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麦康森院士说不要抹杀这些原料的可能性

2017-3-3 08:15|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63439|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3月1-2日,近300名水产相关业者来到花香萦绕的广州花都九龙湖公主酒店,参加由中国水产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海纳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水生动物健康与营养免疫技术研讨会”。专家带来 ...
  文/图 水产前沿  陈娈娈 李倩 张昊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国际水生动物健康与营养免疫技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现下南国花已开,实属外出走访交流的好时节
  
  3月1-2日,近300名水产相关业者来到花香萦绕的广州花都九龙湖公主酒店,参加由中国水产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海纳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际水生动物健康与营养免疫技术研讨会”。
  
  专家带来的报告干货满满,不管是想了解营养利用调控机制的还是来学习原料应用经验的、亦或是想知道抗应激之法的、想熟悉国外养殖概况的等等各类业者都在本次研讨会上收获颇丰。
  

  前排嘉宾
  
  来自曼谷农业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营养平衡、免疫调控、疾病防控、健康养殖等主题带来了精彩的交流报告,大北农集团、通威集团、粤海集团、恒兴集团、澳华集团等国内各大料企的精英代表纷纷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企研技术高峰论坛,学术界和产业界代表就水产企业前进发展之路、水产健康养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交流。
  
  麦康森院士带来《鱼类对饲料蛋白利用的调控机制》报告
  

  麦康森:鱼类对饲料蛋白利用的调控机制
  
  “吃竹子的熊猫在分类上是食肉目动物,熊科,可它的兄弟姐妹中,没一个吃素的,一个食肉目动物不吃肉,上帝,谁开的玩笑?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很容易被味觉所左右,研究发现,熊猫的感知鲜味受体T1R1发生了突变,导致其失活,所以熊猫感觉不到肉的美味。这是在《Nature》(LiRetal.Nature,2010)上面发布的一篇相关文章,让我们想到,鱼也很有可能是由于味觉受体基因的不同导致食性的不同。”麦康森说道。根据该思路,麦康森团队研究比较了草鱼、杂食性的斑马鱼及肉食性的鳜鱼这三种不同食性的鱼的味觉受体基因的不同点。通过对草鱼,杂食性的斑马鱼T1R1(鲜味)、T1R3(甜味)基因结构比较分析,得出三种鱼类T1R3基因外显子数目和长度高度保守,鳜鱼T1R1基因与斑马鱼、草鱼相比较,缺少了相关的内含子,此外,鳜鱼T1R1、T1R3基因的内含子序列较短。因此,3种食性不同的鱼类的味觉感知基因受体确实是有显著差异的。
  
  “这个研究给我们一个思路,如何提高鱼类对非鱼粉饲料的采食量?即改良饲料的适口性。
  
  我们很简单想到,在饲料里面添加一些刺激它鲜味感知受体的物质,这个在饲料里面应用很广泛,即添加诱食剂。另外一方面,知道产生降低摄食量、适口性的物质,我们现在知道基本上来自植物的中间代谢产物,也叫做营养拮抗因子。我们也在想办法把它去掉,或者钝化它,通过对原料的加工,尤其是生物发酵的方法来减少这些导致摄食降低的物质。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型思路,营养专家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了,那我们把它交给育种专家,能不能让肉食性鱼类把相关基因敲掉,让石斑鱼、鳜鱼以后对肉不感兴趣,也能吃草?从科学角度来讲,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个任务要交给育种专家。现在在虹鳟的选育里面,有些品系对植物原料的接受和不依赖鱼粉的特性是可以遗传的,选育得比较成功,只不过它是从传统的思路来选育,那我们提出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相关基因敲除,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达到这个目的。”
  
  此外,麦康森还介绍了鱼粉替代中的消化道健康问题,他以豆粕替代草鱼饲料中的鱼粉导致的肠炎为例,结合其实验数据表明,很多鱼可能存在一种机制,即对原料的适应,发炎的自愈过程。同时,他也指出养殖鱼类太多,食性又非常复杂,非鱼粉蛋白源的添加量、营养拮抗因子的水平、炎症治愈的可能性都需要再仔细研究。
  
