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水瘪子”病蟹内的病原生物,病因或许是这个

2016-11-22 08:41| 发布者: 蔡林宏| 查看: 37244|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笔者在对江苏省部分地区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发生状况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参考迄今为止多位研究者的报告内容,关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致病原因的探索及防控途径,提出几点浅见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笔者在对江苏省部分地区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发生状况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参考迄今为止多位研究者的报告内容,关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致病原因的探索及防控途径,提出几点浅见
  


  螃蟹水瘪子症状
  
  近几年,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省等地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主养地区先后发生了被俗称为“水瘪子”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已经导致不少中华绒螯蟹养殖业者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患“水瘪子”病的中华绒螯蟹主要症状为附肢不坚硬、壳内空瘪;肝胰腺萎缩、水肿,呈灰黄色、灰白色或白色;肠道糜烂;全身肌肉消瘦,血淋巴不凝固,因为患病蟹的内脏看起来似“水”样,也许就是这种症状导致养殖业者将其称为“水瘪子”病的原因所在。
  
  关于中华绒螯蟹 “水瘪子”病的病因,人们已经有许多种推测。尤其是最近在上海海洋大学举办的“2016第十届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暨中国河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有数位学者关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及其病因做了专题报告。关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病因,不仅有人认为其致病病原是细菌(弧菌等)、寄生虫(微孢子虫),也有人认为一些杀虫药物(如养殖业者使用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敌百虫等杀虫药物浸泡河蟹和清塘)是其诱因,还有人认为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发生是与养殖水质、种质退化和营养等因素有关的。总之,人们关于中华绒螯蟹 “水瘪子”病的病因至今仍莫衷一是,尚不清楚。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水产养殖动物任何一种疾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的研究,都是从阐明其致病原因开始的。毫无疑问,对任何一种动物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或者提出有针对性地防控措施,都只能建立在明确其疾病致病原因的基础之上。这或许就是目前研究者们针对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正在努力进行细菌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和水化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原因。
  
  在开始寻找某种疾病的致病原因之初,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现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疾病发生的背景资料,对于找准对其病因研究工作的突破口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根据笔者在对江苏省部分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发生状况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参考迄今为止多位研究者的报告内容,关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致病原因的探索及防控途径,提出如下浅见。
  
  在我国,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我国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个阶段始自上世纪80年代初,是由于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以后的增殖放流阶段。当时,由于人工繁殖中华绒螯蟹蟹苗的技术获得突破,获得中华绒螯蟹种苗相对比较容易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中华绒螯蟹种苗的放流工作。有相关调查结果证实,当时放流后的中华绒螯蟹回捕率仅为3%左右,最高达5%。因此,依靠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种苗后回捕成蟹的养殖方式,获得的中华绒螯蟹总产量是比较低的。
  
  由于放流后的中华绒螯蟹回捕率毕竟是比较低的,难以满足消费市场上对中华绒螯蟹的需求。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殖业者们开始了在湖泊内设置围栏的方式养殖中华绒螯蟹,这就是我国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的第2个阶段。而这种养殖方式造成的环境问题很快就被暴露出来了,即这种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对湖泊生态资源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大约从2007年开始,农业部就开始严格限制在湖泊中围栏养殖中华绒螯蟹方式的发展了。至今10年时间过去了,这种在湖泊中围栏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已经基本上被取缔掉了。还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对中华绒螯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量,江苏、浙江等地的养殖业者率先开始了在池塘中养殖中华绒螯蟹的实践,这就是我国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的第3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养殖方式也可以称为高密度、集约化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式。
  
  不容置疑,在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一度让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业者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不幸的是,中华绒螯蟹的“水瘪子”病也正是在进入第3个养殖阶段,即人们采取在池塘中开始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以后出现的。因此,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与前两种养殖方式中各种因子的异同,及其不同养殖方式与“水瘪子”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能就是阐明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发病原因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与放流中华绒螯蟹种苗后回捕成蟹和利用围栏设施在湖泊中养殖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方式相比,在池塘中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式,虽然具有管理比较容易,能获得比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优点。但是,由于在池塘中放养密度大,依靠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难以完全满足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几乎在养殖全过程中均需要补充人工配合饲料。而正是因为我国对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研究不充分,人工配合饲料中的营养不平衡,难以完全满足处于不同生长阶段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可能就是池塘高密度养殖中华绒螯蟹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导致“水瘪子”病的直接诱因。笔者在江苏省内部分中华绒螯蟹养殖区域,了解到的“水瘪子”病流行情况表明,在亩产中华绒螯蟹80kg以下的养殖池塘中,发生“水瘪子”病的情况极少。
  
  当中华绒螯蟹长期处于营养需求不能满足的状态下,不仅其机体会逐渐消瘦,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大幅度地下降。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继续的话,还可能导致中华绒螯蟹彻底丧失其食欲。如果食物中缺乏必须营养物质的状况,又是正好发生在养殖水体温度较高的夏季,就有可能因为养殖水体温度高、溶氧量不足、水质差等原因,进一步地恶化中华绒螯蟹的食欲。其结果就是一方面环境因素导致了中华绒螯蟹食欲的下降、摄食量减少,另一方面又因为食物中营养物质欠缺,中华绒螯蟹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笔者认为,“水瘪子”病症状的出现可以被看成是中华绒螯蟹由于营养极度缺乏导致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的症状之一。
  
  至于一些研究人员在出现“水瘪子”病的中华绒螯蟹体内分离到某种细菌、病毒,观察到某些寄生虫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已经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自身免疫保护力的中华绒螯蟹机体,感染任何病原生物均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只要养殖水体中有这种病原生物的存在,它们入侵到已经丧失了免疫保护力的中华绒螯蟹体内,那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研究者们在已经失去免疫保护力、出现“水瘪子”症状的中华绒螯蟹体内分离到任何病原生物,均应该无须惊讶!而且我笔者相信,由于这些病原生物入侵到中华绒螯蟹体内,直接导致或者加速中华绒螯蟹的“水瘪子”病及其病理变化的进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水瘪子”病对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虾产业的肆虐现状,相关科技人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帮助养殖业者减少经济损失,尽快地控制这种疾病的继续蔓延。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并联合有意愿的养殖业者,开展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各种养殖因子的对比养殖试验,争取尽快制定出健康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技术规范,让广大的中华绒螯蟹养殖业者能按照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规范进行养殖。与此同时,开展针对处于各个生长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营养需求研究,尽快向中华绒螯蟹养殖业者提供质量更佳、营养更均衡的人工配合饲料。这可能是解决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 螃蟹  水瘪子  病因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