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本届世华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业内人士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1500人(达到历史新高),会议摘要614份,墙报360篇,口头报告128个 文/图 水产前沿 何鸿浩 李静 李钒 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世华会”)于浙江湖州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承办。本届世华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业内人士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1500人(达到历史新高),会议摘要614份,墙报360篇,口头报告128个。 本届世华会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世华会合影 会前,《水产前沿》采访了世华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来简要解读本届世华会的变化。 水产前沿:本届世华会主题的改变,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陈立侨:从精确到精准是顺应现在产业的发展趋势,而生态则是产业的最后目标。现在的营养的核心和本质是精准的需求,精准是所有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后面的“优质”与“生态”。 水产前沿:本届特邀外籍嘉宾及其报告内容具有什么特点? 陈立侨:随着我国水产营养的深入研究和饲料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与国外水平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领跑阶段。所以,我们在邀请嘉宾的时候会考虑专家学者的前沿性和学术领先性。希望每位特邀嘉宾都能在某些领域让我们借鉴学习并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水产前沿:本届世华会还有哪些变化? 陈立侨:世华会坚持以学术为根本,推动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发展。主办方更关注交流的质量和大家的收获,本届世华会有一个新的尝试——应用技术专场。因为水产动物营养是一个应用型学科,更应该以产业为导向开展相关的研究,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所以,本届世华会开展了应用技术专场,让企业家、科学家甚至包括学生,通过此专场对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与产品进行直接交流。 特邀嘉宾报告内容摘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 现在的水产养殖严重依赖鱼油鱼粉,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20%的鱼类会被制作成鱼粉后使用,6%的鱼类会被直接投喂。虽然在过去20年中,用于制作鱼粉的鱼大大减少,曾经35%的鱼类会制成鱼粉,如今降低至20%。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导致鱼粉的使用增长,这两者不可调解的矛盾关系困扰着所有人。 目前的解决方向是替代鱼粉以及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其中,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时,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蛋白质利用率和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蛋白利用率? 初步研究世界上101中养殖鱼类的424篇研究报告的结果,发现四个规律。其一,不同种类的动物对饲料蛋白的利用效率没有显着差异。其二,不同水温对鱼类的蛋白质保留率没有影响。其三,不同食性的蛋白质保留率很相似,只是不同实验中误差值比较高。其四,数据显示鱼类随着不断长大,蛋白质保留率会逐步下降。 随后发现,充足的摄食量是蛋白质合成和蛋白质保留的基本保障。而保证充足的摄食量首先要解决摄食的问题,也就是饲料适口性,这也是增加采食量的关键。目前常见的方法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即加入诱食物。但其实还可以从与T1R1-umami基因和T1R3-sweet基因着手。利用遗传选育的方法去除基因,转变食性。 此外,研究鱼类脂肪代谢供能机理,提高脂肪的利用率,可以改善蛋白质的保留率。通常,高脂饲料并未被大多数鱼类用于分解供能,而是主要沉积于脂肪组织,此过程主要由PPARγ介导的脂肪细胞增值来完成,并伴随肝脏额肌肉中PPARα表达量的下降。 目前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关键突破领域。第一,可以大幅度提高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其二,注重蛋白质分解代谢机理的研究,以减少体蛋白分解量。但更需要的是冲突传统营养学的藩篱,进行营养与遗传育种的学科交叉。 鹿儿岛大学Shunsuke Koshio教授 发展可持续、高效的水产养殖业,饲料业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减少鱼粉/鱼油的需求;高效利用功能性或可循环的物质;发展经济友好、低成本高效益的水产饲料。在此背景下,肌苷及相关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肌苷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很清楚。 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加入肌苷促进鱼类生长,促进饲料利用率,改善消化率;饲料中添加肌苷有利于改善鱼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肠道非特异微生物群里的形成及改善肠道形态。结论:饲料中添加肌苷可以替代超过50%的鱼粉。 2、饲料中添加肌苷和次黄苷酸均可以促进真鲷生长,均可以改善鱼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在肌苷和次黄苷酸两者对比上,肌苷比次黄苷酸更能改善肠道形态。结论:大体上,饲料中添加肌苷或次黄苷酸在机体生长、健康方面上具有类似功效。 3、饲料中加入热灭活植物乳杆菌(HKL-137)有利于鱼体的生长。 