  麦康森还指出,鱼粉里面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果用植物蛋白来替代鱼粉,这些活性物质就不存在了。在鱼粉充足的时候,其重要性未被人们明显感觉到。“因为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它们不是营养必须因子,但用植物原料时,它们就变得必不可少。就像硫磺酸、羟脯胺酸它们不是必须氨基酸,本来用鱼粉做原料的时候,鱼体没有合成它,但它是可以满足需要的。我们发现在以植物蛋白为主的饲料里面,这两种氨基酸很低,鱼体又没有合成。如果不添加硫磺酸,肝脏会发绿,出现生长不良。那我们就研究,什么跟硫磺酸的合成有关?不同鱼类的合成能力是否有差异?”麦康森以硫磺酸、羟脯胺酸为例,指出大家在进行鱼粉替代的过程中,需要对很多活性物质,如某些氨基酸、核苷酸等进行针对性研究和考虑。
  
  李鹏博士带来“水产动物的核苷酸营养科学发展历程”报告

  
  李鹏: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科学与应用的历史发展
  
  “在我们大学毕业时,核苷酸营养还被很多科研人士、遗传专家等归为伪科学的一类,被戏成为是‘皇帝的新装’。由于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均未发现核苷酸生化功能障碍和典型的缺乏症,核苷酸传统上被认为是非必需营养素。”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亚洲李鹏在会上介绍了水产动物的核苷酸营养科学发展历程,他指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食物中缺乏核苷酸可损害肝脏、心脏、肠道和免疫系统功能。外源添加核苷酸能够影响人类和多种模型动物的淋巴细胞成熟、激活和增殖,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最早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关于核苷酸对于水产动物诱食性的文章发表在1973年,核苷酸的诱食性研究在80、90年代的日本比较集中,目前的研究发现不同的鱼类对于核苷酸的诱食性差异比较大,关于IMP,AMP,UMP报道比较多,IMP的诱食性最可重复。
  
  1991-2000年 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研究重点偏向于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如Ramadan和Atef在1991年发现商业核苷酸产品对于罗非鱼仔稚鱼的促生长作用;Adamek等在1996年发现商业核苷酸产品对于虹鳟幼鱼的促生长作用;Kubitza等1997年证实了IMP对于大口黑鲈的诱食作用及在低鱼粉配方下的促生长作用等;在2001-2005年,核苷酸营养的研究重点偏向于对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Burrellsetal.(2001a,b)首次证明饲料中添加商业核苷酸产品全面提高了鲑鱼对于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的抵抗能力,以及特异性免疫力;Burrellsetal.(2001a,b)首次证明饲料中添加商业核苷酸产品改善肠道结构;李鹏和Gatlin(2004)证明了饲料中添加商业核苷酸产品提高了杂交条纹鲈对于海豚链球菌的抵抗能力,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等;2007-2010年,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的研究转向对于商业核苷酸产品的摒弃和实验的重新设计。曹俊明、黄燕华、许丹丹等用国产的纯核苷酸平衡物(AMP:CMP:UMP:GMP:IMP=1:1:1:1:1)分8个梯度在低鱼粉配方(5%鱼粉)下饲喂南美白对虾幼体,发现核苷酸具有促进生长、促进摄食、增加RNA在肝胰腺及肠道中的含量、提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溶菌酶含量、提高腮上酚氧化酶含量、提高血细胞总数、提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SOD含量的效果。2011年,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的研究偏向于对于肠道结构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核苷酸可改善鱼类胃肠道结构,增加褶皱和微绒毛高度,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2012-2017年,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的研究开始走向集中与多样化的研究。市场上出现了逾二十种核苷酸产品,有科研数据发表的逾十二种,核苷酸营养在生物饵料强化的研究较多,日本鹿儿岛大学的研究较为系统性。
  
