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5-6月小龙虾的梦魇,你必须了解!

2017-6-2 07:18|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8912| 评论: 0|来自: 中国水产频道

摘要: 本文就小龙虾病毒病的发现及发展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对致病原因、病原的种类、感染途径、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虽然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并不好治愈,但是最后也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给出了一些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的方 ...
  文/图 耿明顺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本文就小龙虾病毒病的发现及发展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对致病原因、病原的种类、感染途径、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虽然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并不好治愈,但是最后也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给出了一些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的方法。以期为广大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又称为红色沼泽螯虾、蝲蛄,我国俗称为小龙虾。在动物分类学上克氏原螯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长尾部(Macrura)、蝲蛄科(Astacidea),螯虾亚科(Cambarin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在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产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省农业经济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2006年以来,全国的小龙虾各种形式的消费热度已经开始突显,小龙虾的养殖热潮逐渐推向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养殖面积迅速增长,养殖密度也在不断加大,投饵量增多,人工养殖技术的参差不齐,水质环境变差,养殖中的多种病害也就日渐突出。小龙虾病毒病近十年来爆发流行于江浙、湖北、安徽等主产区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各种病害对克氏原螯虾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但是关于克氏原螯虾的疾病的研究比较少,并且进展很慢。小龙虾相关的疾病的研究资料很少,现场的技术员以及技术推广人员、业务员也是仅凭一些长期的现场实战经验来推断如何进行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对策还是很有限的。
  


  一、小龙虾病毒病的发展历史
  
  最初是2006年5月29日在浙江舟山市的一所小龙虾养殖池的小龙虾全部发病死亡。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小龙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小龙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江苏省发病面积近6000亩,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到了2008年底,江苏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2006年以来,浙江舟山、江苏南京等地采集的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样品,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均被检出白斑综合症病毒。
  
  2008年5月湖北省大范围的发生小龙虾病毒病。5月12日至6月15日期间,湖北省发病严重的地区是潜江市、荆州市(江陵、沙市、监利、洪湖)和武汉市(汉南、东西湖、黄陂、江夏),其它如孝感的汉川、黄冈的武穴、黄梅,荆门的沙洋、钟祥等地都有发生。这是全省范围乃至全国性的小龙虾疾病。当时初期(5月中旬)经取样送至中科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所进行实验室观察和研究,发现情况相当严重。我们先是采用常规处理:改善养殖环境、生石灰和氯制剂消毒及内服抗生素,发现这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二、小龙虾病毒病
  
  近几年来,大家一直把小龙虾病毒病直接单纯的定义为小龙虾白斑综合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准确的。
  
  2008年,我们把感染的小龙虾样品送到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张叔勇教授的实验室,他们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加班加点的进行了发病体组织病理学研究、病原病毒的形态研究、病毒的核酸性质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我们也进行了发病体组织病理学研究、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并将武汉病毒所分离纯化的病原病毒在健康小龙虾上做反接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在小龙虾体内检测到多种病毒,其中有白斑综合症病毒(杆状病毒WSSV)、也有肝胰腺细小病毒(HPV),还有一种新的未知病毒。该未知病毒的浓度远远大于白斑综合症病毒(杆状病毒WSS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该未知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分子量约15kbp;基因组小于WSSV大于HPV
  
  2、我们进行了人工回接试验,并将样品送上海和北京测序。因为病原病毒尚未确定病毒种类,暂定未知病毒,所以直接匆忙定义为白斑综合病其实不妥。
  


  三、感染途径
  
  1、种苗自身携带;
  
  2、混养动物的交叉感染;
  
  3、饵料生物携带;
  
  4、患病死亡个体;

  

  四、致病因素
  
  淡水螯虾的致病因素很多,包括:环境理化、营养、管理和生物性等因素。与细菌和真菌类感染的小龙虾疾病相比较,淡水螯虾病毒性疾病的防治难度更大。所以一直以来,也是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其实,在养殖的过程中,日常的基础管理是相当重要的。除了种苗的体质好、营养需求有保障以外,养殖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一个好的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病菌的几率。
  


  五、病毒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原被划为杆形病毒,因为其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和形态特征,该病毒已被归为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目前它是该病毒科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粒子直径约65~70nm,长约300nm,完整病毒粒子呈椭圆形,具有双层囊膜,一端带一条细长的由囊膜延伸而来的尾。WSSV不形成包涵体,为双链DNA病毒。WSSV对小龙虾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致死率为94%,其靶组织包括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和鳃等,胃和鳃的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染色。
  


  六、病毒的灭活与抑制
  
  1、物理因素①温度。②pH。③辐射。
  
  2、化学因素①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②氧化剂、卤素、醇类。③抗生素与抑制剂。
  
  3、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①干扰素。②干扰素诱生剂。③中草药。
  


  七、预防措施
  
  1、挑选好的苗种。
  
  2、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3、增强小龙虾体质。
  
  八、处理方法
  
  根据在养殖现场观察患病虾的症状和初步的病理学分析结果,该疾病是由于感染病毒而发生的病毒性疾病。并且也了解了病毒的化学成分、特点、灭活和抑制因素综合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案:
  
  1、及时将已经显示典型症状的病虾和已经死亡的虾体从养殖池塘中捞出及时处理掉;
  
  2、注意对养殖操作人员、养殖工具、饲料等实施消毒;
  
  3、严格调整和控制养殖密度;
  
  4、对于实施池塘养殖方式的,要及时引进新鲜水;
  
  5、对养殖池塘水体进行定期消毒。用聚维酮碘或者用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也可以采用单元二氧化氯消毒杀菌;还可以采用生石灰。
  
  6、在虾饲料拌中多糖类和维生素;
  
  7、用板蓝根拌精饲料投喂。
  
  很多情况下,小龙虾的病毒是潜伏感染的状态,不会对寄主产生明显死亡率和患病迹象,甚至没有病变迹象。但是在捕捞、运输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突然产生急剧变化时,使小龙虾产生应激性,爆发性死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日常管理和处理中,一定要保证水环境的稳定性;各类工作操作,不要过分影响小龙虾的正常活动。

  2017年5月19日晚20:00中国水产学会会员耿明顺老师在中国水产频道公开课直播间也就小龙虾白斑病综合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在里面就感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更详细的讲课,有兴趣的朋友们请点击【https://m.qlchat.com/topic/290000328805316.htm?preview=Y&intoPreview=Y 】进行浏览。

  【关键字】:5-6月  小龙虾  梦魇  病毒病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