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还在叹饲料原料贵?你知道这种新型昆虫原料吗?

2016-12-5 08:05| 发布者: 蔡林宏| 查看: 78822|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12月3-4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广东省水产学会水产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以及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饲料产业创新团队共同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广州飞禧特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飞禧特”)承办的 ...
  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 陈娈娈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12月3-4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广东省水产学会水产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以及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饲料产业创新团队共同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广州飞禧特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飞禧特”)承办的“2016年水产营养与饲料科技论坛”在广州日航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厅和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俊明、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肖更生、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室主任,研究员黄燕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立侨、苏州大学教授叶元土、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出席了活动开幕式。
 

  “2016年水产营养与饲料科技论坛”合影


  左上: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肖更生  右上: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  左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俊明  右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室主任,研究员黄燕华
  
  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或高校的研究员、教授以及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威水产研究所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交流报告。此次论坛吸引了水产饲料营养及加工行业的同仁共约180多人。
  
  曹俊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产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及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俊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现有100个研究室,将重点建设学科团队35个,其中,水产营养与饲料学科团队列特色学科团队之首。”会上,曹俊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水产学科研发平台,他指出,水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生经济动物营养需要研究、水生经济动物抗氧化应激与免疫调控研究、新型饲料资源及安全饲料添加剂开发、水生经济动物环保、节约型配合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水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中,抗氧化应激与免疫调控、安全添加剂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特色和开发优势。他分别介绍了每项内容的研究进展,“现已建立了广东主要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养殖和营养数据库,提出凡纳滨对虾、罗非鱼、军曹鱼、黄颡鱼营养需求参数300多个;创建3种水产饲料添加剂制备关键技术,研发β-葡聚糖、微胶囊氨基酸、微胶囊维生素新产品,解决了水产动物免疫、抗应激能力下降和晶体氨基酸溶失率高、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氨基酸不平衡等瓶颈问题;探明10种(类)水产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机理,丰富了水产动物抗氧化应激与免疫力营养调控的研究成果;研发6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关键技术,为水产动物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开发蝇蛆粉替代鱼粉研究,建立蝇蛆蛋白和蝇蛆抗菌肽的制备技术。”接着,他介绍了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概况,指明现已研发优质、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产品41个,与国内200多家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建立了紧密技术合作关系。
  
  此外,他重点介绍了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进展,指出2012年正式成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饲料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创新研发服务,为饲料企业原料和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检测服务,现已完成饲料企业及高校院所委托进行的研发试验48项,为省内外100多家饲料企业检测饲料原料和饲料成品样品6900多个,检测指标35000多个(涉及16类检测指标)。帮助客户完善成品数据模型建设:近红外数据模型、虾料模型、油脂近红外数据库、氨基酸检测精度等。为饲料企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仪器安装使用提供现场指导,为企业培养品管、化验人员30人次。
  
  陈昌福: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中的问题与对策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
  
  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发表了自己对水生动物病害形势的基本看法,指出人类发展养殖业的历史,就是一部疾病斗争史;养殖环境恶化趋势难改,疾病危害将日益严重;由于诊断疾病水平不高,误诊正在不断地发生;面对养殖鱼类各种疾病,执业兽医也无计可施;因为控制疾病策略失误,导致了疾病难以控制;中国的水产业历史悠久,正处于非变革不可时;养殖历史悠久养殖大国,离养殖强国尚有差距。他结合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危害现状,指明了水产养殖业者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环境差污染重,没有好水源!价格升质量降,没有好饲料!疾病多疗效差,没有好渔药!兽医少神医多,没有好对策!投入高收益低,没有好效益!”他指出水生动物疾病的种类繁多,由于养殖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病情、没有药到病除良药、不能定量给予药物、药物导致环境污染等原因,因此水生动物疾病要注重预防。
  
