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水产学院通讯员王海珊 汪丽君 供图 李创)11月12日上午,由华中农业大学青年联合会主办,水产学院承办的第九期“清涟”跨学科论坛在水产楼109报告厅如期举行。5位专家围绕“水环境健康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主题作了报告。 茶歇讨论 观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何力研究员围绕“我们吃的鱼安全吗?”做了题为“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自2011-2015年,我国水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升高,食品总体上越来越安全。近年来,他所在的实验室针对“长江中上游淡水养殖水域典型抗生素残留”等进行了风险评估与排查。他认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是好的,也会存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污染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监管力度,确保人们能吃到优质安全的水产品。 何力报告 何力报告结束提问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熊善柏教授分享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淡水鱼品种鉴别与品质评价”的研究。截止2015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逐渐与海水产品产量持平,目前淡水鱼加工产品373.9万吨,加工比例17.5%,剩余2387.7万吨淡水鱼仍以鲜活形式进入流通市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鱼肉品质评价与分级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他提出的近红外光技术,具有测试简便、分析速度快、可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等特点。他认为水产品是优质的动物蛋白,吃鱼对人体健康好处多多,要树立健康合理的饮食观念。 熊善柏报告 熊善柏报告结束提问 水产学院副教授张学振老师围绕“如何养出健康的鱼”做了题为“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构建”的报告。分别从水产业发展现状及困惑、健康养殖模式构建、健康养殖模式效果分析以及特色养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吃鱼好、好(hào)吃鱼、吃好鱼、鱼好吃”的张氏“吃鱼说”。他表示,目前倡导“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因地制宜、优化布局、转型调整、发展现代渔业”的理念,政府逐步禁止湖泊、水库的投饵施肥的水产养殖,在此背景下维持和提高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需求压力全部施加于池塘养殖上,构建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是现代化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学振报告 张学振报告结束提问 国家自然基金优青获得者水产学院罗智教授作了题为“内质网应激及其通路在矿物元素影响鱼类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的报告。另一位国家自然基金优青获得者,水产学院刘春生教授就“水体污染物TDC对鱼类的危害评价及制毒机制研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大量未处理好的污水排放到河流当中,水体安全问题受到威胁,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具有聚集作用,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他另辟蹊径的报告内容令在座的师生耳目一新,激励着科研学者在学术路上保持创新的态度。 罗智报告 告结束提问 刘春生报告 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交流后,本次“清涟”跨学科论坛在阵阵掌声之中圆满落幕。 审核人:刘立军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