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7月31日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保守估计,包括各种捕捞类型在内,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为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食用的“幼杂鱼”,每年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其中,作为捕捞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的最主要作业类型,拖网渔船的渔获物中约50%为幼杂鱼,重量超过300万吨。 不仅如此,被捕捞的幼杂鱼中近30%为包括带鱼、小黄鱼等在内的可食用鱼类的幼鱼,即每年有近120万吨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在长为成体并繁衍之前被提前捕捞。限制幼杂鱼捕捞,是解决中国“近海无鱼”问题的关键点。 通过实地采集中国8个最主要渔业省份的数据和样品,《报告》对近海幼杂鱼捕捞和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样品的218个物种中有96种可食用经济鱼类,这其中75%为尚未发育成熟的幼鱼。如果没有被提前捕捞,这些幼杂鱼的经济价值往往可以增加数十倍甚至百倍。此外,样品中还发现了10种国家统一增殖放流的物种。 “大量海洋经济鱼类的幼鱼被提前捕捞上来,严重影响了这些鱼类的繁衍和可持续发展。让幼鱼们有足够的机会长大、产卵,对于渔业资源恢复和种群数量的补充极为重要,也将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在我们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一网打尽’,还是年年有‘鱼’。”斯坦福大学粮食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曹玲说。 由于无法直接为人食用,幼杂鱼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包括水产养殖在内的养殖饲料。绿色和平的调研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水产养殖消耗了约717万吨国内野生渔业资源,超过全球第二大捕捞国印度尼西亚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水产养殖行业规模在过去近30年增长了10倍,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2] 水产养殖行业带来的饲料需求,也进一步给幼杂鱼的捕捞和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只有更好地掌握幼杂鱼产量及其对未来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可能影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水产养殖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更好地利用‘幼杂鱼’资源。考虑到作为海产品消费大国和养殖大国的国际重要性,这个问题在中国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关键。”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薛绮雯教授说。 “如果能够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之间找到并保持合理的平衡,中国正面临着很好的机会,成为全球可持续海产品生产方面的楷模。 ” 2016年8月至12月,绿色和平实地走访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8个主要海洋渔业省份的22个港口,共收集926份渔民问卷、随机抽样80份幼杂鱼样品,并结合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的方法,对中国近海幼杂鱼的捕捞情况及其对中国发展可持续渔业的意义进行了调研分析。 2017年初农业部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定为新时期渔业发展的目标。绿色和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幼杂鱼保护作为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突破口,减少幼杂鱼捕捞,加强基础捕捞数据的统计和收集,强化渔具渔法、网目尺寸等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进一步统一沿海各省在幼鱼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抓落实,实现各省执法力度和行动上的相对统一;设立更为严格的水产养殖生态可持续性要求,进一步完善水产饲料投喂标准并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 绿色和平相信,通过加强对幼杂鱼相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幼杂鱼中的低值鱼类、杜绝对幼鱼资源的破坏,在养捕两端实现联防联治,不仅有助于过度捕捞问题的解决,并将对中国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顺利推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 参见绿色和平《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调研报告,及《中国水产养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研究报告》。 [2] 数据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6》。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