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没有蟹味的螃蟹,消费者不会上当两次

2016-11-23 07:57| 发布者: 蔡林宏| 查看: 54942|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成永旭教授及团队在纯长江系亲蟹选育、亲蟹强化培育和幼体阶段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饲料开发,特别是近些年在基于全程饲料的高品质河蟹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形成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河蟹综合 ...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河蟹养殖产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产量发展到突破80万吨,科研力量在其中的贡献不言而喻。得益于地理优势,上海海洋大学在河蟹营养饲料、生态养殖和繁育方面具有良好的科研积累和社会声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其中,成永旭教授及团队在纯长江系亲蟹选育、亲蟹强化培育和幼体阶段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饲料开发,特别是近些年在基于全程饲料的高品质河蟹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形成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河蟹综合技术。

  成永旭教授(第一排左四)团队成员合影
  
  据了解,成教授在1986年便开始进行河蟹研究,见证了产业的发展与兴盛。居安思危,他站在产业需求的角度,对现有的河蟹选育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并呼吁业者应注重河蟹品质。“没有蟹味的螃蟹,消费者可以上当一次,不会上当两次。”这是成教授认为产值500亿元的河蟹产业面临的最大危机。
  
  探寻育种的多个方向
  
  水产前沿: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河蟹,当时大体情况如何?
  
  成永旭:1986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关注河蟹,那时候养殖户连怎么养都不知道,养殖技术基本上没有,苗种繁殖技术是从1984年开始,由安徽的赵乃刚先生最先突破工厂化育苗,同时期浙江淡水所的许步劭先生河蟹土池育苗也获成功。最初因为育苗技术不是很过关,苗价很贵。我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毕业月工资只有50元左右,但河蟹大眼幼体至少都在5000元/斤,有的高达1.2万元/斤,扣蟹大概是5元/只。
  
  最初养蟹是在湖泊中人放天养,投大眼幼体下去,由于蟹苗规格很小,最后养成的回捕率很低,有5%左右就很好了。之后改为湖泊网围养蟹,投放扣蟹,所以催生了蟹种养殖技术的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的谭玉钧、王武教授团队经过研究(我那时就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最早提出“四个一”的扣蟹养殖技术,就是一亩池塘放养一斤苗(大概5万只)、产一万只蟹、挣一万块钱,那时大家买扣蟹基本上是来上海崇明岛买,之后扣蟹养殖技术慢慢向全国推开了。
  
  水产前沿:您的团队之前做营养比较多,为什么会涉足做河蟹育种?
  
  成永旭:其实我们是针对河蟹产业链来做,像育苗、扣蟹养殖、成蟹养殖等,这里边饲料营养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所以之前关注比较多。育种这几年大家很重视,是件好事,因为以往育苗所需的亲本,都是“拿来主义”,一方面亲本质量难以保障,影响繁殖效果,而且出于经济和繁殖成功的考量,多趋于选择小型化的亲本去繁殖,基于此,我们首先倡导对亲本蟹的营养强化和育肥,也考量了长期选择小型化亲本去繁殖对养殖规格的影响,在这些过程中,迫使我对河蟹的育种进行一些思考并在近些年也涉足了河蟹的育种领域,因此在河蟹的选育方面如何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更加有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育种选育的目标上,我们主攻的目标应该在哪里?在此,作为育种的新兵,在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错误在所难免,借此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在河蟹的品种选育上,是否把“快、大”作为河蟹选育的主要目标?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商榷。大量的养殖经验告诉我们,河蟹养殖的规格大小,主要与养殖的环境和生态有很大关系,与成长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大闸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普遍养殖两年,但个别蟹(有人称为懒蟹)由于地域、食物和群体压力,长期穴居,造成第二年不成熟、规格偏小,第三年开始时候在群体中生态位占优,反而长成大蟹。
  
  我们也做过试验,把第一年早熟的河蟹(规格15-20克左右),进行繁殖,其后代的生长与正常蟹繁殖的后代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差别。
  
  总之,甲壳动物是蜕壳生长,由于生长的不连续性,使得母体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比较小,从这点看,把主要选育目标铆钉在“快大”的选择上,可能要慎重。
  
  其次,“快大”的目标选择以何标准合适,这要评估。规格上,雌蟹规格选择多大为宜,是否越大越好,要评估和确定,否则会把河蟹育种引入歧途,同时误导消费者。我们很多厂家,号称繁殖的母蟹有5两,雄性7-8两,以此招揽顾客。另外,以河蟹结构性状,如河蟹额刺的缺刻尖锐度,背甲后第三对疣突的明显度,步足长度等作为良种选择依据,实验证明是不准确的(周鑫,吴旭干私下交流)。
  