  水产动物中添加核苷酸已被证明具有明确的营养价值,尤其是使用纯核苷酸产品而非商业化的产品。目前,常规原料中核苷酸组成的相关资料不够完善,建立水产饲料常规原料的核苷酸组成数据库已成为当务之急。未来,水产动物可通过摄取富营养化环境中的微生物获得核苷酸或核酸。
  
  梁超博士带来“饲料中酵母产品及核苷酸产品的介绍”报告
  

  梁超:饲料中酵母产品及核苷酸产品的介绍
  
  海纳川国际事业部总经理梁超系统介绍了酵母菌的来源、历史、在酿酒工艺上的用途及其“分类”。他指出,酵母产业发展将近200年历史,2012年全世界的酵母工业产量达到200万吨,成为工业发酵产量最大的一个品种。目前,饲料酵母产品主要包括酵母蛋白、酵母细胞壁、代谢产物、益生菌、酵母硒、酵母水解产物、酵母核苷酸等,在水产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酵母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利用率较低,含有一定的数量的核酸但不含核苷酸,常与“核苷酸”混为一谈。最重要的是酵母核苷酸把核苷酸含量作为质量指标的酵母蛋白产品,由于暂时没有公认的质量标准、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人对其认识比较困惑,把“核酸”误认为“核苷酸”,混淆两者的概念,像施用晖、MooreandMullan等。随着酵母产品在水产行业发展,很多公司都开始研发。其中,海纳川从2013年开始生产鲜酵母水解产物产品,到2016年已经推出高核苷酸酵母蛋白产品(YT500),2017年将推出酵母硒产品。
  
  梁超指出,核苷酸产品在婴儿奶粉、水产动物饲料、哺乳母猪和仔猪饲料中作为一个调节剂,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它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路线已经成熟,但在商业上来说投入产出比较高,利润低。由于不同酵母水解物中核苷酸含量及组成不同,有些国内产品虽然其总核苷酸含量超过2%,但主要是呈味核苷酸,、GMP与IMP,而不是酵母自身的核苷酸,有些国内产品几乎没有核苷酸。国外进口产品虽然含有四种核苷酸,但AMP较少。目前较好的产品是YT500,总核苷酸超过5%,且四种天然的核苷酸(CMP,UMP,GMP,AMP)都在1%以上。梁超还指出,核苷酸能降低罗氏沼虾在受到白斑病病毒和气单胞感染后的死亡率菌,降低日本对虾感染弧菌病后的死亡率以及小龙虾的死亡率。饲料中添加核苷酸能显著降低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白对虾死亡率。他表示,经过验证表明饲料中增加核苷酸,存活率能提高50%以上,对虾疾病的调控尤为明显。在重点比较啤酒酵母蛋白与YT500对鲤鱼生长率与特定生长率的实验过程中,发现1%YT500能取代5%普通啤酒酵母蛋白,每吨饲料中添加10–30公斤YT500能明显提高白对虾存活率。
  
  叶元土教授带来“全方位营养在水产饲料配方中的应用研究体会”报告
  

  叶元土:全方位营养在水产饲料配方中的应用研究体会
  
  苏州大学教授叶元土在全方位应用在水产饲料配方中的应用研究体会讲到,目前传统的饲料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养殖产量方面都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拓展饲料功能,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营养的全面发展,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是当下传统饲料转型的一个形势。随着功能性饲料的发展,传统饲料终将被市场被淘汰。功能性饲料将会更注重营养,增强免疫功能,在增强抗病毒性、抗细菌性、健康修复性,促进食欲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叶元土指出,酵母原料在水产应用中的价值体现在作为蛋白质、氨基酸原料,氨基酸的平衡性更好,适合于多数养殖动物氨基酸需要模式。核苷酸能够增加诱食、营养和免疫保护作用,酵母类产品可以作为水产饲料常规添加原料使用。叶元土为了证明酵母原料在水产中的应用,究竟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特地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个实验关于酵母培养物水溶物对草鱼IECs原代细胞的影响。证明直接产物还是微生物对草鱼细胞有影响。第二个实验是关于细胞结构方面,添加酵母培养物的水溶物对细胞有保护作用。重点在于能否保护细胞免受丙二醛损伤。叶元土表示,通过实验结果表明:从细胞活性与细胞总蛋白结果来看100mg/L酵母培养物能保护细胞免受4.94umol/L丙二醛导致细胞损伤。从细胞分化来看,添加50-100g/L浓度的酵母培养物水溶物有提高4.94-9.89μmol/L浓度下丙二醛损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趋势。另外,在血清胆汁酸与胆固醇含量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汁酸和胆固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胆汁酸含量在添加酵母水解物的情况下要略高于正对照与负对照。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酵母水解物能够提高异育银鲫对鳃出血病的抗病力。
  
