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产前沿 李钒 研讨会合影(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虾疫病防控国际性技术合作项目研讨会在巴西纳塔尔召开,中国、巴西、厄瓜多尔、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6个项目成员国代表,加拿大、美国和智利等国的FAO专家及巴西当地有关部门代表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和梁艳博士作为项目的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 近日,针对目前我国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对虾疾病的防治措施和生物安保计划,《水产前沿》对黄倢研究员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 黄倢研究员做报告(供图:黄倢) 水产前沿: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黄倢:FAO-TCP/INT/3501项目由FAO组织,是关于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IMN)防控的区域间技术的合作项目,为期两年。通过了解参与国国家层面的生物安保、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应急预案、快速响应机制等的情况,进而加强水生动物防疫的和国家能力提升和国际合作。该项目去年11月在北京已经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今年10月份还计划在青岛召开项目总结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供图:黄倢) 水产前沿:请您介绍一下对虾IMN的一些基本情况。 黄倢:此次研讨会的代表国包括亚州的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拉丁美州的厄瓜多尔、墨西哥和巴西,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都已证实有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感染。因此,对于没有发现该病的国家,对IMNV的监测计划和应急预案就显得非常重要。 感染IMNV的对虾很容易和其它一些病害的症状混淆,比如感染IMNV的对虾尾部会发白,但是引起尾部发白的原因有很多,这就很容易引起误判。此外,这次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都介绍了IMNV的另一些发病特点,比如发病前可能会有吃料爆增情况,而且在发病过程可能不停料,甚至尾部溃烂了还可能继续吃料。我们注意到巴西和印尼发生IMN的地区都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因此在会上提出他们的既往监测工作中是否注意到IMN的发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但很遗憾,他们前期的监测数据未能反映出这种关系。这次会议组织与会者到巴西三家养殖场进行考察,我们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了养殖场技术人员,当地技术人员表示,他们养殖场IMN主要在温度高于33度时易爆发,因此我们在会上建议巴西和印尼在今年的监测计划中对IMN与高温的关系进行密切关注,这一提议得到了FAO官员和与会专家的认同。 前些年我国实验室检测到过IMNV的疑似阳性,但是得到阳性反应非常弱,经过核酸序列的进一步分析证明并不是IMNV阳性。因此我们也在研讨会上提出,对未发生过IMN等新发疫病的国家,首次阳性的确认方法应该需要改进,我们建议要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标准的要求,是两种独立的方法确认才行。我们产业中对我国尚未出现的病害的检测和诊断也应非常严谨,不能得到一个阳性结果就随便发布,否则对产业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未知疫病的发现或已知疫病在我国的首次检出应尽快上报给国家或当地的水生动物卫生主管机构,以便国家或地方的相关部门做出及时的响应,避免疫病的扩散或不实信息的发布带来社会的恐慌。 会议代表参观巴西对虾养殖场(供图:黄倢) 水产前沿:请您介绍一下“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功能。 黄倢:这次会议上我们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国的“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这是我国对水生动物疫病进行早期检测和快速响应的一种好的机制,引起了FAO和各国专家的兴趣。不过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内对“远诊网”可能还不是普遍了解,其网址为http://www.adds.org.cn/。“远诊网”是由农业部渔业局的全国病防体系建立的服务全国水产养殖单位或个人的疾病诊断与防控的开放性网站,对疾病的诊断分为自助诊断和专家诊断。自助诊断是远诊网相关专家预先提供了多种海淡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症状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病害诊断打分评估体系,养殖户可以在“远诊网”里利用自助诊断首先对水生动物的病害进行自诊。专家诊断是养殖户可以在远程网中上报病害相关的数据、症状描述和图片描述遇到的病害问题,指定专家进行解答。远诊网接到诊断请求后会向相应专家发送一条短信通知,相应专家就能到“远诊网”对所描述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和给出防治建议。目前对虾板块大概有10名专家来协助诊断。 “远诊网”已经开通好几年了,每年有上千例诊断求助得到了解答。这个网络诊断平台为养殖者提供了很好的专家咨询途径,还能起到一个病害的早期报告作用,对疫病的监控有积极的效果,病害的处理方法也会沉淀下来,供以后参考。当然很多水生动物病害与表观症状的对应关系很复杂,仅凭症状的诊断可能存在误判,尤其是养殖者在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方面常常提供信息不全,这更会影响诊断结果的正确性。但我们如果遇到某些大规模的疫病爆发或蹊跷的疫病症状,可能会直接与报告者进行进一步的电话联系,甚至可能直接赴当地进行采样调研,这有助于一些疑难问题或新发疫病问题的确诊。 黄倢研究员与参会代表交流(供图:黄倢) 水产前沿:中国当前对虾疫病防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有哪些? 黄倢:从我们的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来看,我国对虾产业的病害问题已经很严重,病原种类多,带毒率高,防控难度大。目前大家对流行病的认识混乱,对病原的种类和风险不了解,对症状观察和辨别力有限,诊断手段和工具不普及,病害误诊率高。目前很多病害是感染性病害,有病原和环境条件的成因,但是很多情况下环境条件是外因,内因主要还是病原感染。但人们普遍习惯将很多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归结为藻毒或环境这类外因,而对病原因素的内因忽视,这使得在病害防控思路和措施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限于被动。 水产前沿:在对虾疫病监控方面我国有哪些新进展? 黄倢:我国对对虾疫病的监控有疫病测报计划、专项监测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科研项目。对白斑综合征有专项监测计划和应急机制,近年来还增加了对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的专项监测。但对虾新发疫病的监控上以往存在一些不足,像南美白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又俗称EMS),在2010年出现以后,产业、科研和技术上有一些跟进,但监测计划很长时间没有反应,产业对疫病的报告责任意识也不足,疫病发生十分严重了也没有人上报,说明我们对这个病的早期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不足,国家层面缺少基本生物安保条件(BBC)。对虾肝肠胞虫(EHP)的反应也比较慢。 最近我国对对虾新发疫病的响应机制得到加强,虾类虹彩病毒病的反应就快了,我们检测出来以后都及时报告给了农业部。福建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爆发了一次病情以后,相关专家通过虾产业技术体系向农业部进行了报告,全国水产病害防控体系马上派我们去现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束后向农业部和病防体系上报了调研报告,今年病防体系已经把虾类病害的专项监测任务增加了两项,一个是EHP,另一个就是虾类虹彩病毒。 水产前沿:现在很多苗企都有检测设备,但是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黄倢:现在大家对病原检测还存在很多误区,包括取样对象、取样的数量、检测能力、结果评估等,影响到了病害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其工作的意义,不过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有检测设备总比没有强。但苗企和检测单位也要认识到,不是说购买了检测设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建立好检测团队,掌握正确的有代表性的抽样和样品处理、保存和运输方法,检验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的应用水平和检测能力,了解如何对结果进行正确地理解和评判。企业还需要建立企业水平的监测计划,针对问题建立应急预案,在生物安保体系上提升能力,有多方面整套措施去落实,才能有效地对病害进行防疫。 梁艳博士做报告(图片来源:中国水产) 黄倢研究员与参会代表交流(供图:黄倢)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