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产前沿杂志 实习编辑胡路怡 恒润总经理乔高明(左二)与孟加拉国水产企业家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位于南亚地区的孟加拉国,毗邻印度,人口逾1.6亿。其2016年的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50万吨,排名居世界第四。WorldFish数据显示,孟加拉人每年消费的水产品达20公斤以上,水产品占动物蛋白消费总量的24%,而这个比率还在逐年上升。尽管孟加拉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位居世界前茅,水产养殖的增速也比较可观,但其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更加强劲,导致仍有部分水产品依赖于他国进口。 12月16日,湛江市恒润机械有限公司十周年庆典活动邀请了15位来自孟加拉国水产养殖届人士,包括水产饲料企业家、经销商、顾问等。《水产前沿》采访了孟加拉国KNB Agro Industries Ltd公司市场顾问Aung Tun Aye先生与国际组织WorldFish孟加拉国项目发展经理Mohanmmad Mamun-Ur-Rashid先生,就孟加拉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饲料企业的商业机遇等话题做了交流沟通。 恒润柯昌兵与KNB Agro Industries Ltd公司市场顾问Aung Tun Aye 《水产前沿》:孟加拉的水产养殖业现状如何?饲料产业容量有多大? Aung Tun Aye: 水产养殖业在孟加拉国是新兴的产业,尤其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孟加拉国进入了加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接近10%。2016年孟加拉国水产养殖产量突破150万吨,主要养殖品种为孟加拉鲶鱼、罗非鱼和攀鲈(climbing perch)等淡水品种。淡水鱼产量中,45%为鲶鱼、罗非鱼和攀鲈各占25%左右。 水产饲料(主要为淡水鱼料)在养殖户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也是快速提升的,2016年孟加拉全国水产饲料产量达到170万吨,40%为膨化饲料,60%为颗粒饲料。商品饲料的普及极大降低了饵料系数(FCR)。16年前,我刚涉足水产业时,孟加拉国当时的饵料系数高达3.0,现在已基本降至1.5左右。膨化饲料的FCR基本在1.4左右,颗粒饲料大约为1.6。有些品种,比如攀鲈,使用商品饲料后不仅降低了饵料系数,更提高了产量。 孟加拉国的养殖模式并不像中国和泰国那样精细,粗放型的模式居多。一般来说,每英亩(6.07亩)的淡水池塘每年生产300公斤鲶鱼,如果是养殖攀鲈或罗非鱼,产量达到600公斤。实际上,单一品种价格波动问题影响着养殖户的收益,孟加拉养殖户基本都采用了多品种混养模式,以平衡养殖成本,提升附加值。 恒润国际贸易部副总经理柯昌兵与孟加拉国客户 《水产前沿》:对虾产业在孟加拉国的情况如何?有何挑战? Aung Tun Aye: 孟加拉也算是对虾的主产区之一,不过70%的对虾源自海洋捕捞。95%以上的虾产品销售至海外。南美白对虾尚未在孟加拉国形成较大气候,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斑节对虾。今年,孟加拉国的对虾产量有望达到40万吨,虾料容量大约在20万吨上下。为何对虾产量高而饲料容量却相对小很多?因为虾料对于许多养殖户来说比较昂贵,而养殖户亦知养虾的暴利,但他们又畏惧突如其来的病害问题,怕辛辛苦苦的养殖成果被病害终结,所以有的养殖户在1.5公顷大的池塘里投放十几万尾虾苗,然后就选择不投料,让虾去摄食自然水体中的生物饵料,最终收成多少就算多少,至少不至于血本无归。 实际上,在南亚地区,对于养殖业的病害问题,养虾户一直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对虾的白斑病、罗非鱼的链球菌病、攀鲈的病毒性疾病,这些都是令人感到非常头疼的。养殖户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不及泰国和越南,面对病害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他们只能走低密度粗放型路线,在传统模式上进行改进,但不可能投资大量资本去改造基础设施,故很难做到高产。 WorldFish孟加拉国项目发展经理Mohanmmad Mamun-Ur-Rashid 《水产前沿》:孟加拉国水产饲料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存在价值洼地? Aung Tun Aye: 2010年以前,孟加拉国水产品产量还不到100万吨,2016年是150万吨。我估计这个数字到了2020年或将突破300万吨。养殖业一定是高速发展,捕捞业正在萎缩,饲料行业肯定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孟加拉国依然有25%的淡水水面未被开发,而单位产量也将随着技术的引进而大幅提升。另外,目前养殖户的商品饲料覆盖率已超过70%,还有三成的养殖户不买饲料喂鱼,他们自己低价收购一些原材料进行搅拌粉碎等粗加工,再当作鱼饲料喂养。不过他们迟早会发现商品饲料才有助于降低饵料系数,真正降低成本。所以我觉得水产饲料这块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Mohanmmad Mamun-Ur-Rashid:目前,在孟加拉国合法注册的饲料厂有112家,加上一些私人作坊(未注册饲料厂),总数在160家左右。孟加拉国水产饲料容量为170万吨,平均到每家饲料厂只有1万吨。这个数字当然没法跟中国大企业相提并论。50%左右的孟加拉国饲料厂生产容量在每小时5吨上下,有的饲料厂每天工作5小时,有的每天8小时,他们根据市场订单和养殖情况等各种因素制定生产计划。 如果对于外国企业想在孟加拉国投资建饲料厂,我想也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单纯生产销售饲料,竞争压力肯定是有的。但如果能把其他供应链也迁过来,或许会更符合养殖户的需求。比如,泰国正大CP公司,他们在孟加拉国和印度各有一家分公司,CP孟加拉国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罗非鱼种苗和饲料,也有罗非鱼养殖示范基地,而CP印度公司长期向孟加拉国供应一些动物保健产品,以作互补。 假如中国饲料企业愿意过去投资,若能把中国这边成熟的供应体系也一同搬过去,对养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和其他的配套服务,或许对于孟加拉养殖户来说是件好事。新希望、通威、海因特等中国公司已成功进驻孟加拉市场,看情况运作良好。 很多投资者喜欢拿我们跟印度比,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所在,在淡水鱼料这块,我们目前的容量170万吨,印度才110万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廉,根据官方规定,最低工资为5000孟加拉币/月(相当于440元人民币),而且我们的政府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比印度更加开明。 《水产前沿》:您对孟加拉饲料企业选购机械有何指导意见? Aung Tun Aye:孟加拉国的饲料工业也是这几年才崛起的,而全球饲料机械的大趋势也在经历着更新换代:“膨化机的应用更加普及”。我们的企业在采购机器时,主要考虑价格、能耗、使用寿命和质量。膨化机虽然先进,但价格不菲。我们做企业顾问的就要负责帮企业买到最合适的机器。有的企业家想买价格最低的,但那种老旧机型往往也是高能耗、寿命短的代言词。美国的几家大公司做的产品,他们的机型很新,也很节能,但价格往往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 为企业选购一台合适的膨化机是复杂的过程。我们还要考虑饲料的市场价格、原材料的价格。大部分膨化饲料水分保持在10~12%,若水分低于10%,饲料厂可能就会亏损。供应商的诚信也是需要考虑的,有的厂家说他的膨化机能工作1万小时,而实际上用了5千小时就出现各种故障,各种维护费用同样增加我们的成本,也耽误了生产,对此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