  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不能否认“快大”选择目标的正确性,因为在育苗的大趋势下,长期的小型化亲本选择,特别是对雌性亲本的小型化选择(繁殖成活率高),对养殖河蟹雌蟹的养成规格影响不是非常显著,但还是逐步显现出来,上市的母蟹规格逐年下降,这是长期累代逆向选择的结果造成的。雄蟹的规格影响几乎不明显。从这点讲,我们延续鱼类等品种选育“快、大”目标进行河蟹育种是必要的,经过6代选育,其作为良种是肯定的,这就是其存活率高,抗病性强。其原因也是我接下来对育种思考的第二方面。但其快大的生长优势还需要认真评估。
  
  再者,对于蟹类或虾类来讲,抗性育种实用性值得考虑。在畜禽育种和植物育种中,抗性育种(抗特异性疾病)非常有成效,因为他们都是在特定病原条件下的育种。虾蟹类疾病,即便是对虾中非常明确的WSSV病原,目前看来也是条件性致病,因此业界对SPF(无特定病原)的亲本和育苗的功效颇有微词,大有被否定之势。
  
  目前我们在蟹类和虾类的育种方面,也大有抗环境胁迫和抗病育种。育种的结果大部分令人疑惑和不解。一个普遍的结果就是抗病品系一般生长性能欠佳。即一种抗环境胁迫能力会导致另一种抗性能力下降。
  
  我始终不明白也想不通这些结果,因为一个“特别能战斗的蟹(引李晓东语)”之所以特别能战斗,就是它对环境的胁迫能力抗性应该是协同一致的,比如抗低氧,同时抗高氨氮、抗高温、抗早熟、抗低温、抗病和抗氧化能力、生长良好等。这在河蟹方面非常明显,我们在评价高质量的蟹种时候,发现以上的抗性是协同的。
  
  那为什么我们在虾蟹的抗性育种方面会有非一致功效的趋势出现呢?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斗胆假设:是我们的育种方式方法上可能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在抗性育种方面的抗性选择是非自然状态的选择,意思是在选育抗病品系的时候,我们环境中病原的计量可能会大大超越环境自然应有的剂量(或条件致病的剂量),在非正常条件下选育的结果可能是产生非正常结果的原因。
  
  回到以上话题:目前我们选择的河蟹良种,在生产上一般反响还好,主要原因这些新品种在选育过程中,是累代接续选育出来的(经过六代),选优的淘汰率极高,经过六代选择还能存活的,肯定是强大和强壮的,所以其养殖的综合性能就会提高(成活率,抗病性,生长),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种质“复壮”的过程。其实我们之前河蟹育种的结果,以快大为目标,其实无形中对种质进行了复壮的过程。
  
  目前我们河蟹面临的种质退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用的亲本蟹都来源于养殖群体,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都在50%以上,如此高成活率,又缺乏自然条件下苛刻筛选和大量淘汰,所以长期累代应用养殖亲本的结果,不断造成河蟹种质的退化。基于此,我认为当前我们河蟹育种的选育目标就是品种的复壮,在育种过程中,加大自然筛选和淘汰的力度,缩短复壮的周期,短期内产生大量的良种,比如采用胁迫生态选择法(成永旭杜撰),在选育的池塘,放养一定数量在食物链层级上高于河蟹的种类,如甲鱼,草鱼(吃河蟹)等,提高河蟹育种的选择压力,达到尽快使品质复壮的目的。
  
  这里讲一个我记忆犹新的小插曲。2004年我到荷兰引种中华绒螯蟹,当时由于对方保养河蟹的方法有误,把引种的河蟹装入网袋,扎紧后吊入水里3天,从水里提上后,所有的蟹几乎奄奄一息。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拿到了国内,经过海关等,最后到达南通通州繁殖地点,已经对此成活和繁殖不抱希望。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蟹放入水体中,竟然绝大部分活了起来,而且整个繁殖过程非常顺利,蟹苗的成活率高,跟踪养殖的蟹种和成蟹的成活率也都比较高,这说明天然情况下,河蟹的种质经过大量自然选择和淘汰,其存活的蟹的质量是优质的。这批蟹也就是后来的“长江二号”选育的原始种群,说明种质的天然优质特性。
  
  目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疾病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河蟹水瘪子病”问题甚嚣尘上,其主要原因,专家指出有种质问题(种质退化),同时也有蟹种质量问题、环境问题等综合结果造成的,但主要是种质问题。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所以彻底解决水瘪子问题,就要从养殖良种出发,但目前最为紧迫的一点是,河蟹良种不多,且供应不足,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产业需要。所有我认为,应继续坚持良种选育和亲本选优双管齐下,从源头保证河蟹产业种质的优质化。同时规范河蟹繁殖的门槛,并尽快制定优质蟹种的质量标准。
  
