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水产前沿 李齐财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程家骅 6月30日下午,由中国水产科技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发布会”(系全球水产养殖论坛分论坛之一)在福建福州召开,企业精英、学术届同仁150余人参加会议,一同论道。 会上,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程家骅对东海水产研究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了简单分享。东海水产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一个面向东海和远洋的国家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包括:捕捞与渔业工程、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水产养殖技术、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信息与战略。 “十二五”以来,东海水产研究所获得了各类科技奖项6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2部,授权专利695项,其中发明专利24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6项。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有: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针对长江口栖息地破坏、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对渔业资源衰退成因、重要生境修复和关键资源养护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长江口高精度、多目标的监测评估体系,揭示了渔业资源衰退成因及机制; “聚鱼增殖型人工海洋牧场高效利用配套技术体系”:以提升人工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功效为导向,以象山港人工海洋牧场为研究示范平台着力开展增殖型人工海洋牧场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探究; “‘以渔降盐’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创盐碱渔业先河,促进盐碱地区农民致富。对不同水型盐碱水域进行改良,建立了多种盐碱地水产养殖模式,创建了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体系; “遥感大洋渔场渔情信息服务系统”:以缩短海上探鱼时间,降低燃油成本,提高捕捞效率,开发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及渔场渔情信息服务系统; “银鲳全人工繁殖及养殖关键技术”:2005年首次成功突破了银鲳人工养殖的技术难题,2006年,成功建立了银鲳苗种培育系列技术方法,2010年,首次成功实现了银鲳从繁、育、养,再到繁的全人工繁殖,2011-2015年,基于配套设施改进、营养强化及生态因子优化,形成银鲳全人工繁殖及养殖关键技术体系; “海水杂食性鱼类蓝子鱼驯养繁殖及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仅限于高营养层级的肉食性鱼类,对鱼粉和小型杂鱼依赖程度极高,以此开发出我国植物食性海水养护新对象:蓝子鱼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