  针对控制水生动物疾病的途径与问题,陈昌福教授分析了生态、免疫、药物防治疾病及其优缺点。他指出生态防治疾病的优点是投入比较少、产品质量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缺点是单位面积产出少、比较经济效益差。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推行!免疫防治疾病是成功消灭传染性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不会导致致病菌的抗药性,而且可避免药物对环境和水产品的污染;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效益,如今也有一些丰硕的成果,如商品化鱼用疫苗的开发与应用;药物防治疾病的优点是疾病出现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减少损失;缺点是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环境和水产品受到污染。他指出我国的用药现状是没有病原生物对药物敏感性变化的检测数据,所以,在根本上缺乏科学、精准用药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从第一版到即将出版的第六版,几十年来渔用药物的用药量没有变化(因为没有可供修订的数据);相关法规规定,即使执业兽医也没有权利改变说明书中规定的用药量;药物使用是由养殖业者自己决定的;渔药生产与应用的管理仅限于口号,直接导致“神仙”辈出!他强调了精准给药的唯一途径是测菌用药,药物敏感实验决定选药和剂量。杀虫剂的精准给药——测虫选药。对病毒性疾病,现在没有良好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对发生疾病的养殖池塘中的鱼类放弃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要注意水体消毒,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始终是控制水生动物疾病的有效手段!增强水生动物免疫力,采用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是正确的方法,可以让部分水生动物免于发生疾病和让病情比较轻的恢复健康。对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真正做到“对症用药”(涉及到明确其致病菌对所用药物的敏感性监测问题);真正做到“精准给药”(涉及到饲料、药物和鱼体对所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此外,他还强调了不能作为预防用药的药物,如抗生素、杀虫剂;可以作为预防用药的药物,如消毒剂、中草药、水质改良剂。
  
  陈立侨:中华绒螯蟹应对环境胁迫和后期育肥的营养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立侨
  
  我国河蟹产量增长迅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立侨介绍到1990年河蟹产量仅0.48万吨,2000年增加到20万吨,2015年总产为82.3万吨。他指出目前我国河蟹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有:河蟹“白膏症”(水瘪子)问题,其发病原因及机制、预防措施亟待解决;不同阶段(蟹苗、蟹种和后期成蟹)的育肥饲料问题;养成品质和效益低下问题。他强调河蟹养殖面临各种环境胁迫,如低氧、硫化物、蓝藻毒素、重金属、药残、亚硝酸盐、氨氮、pH值异常。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应激驯化、合理的饥饿、合理的投饲策略以及最重要的营养的缓解和调控策略。他结合相应的实验数据,介绍了亚硝酸盐胁迫下、低氧胁迫下补充不同含量的营养素对河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指出现在的研究很少涉及环境胁迫对营养需要和交互作用的影响,应重点解决环境胁迫下有关营养需要的确定和功能性饲料开发。
  
  此外,陈立侨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河蟹后期育肥的营养策略。结合试验数据阐明了不同水平含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交互作用、育肥饲料中不同鱼油替代水平、重金属对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不同营养素对河蟹体色的改善作用;育肥时间分别对河蟹雄体可食部位比例和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对于今后的研究内容,他建议首先应重视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蟹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营养需要量(必须成分和微量元素),及养殖全周期高效饲料开发。现有阶段,要重视主要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强化。其次,要加强逆境生理和营养需要量研究,包括对逆境下的营养需要再评估,优质原料替代下的营养平衡技术;第三,不同养殖模式下营养与环境、饲料工艺、投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第四,中华绒螯蟹后期膏脂质量与营养(结构物质、风味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叶元土:水产饲料配方结构与饲料原料
  


  苏州大学教授叶元土
  
  会上,苏州大学教授叶元土指出,需要通过非药物的“养殖过程”生物途径控制技术,饲料途径的水产动物健康维护系统技术,养殖过程的机械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全面提升池塘养殖技术,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安全、优质的养殖水产品的目标。饲料方面,大宗饲料原料的质量与价格成为制约水产饲料企业利润的关键性因素,饲料原料资源不足以支撑中国饲料的发展规模。他对配方中用到的鱼粉、畜禽加工副产物、昆虫类蛋白原料、玉米及其副产物、薯类原料及其副产物、菜粕和油菜籽、葵仁粕、芝麻粕、米糠进行了一一解析。他指出,采购渠道的多样化、采购品种的多样化,饲料中组合替代鱼粉技术等是关键。对于淀粉类原料,水产饲料淀粉的作用更多的是满足颗粒质量的需要:粘接性、耐水性、膨胀性;同时不出现严重的糖原性脂肪肝(淀粉转化为脂肪的效率低),淀粉颗粒大小、支链淀粉含量是重要考虑指标。可选择原料小麦类有小麦、次粉、面粉;玉米类有玉米、玉米DDGS、含玉米胚芽的半粒玉米;木薯类有木薯块、木薯淀粉、木薯渣、木薯颗粒;高梁类有高梁、白酒渣。油脂原料方面,水产动物调和油是发展方向。此外,叶元土教授还解析了陈化粮与饲料质量和安全的问题。
  