台湾国立嘉义大学黄承辉教授 水产饲料的种类以外观等物理性状而言比畜禽饲料多,包括粉末状、片状饲料、沉性粒状饲料、浮性粒状饲料以及微粒饲料等。鳖饲料则包括粉团料、粒料与浮料等各种型态。鳖的利用能力不错,比如鱼类对于人工合成的结晶胺基酸的利用较差,但鳖则没有这个问题。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分别从鱼粉取代、油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鳖配合饲料中鱼粉可被植物性蛋白取代,但需注意限制氨基酸的补充等; 2、饲料油脂(1:1混合鱼油与大豆油)需求最6-9%之间。油脂超过12%时体脂肪蓄积且脂质过氧化提高; 3、鳖配合饲料对维生素A的需求约为11000IU/kg,可利用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以需求量评估,其需求质量比率为14:1。对维生素E的需求约为90IU/kg,维生素E不足时成长趋缓,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免疫系统亦受损等。维生素D与钙磷的代谢关系重大,缺乏维生素D则骨骼发育不良,鳖可经由紫外线照射转换前驱物质成为维生素D3。 4、鳖对饲料铁对需求较鱼类或其他动物高,对硫酸铁(2价铁)的利用率高出柠檬酸铁(3价铁)一倍(120mgFe/kgvs280mgFe/kg)。鳖对铜的需求约为4.4-4.8mg/kg,一般饲料原料中应该已经足够。鳖对锌对需求约为35-45mg/kg,但是当饲料中含有黄豆粉(或植酸)时,需求急升至100mg/kg以上。饲料不含植酸时,镁需求约为600mg/kg,饲料含植酸时镁需求为715mg/kg,1000mg/kg时背甲强度较强。 挪威国家营养与水产品研究所的Erik-JanLock 挪威年产三文鱼卵4亿-5亿粒,幼鱼3亿尾,成鱼120万吨,饲料160万吨,三文鱼占挪威水产品的93%。昆虫蛋白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取代鱼粉的蛋白源。 通过研究表明矿物盐种类、饲养的温度、肠道的pH、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动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三文鱼利用微量元素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 牧羊美国研究院Rob Strathman 目前饲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停机时间占生产时间的40%;2、废料占比40%-48%;3、人工劳动力成本非常高;4、缺少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5、只注重单一设备的生产效能等。停电、仓储配置不合理导致饲料生产过程中停机次数非常多,时间非常长,从而产生非常多的废料。 未来饲料工业或会朝以下方向发展:1、零废料产出;2、生产过程中实现快速换模、快速转换品种;3、智能加工控制、实时数据处理,工厂实现全数字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殷战 维生素D是一种荷尔蒙,它是一种阳光荷尔蒙,在阳光照射下的皮肤下形成的。维生素D3在动物里面的含量很高,尤其是鱼类。鱼体中的维生素D3可以提升斑马鱼对钙离子的吸收。但它在鱼体内的诞生并不一定是为了钙离子的吸收。其实,它具有促进脂肪酸氧化的作用。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总裁易敢峰 目前,中国水产业具有“养殖量大且水产品种类丰富,产业区域特点明显,季节性非常明显,产业链比较长且影响因素比较多,产业金融资本比较缺乏,养殖模式非常多元化,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市场价格波动性大,环保与食品安全及成本压力在不断增加”等特点。认为目前水产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正在逐渐步入4.0时代,将解决过去传统渔业中面临的养鱼难、卖鱼难、安全等问题。 神爽水产正在以互联网+智慧渔业的思维,打造一站式综合价值服务平台,相比传统养殖业具有智能化、科技化、工业化、资本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等崭新的特征,其包含:需具备来源稳定产品供应(养殖基地)、全程可溯质量管理、科学健全食品安全、成本最优生产体系、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非凡价值品牌增值等六大核心价值。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华朗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面临对虾种质质量不稳定、饲料质量参差不齐、饲料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恶化和病害频发等问题的困扰。建议首先从南美白对虾专门化品系培育和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两个方面解决对虾种质质量问题。在饲料质量问题方面,他主张发展微营养平衡技术、研发功能性对虾配合饲料和虾苗开口饵料微胶囊饲料、对虾饲料鱼粉替代与新蛋白源开发、不同养殖模式下对虾饲料营养标准的准确构建、原料预处理技术、液体后喷涂、保质器的使用八个方面进行解决。同时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提高饲料产品品质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应对环境污染和病害频发的问题。 此外,开展对虾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展与营养相结合的对虾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南美白对虾亲虾营养需要与亲虾饲料的开发、对虾肠道微生物与营养素的互作关系的研究以及以改善对虾肉质风味为目标的营养技术的研究将会是未来对虾产业的研究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何艮教授 每一个营养素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并不单一,我们不清楚某个营养素哪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以及需要什么形式的营养素。 萧锡延老师和艾庆辉老师担任上午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戈贤平老师和陈立侨老师担任下午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现场花絮 世华会也是一次水产圈的聚会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