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严寒!东北-35℃,广东广西福建0℃!

2018-1-21 18:47| 发布者: 缘木鱼| 查看: 29701| 评论: 0|来自: 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爱好者

摘要: 与1月上旬中东部连续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比较,此次过程受多次冷空气影响,低温和雨雪冰冻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27日至30日,冷空气不停补充南下,最低气温0℃线继续南压至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到福建北部一线。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与1月上旬中东部连续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比较,此次过程受多次冷空气影响,低温和雨雪冰冻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27日至30日,冷空气不停补充南下,最低气温0℃线继续南压至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到福建北部一线。

  水产养殖要挺住!

1月上旬特大暴雪致高速公路交通瘫痪

新一轮更强大雨雪冰冻天气将至

  明天起全国大部将开启雨雪冰冻模式

  一、京津冀地区将出现一次降雪天气过程

  预计,21日至22日,北京、天津和河北中北部将有小雪、局地中雪,主要降雪时段在21日夜间至22日上午。其中,北京21日夜间将出现入冬以来首场全市性降雪天气,平原地区有小雪(1——2毫米),西部和北部山区小到中雪(1——3毫米);降雪过后北京将出现持续低温天气,22日至26日平原地区最高气温降至-4——-2℃、最低气温-11——-9℃,山区最低气温-17——-13℃;另外,22日至24日有4级左右偏北风,阵风可达6、7级。

  北京常年初雪日为11月29日(1981-2010年平均)。今年冬天,北京的初雪比常年晚了53天。近十年来看,北京最晚出现初雪的是2010-2011年冬天,直到2011年2月10日才下当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大家对北京降雪期盼已久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北京从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1月20日已经连续90天无有效降水。有记录以来,北京最长的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达114天(1970年10月25日-1971年2月15日),近十年最长为108天(2010年10月25日-2011年2月9日)。

  二、22日起中东部地区将开启雨雪冰冻模式

  大风降温预报。预计,22日至26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将自北向南出现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气温普遍下降6——10℃,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4℃;日平均气温将由目前的偏高状态转为偏低2——5℃。期间,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线,-10℃线位于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到河北南部、山东中部一线。27日至30日,受补充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还将有所下降,并维持偏低状态,最低气温0℃线继续南压至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到福建北部一线。

  雨雪冰冻预报。23日夜间至28日,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其中,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安徽、江苏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局地大暴雪;上述地区累计降雪量有10——30毫米,局地40——60毫米(见图2),新增积雪深度8——30厘米,局地可达40厘米以上;最强降雪时段在24日白天至25日夜间。青海东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另外,贵州、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冻雨。

  预计2月上旬,冷空气强度较1月下旬有所减弱,中东部地区气温将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与1月上旬中东部连续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比较,此次过程受多次冷空气影响,低温和雨雪冰冻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雨雪分界线南压至湖南南部、江西北部至浙江中部一带。

  昨天大寒!大寒之后全国持久寒冷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大寒!但是今年的大寒不一样。因为此前提到的特殊形势,今年大寒之后不久,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青藏高原和云南除外)都会陆续迎来这个冬天的最冷时刻,而且寒冷非常持久!

1月29日形势推演,冷空气大幅南下抵达南海,850百帕0度线抵达武夷山-南岭一线。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ECMWF公开数据制作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天山以北。北极涡旋目前已经来到黑龙江北侧岸边,西伯利亚酷寒天气已经开始进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今天开始,酷寒空气将用四天时间(1月20-24号)慢慢控制黑吉辽蒙和北疆,根据官方预报,哈尔滨最低气温已经进一步下调到-35度,或创2001年以来的最低值,并有可能接近历史低温纪录;除了辽宁沿海,东北三省都将逐步降到-25度以下。

哈尔滨的官方预报

  其次是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明天(1月21号)下午开始,随着冷高压慢慢越过山海关和燕山山脉,华北降温开始。而在冷高压东南象限,等压线从渤海向北京弯曲,从东北泻下的酷寒空气在渤海稍作停留,刮那么一点点水汽来到燕山、太行山山脚下,已经三个月没有下一点点固态或液态水的京津市区,有可能在21号晚上或22号白天迎来今冬“初雪”。因为水汽少、且进京机会转瞬即逝,虽然京津平原地区下雪的可能性提升到60%,但也不能打保票,若下下来也是1-2毫米的小雪为主,山区可以有地方下中雪。