  “新型饲料原料开发和利用将导致水产饲料配方结构和生产技术重大变化。” 叶元土教授强调。他分别介绍了新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饲料原料,如动物蛋白质原料酶解(浆或粉)、植物性原料的发酵的条件、目标和使用方法等;高湿原料(如鱼溶浆、鱼浆、虾浆、虾膏等)的添加问题;此外,他还结合其所进行的试验,分析了欧洲三文鱼饲料鱼粉下降的技术性可行性。他还指出,酶解鱼溶浆的养殖效果显著好于鱼溶浆,生长速度差异27%。浆、膏的养殖效果好于粉的效果,低剂量的浆的效果优于高剂量浆的效果;利用浆替代鱼粉、依赖肉粉和植物蛋白显著降低肉食性鱼类鱼粉用量是可行的。
  
  杜震宇:水产饲料脂肪源选择的营养学原理与研究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震宇指出,甘油三酯的分解是功能的第一步,脂肪酸的β-氧化是脂肪供能的主要生化途径。脂肪酸是脂肪的功能性成分,脂肪酸结构差异决定其营养特性差异。他还分析了常见油源的脂肪酸组成,结合相关试验,表明相比于亚麻酸,油酸饲料能更好地使得中华绒螯蟹提高对脂肪和糖的分解功能,从而发挥蛋白质节约效应,促进生长,降低氧化应激。他指出充分了解不同脂肪酸在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代谢利用情况是真正理解脂肪源营养特性的基础。
  
  何绮霞:饲料企业质量管理及风险防范
  


  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检测中心副主任何绮霞
  
  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检测中心副主任何绮霞介绍了饲料质量管理概括、企业质量控制要求、质量管理措施与手段和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她介绍到,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包括建立五项制度和制定一项操作规程,同时做好7个记录。她强调,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了生命才有灵魂,所以做品牌的前提是要有优质的产品质量。
  
  艾春香:新饲料与新饲料添加剂申请的程序与评审关注点
  


  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
  
  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介绍了新饲料与新饲料添加剂申请的程序与评审关注点。他指出新一届评审委员会要以确保产品安全高效环保、引导自主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评委会下设养殖、动物营养和代谢,饲料加工,生物技术,化学化工,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等8个专业组,与上一届相比,委员人数增加了1倍,重点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新饲料与新饲料添加剂评审的关注点在于产品的有效性、产品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质量控制,即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要委托三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有效成分和有效成分在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等产品中的测定方法进行验证。
  
  陈晨曦:中国水产饲料企业战略转型之路与人才经营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晨曦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晨曦系统介绍了水产饲料行业发展历程,产业演化之路,企业变革之态势,企业转型之路径,企业转型期之人才经营。他指出目前面临的状况是饲料总量增速减缓或下降,市场竞争白炽化,大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谋求新的发展机会,以弥补主业之业绩下滑,中小型企业或被兼并或停产转行,先觉者开始进入更细分之市场和特定小品种,进行差异化发展。发展趋势趋于专业化,如涌现全方位供应商(饲料、种苗、动保产品),聚焦小品种,产业升级与差异化竞争加剧。同时,也趋于产业化,如同时涉足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贸易,形成小产业链闭环。他强调,这一切都意味着所有水产饲料企业必须自我调整、自我革新,并且要回归到经营管理之常识,回归到市场竞争之原点,否则未来之路将会愈走愈窄。他指出,在转型升级期,要从战略转型到落地执行,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同时,可借鉴IBM之业务领先模型(BLM),用经营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他重点介绍了业务领先模型(BLM)战略和执行,指出业务设计是迈向执行的关键。此外,他还介绍了了企业转型期的人才资源的经营策略。
  