  叶元土表示,酵母中的核苷酸的营养成分的作用通过实验数据已经得出一部分结论,要想进一步探索核苷酸在水产中的用途,还需要经受更多的实践考验。
  
  Dr. Oraprint教授带来“东南亚健康水产养殖及配方技术介绍”报告
  

  Dr.Oraprint:东南亚健康水产养殖及配方技术介绍
  
  在养殖技术方面,曼谷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Dr.Oraprint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养虾主要关注的6个方面:价格、水质、密度、种苗、饲料、以及管理。泰国养殖场的架构,一般是养殖塘占30%-60%,沉淀塘占5%-15%,养户决定养殖水质与环境。目前最典型净塘技术是运用塑料覆盖塘底减少固态异物产生,定期对底塘进行处理,减少有机酸、亚硝酸及其他有机物的影响。但由于塑料成本高,一般养殖户会使用混泥土覆盖土塘,减少成本。她还表示,每隔1-2天处理沉淀物,维持水质能够减少养殖感染疾病,切断传染源。同时,控制弧菌的水平对生物安全性、预防疾病传播和传染有一定作用。另外,表层浮游生物投量及水的深度随着虾的成长增加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能够调控养殖密度,增加水中氧含量。目前泰国最优虾养殖为1立方1公斤,最大的是1立方养殖2-3公斤。
  
  在养殖模式方面,泰国结合罗非鱼、淡水虾的特点,运用新的技术提高产量。比如中等密度养殖,罗非鱼与淡水虾混养,用虾的废物培养罗非鱼,达到抗病菌、控制氮含量目的。其次是运用高密度养殖,分隔池塘与蓄水池,养殖过程给罗非鱼100%饲料养殖,在蓄水池养殖一个月放到池塘,减少池塘养殖时间,控制疾病的爆发次数、水质变化,以及氨的含量。提高养殖次数,增加养殖产量。
  
  饲料配方技术影响整体的养殖量。Dr.Oraprint表示,饲料的质量决定着养殖的质量,饲料在水中容易溶解,会影响水质,降低利用率。控制颗粒大小、保持水质成分,能够促进利用率,增加产量。饲料使用后残余废物的管理,对控制水质矿物质的含量,保持封闭的体系很重要。泰国普遍做法是当沉淀物过多时,把沉淀物用做化肥再次循环利用。饲料配方的重点集中在鱼粉上,目前鱼粉价格与粮食相比,增长趋势较快。养殖早期使用鱼粉,能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元素。替代鱼粉会失去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等,矿物质含量较低也会增大疾病爆发率,低蛋白质不利于让水生动物维持自身生长体系。鱼粉价格从2005年开始不断下降,未来淡水鱼物种养殖产量会不断下降。优化鱼粉的营养,特别是EAA的平衡性,包括必需氨基酸的平衡非常重要。此外,减少鱼粉使用,在饲料中使用添加剂对生长健康、缩短养殖周期、预防疾病都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加核苷酸的使用,能够促进水生动物食欲,增加饲料吸收率,对副溶血的死亡率也有降低作用。
  
