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产前沿 唐东东 种虾的去“神化”可以说是行业的一大进步 前不久,一位做种虾贸易的朋友微信聊天时问:“现在虾不好养,该怎么办?”我取笑他搞种虾还搞得忧国忧民了。确实,现在养虾不成功是系统性的问题,而非单单一个种虾公司就能全盘解决的。 但同时又发现,养殖户可不这么想。笔者曾在浙江萧山、杭州一带走访调查当地土塘早造虾养成率极低的原因,几乎见到的所有养殖不成功的虾农都声称:要是能拿到好苗,虾还是可以养,可惜就是拿不到。要不他们无法说服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养成功而自己不行。什么是好苗?对于他们而言,能顺风顺水养成的便是,最好是“小强”型。另外,近期因早造虾养殖不成功,一些养殖区发生养殖户打砸苗场的事件,引发冲突的原因也不排除是部分虾农对虾苗近乎盲目的“偏执”,将养殖不成功归根于苗种质量不好。 实际上,好苗只是养殖成功的保障因素之一,而非保证因素。就如你拿一手好牌,也得有好的技术相配套才行。简单而言,“好苗”+“好水”+“好料”构成了精养成功的要素,拿木桶理论来展示:在中国养殖水体还没因掠夺式养殖所败坏以及土苗盛行时,快大品系良种的面市确实解救了这个行业,也就是说当时“好苗”是短板。而随着大环境的恶化,越来越需要技术来填补短板,即使虾还是那条虾,甚至还在进一步改良,但缺了“好水”、“好料”一样难成功,而“好水”、“好料”则需要技术来支撑落地。我们也能看到,相对可控的设施化养虾近年来的养成率都较为可观,像浙江的大棚养虾、如东的小棚养虾、北方的工厂化养虾等,这些模式通过尽可能地降低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来实现养殖水体的易管理,让“好水”更容易获得。 再来看虾苗的上游,正在发生一些好的变化。在SIS种虾广受认可的年代,各色苗场对外宣称自己的种虾来自SIS;当SIS种虾的市场表现出现不稳定跌落“神坛”后,部分苗场开始逐渐意识到需要升级育苗技术,于是花大价钱上水处理系统;如今,部分苗场对外宣传企业品牌,而非借助某一种虾的名头来做市场推广,这表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系统的重要性,而非押宝拿到一批好的种虾。所以,种虾的去“神化”可以说是行业的一大进步。 写到这,想起饲料厂刚推功能性饲料时,不少养殖户将其看成治疗病害的良药,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设计逻辑。细细想来,行业中养殖群体因认知上存在偏差(这其中,或许有企业为了便于推广有意为之,也可能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碎片化所致),苗、料、药等生产要素被“神化”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过分认可或抱以期待,放大了某些事物的影响力,而忽略了系统的作用,少了全面观。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