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消失多年的白斑病要重出江湖?近日,中国水产频道资深网友少数派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条信息:这就是对虾白斑病毒症状:头胸甲上清浙可见有规则的白斑。感染白斑病毒的对虾肝脏肿大,体色逐渐变红,厌食,最终大量死亡。白斑病毒是对虾养殖最凶险的病害,因此,引进国外亲虾时,是进出口检疫机构必检的项目。严格来说,正宗的进口亲虾所产生的一代苗,是不可能出现白斑病毒的。今年开春以来,北海地区己出现数十例白斑病毒感染的病虾,这意味着,今年“假”一代虾苗很多。 其实去年就有报道称白斑病有抬头的趋势,从一些企业的检测报告的结果中也发现白斑病的检出率非常高。但从那今年的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再结合检测结果来看,难免不让虾农又要揪心一回。 头胸甲上清浙可见有规则的白斑(图片来源:少数派) 头胸甲上清浙可见有规则的白斑(图片来源:少数派) 发病的对虾(图片来源:少数派) 发病的对虾(图片来源:少数派) 广西北海排塘率高达4成,病情仍在发展中 据少数派介绍,目前广西北海以及周边地区的排塘率高达4成,发病规格主要集中在3-7公分的虾。而且病情还在发中,后期可能会更严重。现在的合浦、防城也出现病害高发的趋势,特别是放苗比较早的合浦地区,其情况更为严重。“去年白斑病确实没有今年那么多,但是今年已经发现十几例了,呈现典型病毒性白斑病的症状,头胸甲上清浙可见有规则的白斑,肝脏肿大。去年广西的早造成功率高达90%,受此影响今年保守估计有50%已经很好了。”少数派说到。 “我认为种苗要负80%的责任。严格来说,一代苗的亲虾会经过严格的检疫,不会携带白斑、桃拉等病毒。后期养殖大面积感染病毒的机率并不大,前二三年一代苗出现白斑病的可能性比较低,养殖区出现一两例已经很惊讶了,说明一代苗的普及对白斑病的控制有一定的效果,现在又重出江湖,未免令人为当前的种苗质量感到担忧。” “当然,跟天气也有点关系,但我认为责任最大还是种苗。如果种苗质量好,抵抗病毒的能力会强点,如果质量不好,遇到坏天气只会雪山加霜。从现在的发病情况来看,抗白斑病的能力较差,一代苗很多是“假”(劣质)的。不但发病,还不生长,70天的虾还5-6公分,看到这个情况养殖户的放苗积极性也降低了。” 关于白斑病 对虾白斑综合征是由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此病毒最早是在台湾的虾场里所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2年。于1993年时,在中国大陆也发现了此病毒,到1996年时,整个东南亚的养虾场都有此病毒。1995年末期,美国也发现了此病毒。除了澳洲以外的地方都找的到此病毒的踪迹。直到2016年12月,澳洲昆士兰的虾养殖场也首次发现该病毒。2008年,农业部新《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白斑综合征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发病池塘对虾死亡率接近100%。(维基百科) 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斑节对虾 据相关资料显示,感染白斑综合征的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并且可见对虾肠胃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虾伴随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空空的,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很容易剥离。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时间长,甚至不凝。 对于白斑综合征的诊断可从外观症状作初步确诊,也可通过目前常用的基因核酸探针的方法进行诊断是否携带病毒。 本病的主要传染原为刚死不久的虾及病虾,其它野生虾,蟹,浮游甲壳动物也携带病毒,是潜在的传染原。其传播途径可以虾苗,水源,带毒虾粪便,甲壳动物等方式传播,有人发现鸟粪也能传播。据悉,白斑病是一个有很明显季节性高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4-28℃,当平均水温接近24℃左右时是高发期,特别是一场遇到天气突变后,发病机率更高。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