  米海峰:罗非鱼抗病综合保健技术的应用
  


  通威水产研究所所长米海峰
  
  通威水产研究所所长米海峰阐述了罗非鱼的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目前,华南片区罗非鱼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养殖技术的相对滞后,罗非鱼链球菌发病严重,商品鱼的成活率和品质难以保证。生产过剩;劳动力便宜,成本低;没有成功的营销;质量不稳定,有异味等均有可能是影响中国罗非鱼价格的原因,要使罗非鱼走向高价格高质量的良性循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进行产品升级:①使用免疫增强剂(全部膨化料);②升级配方(肝脏肠道健康);③油脂喷涂设备革新,提升油脂;④筛选淀粉源:高淀粉相应鱼体肥满度高,肝脏肠道脂肪积蓄明显;利用玉米、高粱作为饲料淀粉源,可明显降低饲料成本,对养殖效果影响不大;⑤改进工艺(超微淀粉)。其次,亲本、苗种免疫,包括免疫增强亲鱼饲料;亲鱼注射;苗种浸泡。第三,建立罗非鱼病害防控实验室,全面推广链球菌抗体检测技术,做到早预防、早确诊、早治疗。第四,推广365技术:示范区域养殖全过程辅以养殖环境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精准投喂、均衡增氧、底排污和菌藻调控技术,确保养殖过程及养殖环境可控。第五,在水产品加工方面,采用电化水处理杀菌设备,可净化水体、鱼片杀菌效率高,降低消毒成本,规避孔雀石绿等应用;食品加工厂与国家级检测中心跟踪并建立整套罗非鱼鱼片评价指标和评判标准,为高品质罗非鱼评价体系建立标准,打造生态健康5A罗非鱼鱼片品牌。
  
  张海涛:中印对虾养殖和饲料业比较与启示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张海涛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张海涛介绍了快速发展中的印度对虾养殖业及其对虾饲料工业,他指出印度虾的养殖面积是6.6万公顷,年产量40万-45万吨,其中65%的区域集中在安德拉邦。印度虾的养殖品种90%以上是南美白对虾,10%以下为斑节对虾,另外,还有少量的罗氏沼虾。印度虾苗养殖量约350亿尾,主要来自泰国CP(正大集团),也有美国进口亲虾,由当地企业孵化幼体。其土塘亩产约300-600斤,铺膜塘亩产约2000-4000斤。快速发展的印度对虾养殖业中,虾病同样是制约养虾成败的重要因素,白斑病是最主要病害。其动保产品这一块还比较空白。印度虾饲料年产总量达到60万-70万吨,2016年估约90万吨,印度已经成为一个养虾大国,印度政府也大力推进养虾业,今后几年养殖面积会扩大到10万公顷。此外,他还对比了中印对虾养殖业与饲料工业优劣势。
  
  黄燕华:新型昆虫饲料原料黑水虻研究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室主任、研究员黄燕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室主任、研究员黄燕华指出,昆虫蛋白作为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源,已开发生产并应用于动物养殖。其中,黑水虻在全世界有3000多种,中国有360多种,是粮农组织倡导发展的安全食用昆虫。黑水虻的开发优势在于其幼虫食性广泛,适应环境能力超强,幼虫转化效率高,基质干物质的转化效率达25%-30%;幼虫富含蛋白质(30%-64%)和脂肪(20%-40%),且营养物质全面均衡,黑水虻幼虫富含抗菌肽、几丁质等生物活性物质。黄燕华介绍了黑水虻幼虫的营养成分,结合黑水虻替代斑点叉尾鮰和罗非鱼、虹鳟、大菱鲆、黄颡鱼饲料中部分鱼粉的试验,表明了水产动物对黑水虻幼虫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表观消化率。她还介绍到,在探讨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全鱼常规体成分的影响试验中,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黑水虻虫粉对全鱼粗蛋白、灰分、水分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在探讨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试验中,数据表明,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肌肉粗脂肪、灰分、水分影响不明显,替代量50%时,显著提高粗蛋白含量。在探讨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中,结果表明,随着替代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甘油三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替代量为30%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含量最低。综合分析,建议黑水虻幼虫粉(花生麸)替代鱼粉的水平不宜超过30%。
  
  她指出,未来关注焦点在于黑水虻幼虫有效供给量的持续保障,黑水虻幼虫饲料化利用的加工工艺技术完善,黑水虻幼虫饲料化利用的动物福利与产品品质研究,黑水虻幼虫饲料转化利用的技术标准建立,黑水虻功能物质挖掘及深加工利用。最后,黄燕华总结了其团队在黑水虻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包括证明了黑水虻幼虫作为动物饲料的可行性、安全性;研究了黑水虻幼虫粉在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建立了黑水虻幼虫粉原料利用率的数据库;建立了黑水虻幼虫质量控制技术,制订了黑水虻虫(粉)的技术标准。
  
  会场花絮

  
  【关键字】:飞禧特  饲料  原料  黑水虻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