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水产前沿杂志 李静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6月29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论坛(为全球水产养殖论坛的分论坛)在福建福州举行,政府部门相关代表、国家渔业技术体系及水产养殖业上下游从业者、国际相关机构代表近200人参会。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首席专家、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二级研究员、浙江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中央在分论坛上做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与应用推广》精彩报告。何中央主要介绍了我国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及各个发展阶段的模式特征,指出我国稻田养殖面积从1983年的4.41万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152万公顷,养殖产量从3.36万吨增加到163万吨,目前国内有超过25个省市区发展了稻渔种养模式,其中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辽宁和广西居于前10位。 “水稻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讲至关重要,以鱼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稻田养殖的过快发展影响到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占比过大的鱼沟、鱼坑面积甚至不种稻只养鱼。如何保持稻-渔平衡成为稻田养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何中央表示。据了解,目前各地的主要养殖模式因养殖习惯和养殖现状等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与方法,但主要有稻-鱼、稻-蟹、稻-鳖、稻-克氏原鳌虾(小龙虾)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被广泛推广应用,比如红鲤鱼作为稻-鱼模式中的主导品种,在传统的区域如四川、福建、浙江、安徽和重庆等地被广泛推广。 何中央最后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稻-渔综合种养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得益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技术的创新与政策的支持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的范例,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何中央说。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