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水产前沿 实习编辑 张昊 图/ 揭小丽 4月28日,2017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在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水产局的指导下,由通威集团联合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渔业报、通心粉社区共同举办,渔业主管部门领导、水产龙头企业领袖、精英企业代表等近800位重磅嘉宾齐聚蓉城,共商渔业可持续发展大计。除汇聚行业智慧的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外,大会还进行了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中国农牧品牌研究院成立仪式,并隆重颁发2017中国水产科技十项重磅大奖。 顶级盛会落地蓉城,水产大腕齐聚通威 作为覆盖育种、养殖、流通、加工等水产行业全产业链的年度科技盛宴,本次大会大腕云集。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景世刚,四川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水产局局长卿足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桂建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王清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任刘兴国等嘉宾出席。 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 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作为大会东道主首先致辞。刘主席表示,通威发端于水产行业,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的发明,到如今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通威一直在不断稳步前行。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通威始终坚持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创“渔光一体”商业模式,实现了水下产出绿色安全水产品,水上输出清洁能源,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三丰收。作为一种对国土资源高效复合利用的方式,“渔光一体”项目的推广能够从源头上、过程中解决水产养殖的安全和可控,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更安全,助推水产行业健康转型发展,同时还能助力我国环境的改善,让我们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常常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盛会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并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水产品总量达到690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156万吨,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74.72%,人均占有量49.8公斤,科技贡献率达到58%。赵会长表示,中国水产养殖潜力巨大,仍然大有可为,大家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树立新理念,携手助推养殖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家精彩发言集锦: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李书民副局长: 去年我国水产品出口超过200亿美元,贸易顺差113.6亿美元,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 我国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在新品种培育、配合饲料推广、鱼病防治、水产疫苗研发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渔业现代化环保化信息化等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 当前我国渔业发展面临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诸多挑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前三十年解决量的积累;后三十年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原局长、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 为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提出的五点建议:“给吃鱼插上科技翅膀”、“使吃鱼进入快餐道”、“兴办水产品快餐店、海鲜快餐店”、“渔业也要打广告”、“两网并用”。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文: 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树立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要夯实现代种业体系基础, 三要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四要强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五要拓展水产品加工技术, 六要构建信息化技术应用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桂建芳: 当前中国水产发展呈现两大趋势:集约化和和谐综合化。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需水量大幅增加、稻田药物残留、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 渔业和农业部门加强合作,为农户做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工作;鼓励农民自愿通过参股、租赁、托管等形式实施土地流转,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清印: 我国海水养殖的种类中,海产贝类养殖产量占72% ,鱼类仅占7%,在调结构方面还有巨大发展空间。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必由之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渔业提质增效、渔民增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渔业“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总裁易敢峰: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现代渔业已呈现出智能化、科技化、工业化、资本化、生态化和品牌化六大全新的特征。传统渔业的转型飞跃,须具备价值定位、科技创新、诚信经营、合作分享的四轮驱动思维,插上互联网和金融两大“翅膀”,创造“互联网+渔业”平台,运用大数据、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和综合服务,将养殖户、用户畅通地连接起来,多元化、立体化地提供产品与服务,共创、共赢。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物联网首席专家李道亮: 发展水产物联网要准确把握水产物联网的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层面,要完善互联网基础环境、物流基础环境等各方面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水产物联网创新的政策扶植力度; 企业层面,要多参与进来,结合自身优势打赢‘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互联网时代三大战役; 社会层面,要多培育,进一步向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主体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昌福: 威胁我国鱼类养殖的三大问题: 第一、水产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养殖鱼类的疾病趋于严重; 第二、缺乏对病原生物药物敏感性监测的数据,无法精准用药,而只能进行“试验性治疗”; 第三、缺乏“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渔药监测手段,渔药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的“非兽药”。 上海新中牧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赫荣辉: 微囊化复合维生素具有维生素留存率提高、脂溶维生素独立吸收、水溶维生素高效利用等优势,微囊化技术也保证了产品颗粒的致密性。无论是独立保存,还是饲料添加、生产加工或是饲喂过程中,致密颗粒均能充分保护单项维生素的活性与稳定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任刘兴国: 池塘生态工程化技术及设施设备研究将以养殖生物健康生长为核心,围绕 “设施化、功能化、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实现“环境可控、精准控制、高效健康养殖”。 会场花絮: 年度科技机械设备奖获奖单位 年度科技卓越创新奖 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