  谭北平教授带来”鱼油氧化对海水养殖动物生长与健康的影响“报告
  

  谭北平:鱼油氧化对海水养殖动物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谭北平指出,脂肪作为水产饲料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成本较高的能量来源,脂肪品质不仅影响饲料品质,还会对饲料营养价值和海水鱼机体健康造成影响。饲料中脂肪含量越高,越容易出现氧化问题,而过量添加抗氧化剂又会对饲料质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脂肪一旦发生氧化速度会非常快而且对于n-3族脂肪酸含量的伤害很大。
  
  以鱼油为例,目前国内水产饲料企业的鱼油购买策略大多是提前购置并长时间存放,但是存放手段非常简单,仅为阴凉处存放甚至未能避光。这可能导致鱼油的氧化,而且鱼油双键含量比其他脂肪原料要多,也注定了鱼油更容易发生氧化。脂肪氧化对水产动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长性能降低和免疫力降低,同时还会出现病理特征,例如脂肪肝,色素沉积等。作为补充,谭博士提到在黄颡鱼等种类养殖中,体色对成鱼价格有很大影响,如果饲料中脂肪氧化变质,养殖户会因为鱼体颜色异常而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指标可以用来鱼油质量的判断标准,比如过氧化值,酸值,碘过高表明氧化程度高。在生产条件下,新鲜鱼油的品质受环境温度,贮存时间和抗氧化剂添加量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低温并且添加少量抗氧化剂进行鱼油的短期贮存。如果贮存时间较长,可以增加氧化剂添加。而饲料企业应该关注鱼油品控合理使用,同时寻找最佳配伍和添加方式。
  
  陈秀男教授带来”对虾产业养殖技术的新趋势与科技的应用策略“报告
  

  陈秀男:关于对虾养殖技术趋势与科技应用策略
  
  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秀男指出,截止到2014年,虾类养殖水体占全球水产养殖水体的6.2%,而产值达到235亿美元占总产值的14.7%。为了打破近几年对虾疾病流行带来的发展瓶颈,陈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将种质、营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对虾养殖遇到的疾病问题:单纯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方面入手对解决虾病频发问题不够彻底。虾农应该提高虾池管理水平,在养殖过程中引进高品质亲虾而非单纯依赖SPF亲虾,在水体中培养微生物来稳定水质和底质等环境因素并且利用功能性饲料提高对虾免疫力。陈教授提出,未来的对虾养殖不仅仅能够生产出可全程溯源的产品,还要通过光伏技术做到低碳低能耗,实现现代化绿色养殖。
  
  此外,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专家Leano博士带来“亚太区水生动物疾病概况”报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曹俊明“水产动物抗氧化与免疫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报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文斌教授带来“水产动物抗应激营养调控及应用”报告;中国国际投资和贸易联盟(CGITA)技术顾问谭子龙博士带来“水生动物健康养殖-防重于治”的报告;宁波大学教授周歧存带来“酵母核苷酸在甲壳类动物上的应用研究”报告(报告图文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在由麦康森院士主持的企研技术高峰论坛上,海纳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玉岩、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总裁易敢峰、通威集团副总裁、技术总监张璐、粤海集团技术总监程开敏、恒兴集团水产技术总监张海涛和澳华集团技术总监邓登受邀上台,与现场参会人员就企业发展、产业链和无抗养殖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详情见于:这个曾经被戏称为“皇帝的新装”的营养物质,10多年后,一大波大咖为其正名平反)。
  

  Leano博士带来”亚太区水生动物疾病概况“报告 (复制链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72401-1-1.html,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曹俊明研究员带来“水产动物抗氧化与免疫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报告(复制链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72402-1-1.html,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刘文斌教授带来”水产动物抗应激营养调控及应用“报告(复制链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72415-1-1.html,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谭子龙博士带来”水生动物健康养殖-防重于治“报告(复制链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72421-1-1.html,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周歧存教授带来”酵母核苷酸在甲壳类动物上的应用研究“报告(复制链接:http://www.fishfirst.cn/thread-72426-1-1.html,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现场花絮~~


  【关键字】:食肉目 熊猫 肉食性 麦康森院士 原料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