。越冬期间按不同的鱼种设定最低水温,避免冻伤或冻死。如越冬池水达不到安全水温,要利用加热设备(如太阳灯、加热器等)进行加热,提高越冬池水温。热源充足的地方,可将池塘水温升至20℃左右,有利于越冬鱼种继续摄食,便可减少鱼病发生,越冬结束后可获得规格大、体质健壮的鱼种。越冬期间要关注水质的变化,特别是投饲较多的池塘,防止有机物累积,耗氧过多,引起鱼种浮头。因此,根据水质及气候的变化情况,更换越冬池水,保证水中足够的溶氧量。当水质老化时,除更换池水外,还可采取泼洒生石灰(15~20kg/666.7m2)及开增氧机曝气的措施对水质进行调控。 3、投饲投饲需遵从“四定”原则。正常情况下,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依不同越冬方式有所区别:用温水及工厂余热,且水量充足、水温稳定,可保持连续投喂;而利用塑料大棚或温室越冬,水体较小、水质易受污染,应控制好投喂量,低温天气应停止投喂。 4、鱼病防治温、热带鱼类在越冬期间,受水温、水流量、水质条件、鱼类越冬密度、残饵、病原体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疾病。各地实践证明,冬季水温偏低,用药治疗效果较差,发生鱼病时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根据这一情况,越冬期间必须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从水质、投饲及药物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减少鱼病发生。 【关键字】:寒潮 鱼类 越冬 管理 措施 水产养殖网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