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文/图 水产前沿 吴佳辉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村位于山东滨州博兴乔庄镇,叫榆林村。据村委书记李汝杰介绍,乔庄镇有“全国淡水养殖第一镇”之称,而榆林村也早在1978年就开始改造土地,挖池子养鱼。后来在1998年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也就开始全面推广。目前,这个村有130户左右的家庭养虾,占村里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村里所有的塘口都在养虾,总的养殖面积在400亩左右。 博兴县群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门口合影 左为合作社社员、中为村委书记李汝杰、右为三发技术总监刘群 一片盐碱地的开发之路 其实,在1978年以前,这片现在是虾塘的土地原先是盐碱地,不长庄稼。由于临近黄河,村里开始规划改造土地,引进黄河水降低土地的盐碱度。“一开始,只挖了几个池子用来养鱼。经过黄河水的灌溉,挖出的土也能用来种棉花和庄稼,两者的效益都不高。到了1998年,村里引进南美白对虾,试养成功之后就全面推广。”李书记介绍,正式全面推广是在2001年以后,而他从事水产养殖也有17年的时间,养了15年虾。 2009年,榆林村成立了乔庄镇的第一个合作社,统一供料,统一协调水,统一管理电。“以前养殖分散的时候,各家各户自己采购饲料和药品,而这些对于养虾是至关重要的。成立了合作社以后,我们以团体的形式采购饲料和药品,养殖户拿到同个产品的饲料价格低,优惠多。合作社为了所有村民的收入,选择的产品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跟唐山三发普林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发”)合作的这些年,饲料的质量都很稳定,基本上70多天就能长到40多头,而且前期是不投料的,到立秋之后才投。经过这么多年的验证,三发的饲料确实性价比高,所有的村民都从合作社拿料,外村人是不享有优惠,也无法从合作社拿料。而成立合作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统一调配。这几年,水供应比较紧张,合作社也能较好的调配水资源,保障虾农正常养殖。” 每个塘口配一个小房子 听李书记描述了一番榆林村的历史后,便带领我们一行人往这片虾塘走。远远的,就能看到整齐划一的虾塘,旁边立着看起来有一段历史的小房子。李书记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过来看的这片只是全村虾塘的一部分,是最早规划改造好的虾塘,在挖塘口的时候,小房子也搭建起来,分给养殖户以方便管理塘口。 一尾虾服务整个村庄 当然,养殖的这些年,村里面养虾并不是一帆风顺,病害暴发的情况也令村民们无所适从。“在2014年以前,村里的养虾收益都不错。单单在2012年到2014年这3年的时间,村里面的收入就超过1000万。然而,从2015年开始,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对虾病害暴发得厉害,许多养殖户亏本。病害暴发的时候,三发的售后团队经常过来查看,帮助养殖户解决问题。但是奈何暴发得比较严重,往往都是等到察觉已经大面积暴发,损失比较大。”李书记表示,虽然前两年养殖情况不理想,但是总体来说,养虾的收益也比种植高。往年养殖技术好的村民,3亩地最高也能赚13万,这几年合作社因此积累了一定的收益,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到村里面的基础建设:拔草、修路、建公园。 今年又是丰收年 8月中上旬拜访榆林村的时候,李书记介绍,在这个村里,所有的塘口都会放白鲳。一般一亩地会放200多条白鲳,主要是作为调水用。“放养白鲳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水。如果对虾发病的症状不明显,或者小面积发病,白鲳能够吃掉这些带病的或者体质弱的虾,减少传染的概率。而榆林村在养殖前期基本上不喂料,或者少喂料。先通过调水控制一段时间,等到立秋之后再正常投喂。” 李书记告诉笔者,今年村里养虾整体的情况都不错,对虾长势正常,病害暴发的情况不常见。“今年投苗早的,8月初就已经在出虾。有一个村民,养了4亩水面,一亩就出了一千斤虾,规格都在15.5头/斤,收益不错。” 发稿前,笔者做了一次回访。李书记告诉笔者,目前已经进入收虾末期,今年村民们的效益不错,大都能养殖成功,整个村大概有400多万的收益。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