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蚬子/蛤蜊/蛏子的消化器官竟又被造谣成寄生虫!

2017-6-8 07:33|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25313| 评论: 0|原作者: 宋慧|来自: 上海辟谣平台

摘要: 最近,一支由大妈大姨级组成的“专黑水产品”的造谣大军似是横空出世,先是把对虾的精囊当成寄生虫在网上散布谣言,水产人看了都忍无可忍!【点击:无辜躲枪!体内有白色寄生虫?且慢,这些“寄生虫”所有雄虾体内都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前沿小编言:最近,一支由大妈大姨级组成的“专黑水产品”的造谣大军似是横空出世,先是把对虾的精囊当成寄生虫在网上散布谣言,水产人看了都忍无可忍!事隔没几天,这支大军再把矛头指向贝类,称蚬子里个个都有寄生虫,千万别再吃...再度震惊水产界,水产人彻底怒了!
  
  近日,网上又流出着一条视频,称“蚬子里个个都有寄生虫,千万别再吃”。视频中,拍摄者从饭桌上的一盘蚬子里拿出几个,用牙签从其中一个拨弄出一长条形、半透明状类似虫子的物体。拍摄者说:“以后看谁还敢吃!看到这寄生虫了吗?还活着!这是大家喜欢吃的海鲜蚬子。这寄生虫有多长,吃到肚子里它再产卵,生大团大团的寄生虫,再腐蚀人的身体!这蚬子里的寄生虫,个个都有!发到朋友圈给大家看看,以后谁还再敢吃这些东西!”
  
  
  图中红圈处就是疑似物体
  
  什么是蚬子?先来科普一下,蚬子是蚬的俗称,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蚬子可分为黄蚬子、花蚬子和白蚬子等。蚬子和蛤蜊不是同一种贝类,但两者外形类似,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也会把蚬子、蛤蜊都俗称为蚬子。
  
  视频中的这个半透明状类似虫子的物体到底是什么?在饭桌上常见的这种普通贝类真的长满了虫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后,发现了一些高度相似的所谓“寄生虫”、“注胶”案例。
  
  哈尔滨蚬子里发现“寄生虫”
  
  2015年4月,“烤蚬子个个都有寄生虫”的传言在黑龙江哈尔滨流传。事情的起因为某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哈市烤蚬子个个都有寄生虫”的网帖,在帖子内附的2分钟视频里,有人用筷子从正在烤的蚬子中挑出一条条“虫子”。如下图:
  

  有人用筷子从正在烤的蚬子中挑出一条条“虫子”。图片:生活报
  
  为了查证这一传言,黑龙江当地媒体《生活报》记者购买了大量蚬子进行开壳实验。记者发现,的确每个蚬子肉里都有这种半透明的条状物。该物体呈半透明状,长约1.5-2厘米,直径大概2毫米,中间略粗,两头较尖,摸上去很光滑有筋道,用指甲能轻易掐断,但它并不会动,不像活的。将这些蚬子放在烤盘上烤过以后,条状物就转为了乳白色。
  
  记者随后求教于东北农业大学水产专家。专家表示,微信公众号视频中的“寄生虫”就是记者在蚬子肉中发现的条状物,但它却不是真正的虫子,而是蚬子的一个消化器官——晶杆。
  
  专家还说,晶杆是软体动物消化管中的半透明胶样棒状体,是贝类独有的一种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它的作用是分泌消化酶,帮助消化。除了蚬子外,海螺、蛏子、牡蛎等贝类内均有晶杆,是无毒可食用的正常组织。但因其长在“泥包”(蚬子的消化系统)里,一般不易被人发现,也通常不会被食用,所以才会被误认为寄生虫。
  

  晶杆消化作用示意图,图片:物种日历
  
  烟台蛤蜊被“注射明胶”
  
  2016月7月19日,有山东烟台市民反映在蛤蜊中里发现明胶类物体。他用筷子从蛤蜊里挑出了一条半透明物体,他认为这是商贩给蛤蜊注射了明胶,“吓死人了,海鲜还能不能吃了,里面都是明胶......”还有市民反映:“上周买的现成的蛤蜊肉,也是这样子,我也没敢吃,不知道是啥东西!”
  

  烟台市民反映,他用筷子从蛤蜊里挑出了一条半透明物体。来源:胶东在线
  
  经专家介绍,蛤蜊中揪出的白色长条并不是明胶也不是什么寄生虫,而是蛤蜊、牡蛎等软体动物的一个消化器官晶杆。有的晶状体易溶,如牡蛎,从水中将牡蛎取出后,晶杆体会自行消失;有的坚实难容,如蛤蜊,这就是市民揪出的半透明物体。
  
  厦门蛏子里也有“透明虫”
  
  不仅仅是蚬子和蛤蜊,据厦门日报报道,2015年厦门市民黄先生在蛏子里也发现许多透明“虫”,这把他给吓了一跳。根据黄先生提供的图片,这些“虫子”几乎是透明的,外形细长,其中一端还带有一些血色。
  

  这些透明“管子”,是蛏子的消化器官。图片:厦门日报
  
  根据图片和描述,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钟幼平介绍,所谓的透明“虫子”其实是蛏子体内的器官“胃部搅拌器”,也就是晶杆。蛏子的晶杆呈半透明明胶样棒状,大约两三厘米长,其中一端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会有血色。由于一般人煮蛏子时,并不会把它掰开来,而等蛏子煮熟后,晶杆已经溶解,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随手转发朋友圈”未必是美德,可能是恶!
  
  记者发现,无论是哈尔滨、烟台,还是厦门的案例中,消费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大多数贝类都有的这个消化器官——晶杆,误认成了“寄生虫”或者“明胶”。再比对我们文章开头的这段视频里的长条形、半透明状物体,两者高度相似,我们有理由怀疑,视频中的这个“寄生虫”可能就是晶杆。
  
  有人会问,视频里的拍摄者提到了“虫子会动”,晶杆会动吗?记者还真找到了一个蛏子的晶杆在动的“惊悚”视频……这是去年在浙江台州流传的一个视频,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辟谣:这个半透明的物体不是虫子,还是晶杆!
  

  视频开头,手中的晶杆如虫子般在动
  
  当然,贝类长寄生虫理论上是有可能的,特别是淡水类水产,这与水产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要说每个蚬子都有的所谓“寄生虫”,那应该就是晶杆了。拍摄者一口咬定“这蚬子里的寄生虫,个个都有”,还鼓动网友随手转发朋友圈,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还是那句话,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请立即向当地食安部门举报。

  【关键字】:蚬子 蛤蜊 蛏子 消化器官 造谣 寄生虫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