1月21日晚8点,地面以上10米、低空约700米高空水汽从渤海流向北京、天津。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GFS公开数据制作

  第三步是重点地区:除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以外的整个南方(包括广西)。在冷空气渗透、大规模雨雪的影响下,1月23-27号,淮河以南、南岭和武夷山以北会迎来今冬以来最厉害的湿冷。其中重点是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和稍微偏南一点的地方,宁肥杭需要特别注意。

  最后一步,就是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在27号以前,因为上述四省充当暖湿气流通道,因此虽然也算湿冷,但降温不明显;但27号以后,随着冷空气大幅南下,这里也要大幅降温,也要真正的湿冷起来。

1月21-30号东亚850百帕温度偏高/偏低情况,其中蓝色紫色偏低,红色偏高。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ECMWF公开数据制作

  因此今年的大寒,确实是今年冬天最冷的开端,无论南北,不管东西,防寒得准备起来了。当然,到底会寒成什么样,这就取决于23号晚上开始的大规模雨雪冰冻天气,由于目前还有变数,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追踪分析。

  提醒水产养殖户:提前做好越冬水产养殖抗寒保暖的工作,重点关注的品种有: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金鲳鱼、石斑鱼、蓝子鱼、军曹鱼等暖水性鱼类。冬棚养殖提前加固大棚,以防倒坍或破坏。鱼中、出鱼的养殖户、流通商、收购商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抓鱼上市及运输的计划。以下防范措施供大家参考

  华南温水性鱼虾如何防范寒潮?

  粤西地区(包括广西沿海、海南)防寒的重点品种是不耐寒的温水性鱼虾类,广东省养殖的温水性鱼虾品种主要有罗非鱼、鲮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淡水白鲳等。为防止鱼虾冻死或冻伤后感染细菌,建议我市养殖户切实加强巡塘,防止保温大棚渗雨渗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加温措施,没有建保温大棚的养殖池塘可加深水深。待水温回升稳定后要适当换水,并做好水体消毒与水质监控。

  该负责人说,在低温阴雨季节,特别是在气温逐渐回升期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这两种病害对淡水鱼类成鱼和鱼苗都危害严重。因此,要加强生产管理,强化苗种、成鱼培育,科学投喂,提高鱼体抗病力。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避免鱼体受伤。

  寒潮灾后如何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做好防寒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养殖品种病害的预防,防止天气回暖后各种流行性疾病的爆发。

  (一)加强水质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

  (二)及时捞走死鱼。冻死的鱼会慢慢上浮,尤其在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死鱼大部分都浮上来,此时,应及时捞走死鱼并作无害化处理。小量藏于泥中的死鱼,可采取撒网检查的办法,发现后及时清除以免污染水质,然后可用沸石粉等池底改良剂或生物方法清洁池底。但还有在塘鱼的池塘不应立即施放消毒药,以防鱼虾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对冻伤的鱼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挽救,减少死亡。

  (三)适时进行水体消毒。当水温回升时,要适当施放石灰15公斤/亩(1.5米水深)或漂白粉0.5-0.75斤/亩(1.2米水深),预防水霉病等疾病的发生。也可用4%的食盐水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

  (四)减少应激反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避免鱼类应激反应,可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鱼机体慢慢复原。如确需用药,应按要求科学用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加强疫病监测。重大疫情立即报告,防止流行。

  开展渔业信息服务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信息平台、微信平台、网络和其他科普制品等有效技术传播形式把适用的抗灾减灾技术送到塘头,送到渔农手中。

  (一)发送抗灾技术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信息平台、微信平台、网络等方式向广大养殖户提供防寒减灾技术措施。

  (二)发送渔业技术资料。结合科技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向养殖户发放技术资料。

  (三)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提前发布市场价格动态信息,提醒养殖者适时上市。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