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按现在的养殖情况,10万亩水面大致可以投喂15万吨饲料,这是稳定而相对可控的销量,也是对饲料企业最为直接的诱惑 文/图 水产前沿 唐东东 一场“圈地竞赛”正在江苏开展,参与者有通威、海大、天邦等饲料企业,这些企业对连片的塘口进行承包,多者如通威,坊间传言到今年已拿了10万亩左右的水面;而有大规划者如海大,拟未来3年内拿到30万-50万亩水面。 饲料企业纷纷“圈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了解后,笔者发现企业对承包塘口的初衷、方式都有所不同,甚至有业者对此表达了担忧。 圈地背后的动力 现状来看,通威、天邦将“圈地”作为企业战略在推进。其中通威股份是因为打造“渔光一体”新商业模式,需要大面积的连片鱼塘来落地实施,前期则是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将所承包的塘口外包给养殖户,养殖户入驻进来后,能享受便捷的配套服务和资源,且按照通威设计的模式去做,能获得比过去按照传统模式来养有更高的回报。这也是“圈地”企业吸引养殖户的一套相对通用的逻辑。 对于坊间传言已拿10万亩水面,通威股份副总裁兼华东战区总裁王尚文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表明拿塘口的核心思想是打造鱼品牌。“过去做鱼品牌不太做得好,是因为鱼来自不同的地方,对养殖过程没办法全程监管。现在进行园区式的管理,可以让产品更加可控,我们是围绕这个目的才参与养殖环节。”王尚文说。 天邦则是想打造产业链,从而进入到养殖终端。据知情人透露,天邦在5年前拿了近2万亩水面,但运作得不是很成功,不过未来2-3年还是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至10万亩,“只要连片的合适的塘口都要拿”。与通威的操作模式不同,天邦是自己参与养殖。 海大涉足“圈地”,据了解主要是竞争所需,“竞争厂家通过圈塘口,把你的客户变成他自己的客户,进而影响和控制饲料市场。所以我们把塘口拿过来,这事做了不一定有优势,但不做劣势很明显。”海大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海大在江苏拿地属于片区试点,但得到了集团总部的许可及支持,其操作模式与通威一样,也是将连片塘口承包下来后转包给养殖户。据悉,今年计划拿3万亩水面,未来3年内拿30万-50万亩。 此外,江苏天参从2006年涉及养殖,公司总经理陈德永曾表示其目的是为了对比、验证市场上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以及探索成功的养殖模式。目前有3.4万亩的养殖水面,为公司自营。 澳华集团华东区总经理张伟也透露想先拿几千亩水面试点规模化养殖。“从未来趋势来看,环保、健康等是水产养殖升级的方向,几十亩养殖规模的散户没实力、没条件去进行水处理,但成百上千亩的规模养殖企业可以。所以我们拿地是想做先进养殖模式的引导。” 圈地容易经营难 尽管饲料企业出于各类目的涉足养殖环节,但不可否认“圈地”能稳定市场并带动饲料的销量。按现在的养殖情况,10万亩水面大致可以投喂15万吨饲料,这是稳定而相对可控的销量,也是对饲料企业最为直接的诱惑。 我们能看到,连片的塘口因饲料企业参与竞标而变得炙手可热,个体户显然难敌资金实力雄厚的饲料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而饲料企业的介入,也让塘租水涨船高,其承包下来的鱼塘塘租基本上都会高于市面的平均水平。但饲料企业在外包时,为吸引养殖户又大多会以原价甚至降价的方式转租出去,这会是亏本的买卖吗? 肯定不是,饲料企业一般会要求承租的养殖户只能投喂公司的饲料,但养殖户对饲料品牌的选择难免有些偏向,因此今年市场上甚至发生饲料厂为了让养殖户使用公司的饲料而伤人的事件。颇受争议的还有,有业者担忧称,过去养殖户使用什么饲料是自由的,养殖效果也能有所对比,如果固定只能使用某一家的饲料,相当于变得不透明,较难评判饲料效果的好坏,对养殖户而言并非是件好事。 目前而言,我们还很难判断这场“圈地竞赛”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最终又会呈现什么样的结果,但相信饲料企业“圈地”容易,而如何经营好以及规避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同时,也需要饲料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