  水产前沿:除了河蟹育苗准入门槛低之外,您认为河蟹育苗和蟹种培育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成永旭:我上面也提到了,现在很多苗场为了生产考虑,采用规格偏小比如2.5两以下的雌蟹做母本,因为大规格雌蟹抱卵行动不灵活、死亡率高,而且在市面上采购时价格也贵,所以苗场偏向于用小规格雌蟹做母本。这样持续累代繁育后,导致市场上雌蟹的规格较小,相当于人为地进行反向选育,对产业未来发展不是件好事。
  
  市面上的雄蟹规格还比较大,主要一方面较大规格的雄蟹价格适中,相对来说育苗成本更低。河蟹在交配过程中,需要雄蟹把雌蟹制服后才能交配,所以雄蟹规格太小不利于生产,而一个3.5两的雄蟹据我们最新实验,完成对4-6个雌蟹的交配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繁殖方面用的雄蟹规格还可以。
  
  另外,就是扣蟹养殖阶段,有些养殖户为了成本考虑,在后期不投喂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扣蟹体质偏弱,蟹种再经过越冬,肝胰腺营养物质进一步消耗,容易导致河蟹没有足够能量蜕壳而患“水瘪子”病。
  
  水产前沿:您团队的育种思路是什么,目前进展怎样?
  
  成永旭:国内河蟹产量有80万吨,基本上是在每年的10-11月份消费完,我们认为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让河蟹实现均衡上市是个关键点,所以在育种过程中,除了坚持河蟹良种复壮的前提下,还推出了“早熟系”和“晚熟系”两个品系,目前做到了第三代(两年一代),按国家的规定要申请新品种审定需要经过至少四代选育。
  
  实现均衡上市还有一个点,就是推“六月黄”,我们试过难度比较大。什么是“六月黄”,长江中下游的螃蟹一到天气热,气温升高时就延缓脱壳,营养保存在体内,出现六月黄,味道非常鲜美。
  
  然后还有一个思路是做河蟹品质选育,比如河蟹香味味道主要由体内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决定,河蟹具有一定的长链不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能力,即使是同一批养殖的河蟹,有的合成能力很强,有的弱一些,所以可通过选育,从提升风味的角度来做。不过,品质这块的选育需要时间长一点。
  
  产业到了注重品质的时候
  
  水产前沿:您在河蟹产业中30年,基本上见证了国内河蟹产业的发展,您对产业有什么建议?
  
  成永旭:国内的河蟹产业发展很快,河蟹的养殖模式从开始的增殖放流(人放天养),湖泊网围养殖发展到今天以池塘为主的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和养殖技术都有很大提高,但河蟹的品质普遍有所下降,消费者普遍反映,虽然市场不缺乏“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外观漂亮的大蟹,但鲜见具原有天然湖泊产出的蟹味,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池塘养殖条件下,目前养殖户的投喂饵料模式不稳定,随意性强,比如螺蛳、杂鱼便宜就投多一点,贵就投少一点,还多掺杂投喂玉米小麦等。而且杂鱼的新鲜程度如何也没法保证。我们验证过,如果杂鱼不新鲜的话,长期摄食,会对河蟹肝胰腺造成损伤,让河蟹出现白膏趋向。我从不否认以鲜杂鱼(新鲜度有保障)为主的养殖模式,如果饵料相对稳定,养殖的品质还是不错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弊端是野杂鱼会严重破坏水质,大大增加水质调控的负担和养殖成本。
  
  总之,河蟹食性杂,什么都吃,而饵料来源杂乱就导致成蟹的品质无法控制。现在河蟹品牌很多,但很多牌子今年的蟹好吃,明年就不一定,得不到保证,原因也在于此。我遇到很多电商,他们问怎么才能保证蟹好吃,价格贵一点没关系,可见消费者对河蟹品质和安全的关注度都在提高,如果消费者吃河蟹时在口味上持续没什么难忘的印象,慢慢地也不会花那么高的价钱去买。要是想吃个好螃蟹还靠运气,对产业来说不是件好事。特别是近些年小龙虾养殖发展势头强劲,养殖利润不错,如果再不注重品质,可能很快就被小龙虾打败。小龙虾现在还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养殖户一看养河蟹不赚钱又难养,很容易就转去养小龙虾。
  
  所以,解决河蟹品质下降的主要抓手就是研发出高品质河蟹养殖的饲料,保障河蟹饲料优质化和标准化,取代冰鲜鱼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这些年我们也分别在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甚至台湾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水产前沿:现在有些企业在做河蟹产业链,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成永旭:有能力的企业或者企业家应该做产业链,从苗种到养殖都标准化,特别是养殖饲料的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河蟹品质才能有保证。只要河蟹好吃,并且能维持品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这个市场谁先进去就能占先机。总的来说,河蟹产业到了注重品质的时候,而且一定要产业链来做,靠散户是不行的。
  
  【关键字】:上海海洋大学  河蟹  产业  品质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