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2018年淮安天参水产料计划做到40万吨,膨化料占一半 文/图水产前沿唐东东 在饲料集团企业跑马圈地的当下,势单力薄的区域型饲料企业往往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仍能看到一些优秀的区域型企业以稳健的姿态获得发展,其中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简称“天参”)为佼佼者。据了解,天参在2017年水产料销量达到34.6万吨,为江苏本土水产料企业中的销量冠军。值得一说的是,天参的膨化料销量高达16万吨,在江苏独占鳌头。 近期,笔者采访了天参董事兼总经理陈德永,探究其在膨化料推广上的经验,以及对企业和市场的规划与见解。 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陈德永 短期不会对外扩张 水产前沿:2017年天参在经营方面有些什么亮点,以及2018年您有哪些计划? 陈德永:2017年我们水产料的销量是34.6万吨,其中膨化料是16万吨,然后特种料中的蟹料做了8000吨,还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希望蟹料能做到1.2万-1.5万吨。过去我们一直聚焦在普通水产料市场,目前我们在特种水产料上走了捷径,跟联鲲合作开发黄颡鱼料和加州鲈料,对我们来说相对会容易些。特种水产料接下来会是我们发力的市场,现在已经在淮阴拿了75亩地,打算明年建一个专门的特水料车间。饲料方面总体而言,2018年计划做到40万吨,膨化料占一半的样子,达到20万吨。 另外,2017年我们成立了研发中心,从中科院水生所聘请了一位博士,也招了3个研究生,投入了七八百万专门对水质调控做研究。经过一年的试验,我们掌握了很多调水的方法。因此,2018年在客户服务方面,会有更优异的表现。调水所用的产品,我们定位是主要为饲料服务,不作为盈利型产品,原则上是零毛利。我是觉得什么钱都赚,可能就赚不到钱,还是要实实在在把客户服务好,让他们把养殖成本降低后有钱赚,这样产业才能做长久。天参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靠着真心实意的服务,努力做到让养殖户不用你的产品会觉得不好意思。 水产前沿:现在很多集团企业在江苏都有增量的计划,作为本土销量冠军的天参一直走得很稳,也没有考虑去外面建厂。您希望天参在国内水产料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德永:我们在销量上没有特别去追求,但会向100万吨努力。企业做大,需要有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尤其是人才。我们认为天参目前整个管理团队,还不具备做全国性企业的能力,只适合做区域性企业。 我刚来天参的时候,企业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做到现在的规模,靠得是自己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不会太冒进,好多企业垮掉,就是因为老板心太大,想把企业一味做大,大到没法支撑时就倒了。过去也有人问我,天参会不会上市。说实话,我不清楚上市到底能得到什么,圈点钱借鸡生蛋吗?我没有这个想法,只要我在天参担职,就不会去考虑。我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到不差银行钱,这样即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犯点小错误有亏损,也不会危及企业根本;然后让员工幸福指数提高,并且把团队培养好,因为未来竞争中真正比拼的还是人。 天参什么时候会走出去,我的想法是等我们现有的三个工厂产销量达到60万吨以上,或者在某个外围市场销量做到5万吨。按目前的趋势,我们到2020年会超过50万吨,然后在安徽的销售公司去年是2.3万吨左右,今年估计能做到3万吨。 盲目建厂或并购扩张,我认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举个例子,要在市场上做到2万吨的销量,如果建厂的话至少得颗粒料和膨化料线各上一条,没有5000万以上的固定投入做不来,这5000万光财务成本就要300万,还不算其它的管理成本。但如果在现有的生产基地上一条膨化料线,只需要1000万左右就可以了,然后加点运输费。现在物流成本并不高,我们运到天津一吨料也才多100多块。要是收购一个厂,看起来成本是比较低,但面临规划不合理需要改造的问题,尤其是人员观念的转变很难,磨合起来不容易。 膨化料销量冠军的经验 水产前沿:天参的膨化料销量在江苏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来看您认为能获得这种成绩的原因有哪些? 陈德永:2017年江苏市场膨化料总量估计不超过40万吨,我们的量确实还算可以。膨化料作为一个新的产品,要改变养殖市场原有的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关键是要替养殖户把账算清楚,我认为膨化料相比颗粒料的优势是综合效益更高,比如膨化料可以快速拉大规格,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尽早达到上市规格,可以在卖鱼时更主动,不至于鱼价好的时候没规格。我们算过,使用膨化料一亩的综合效益可以比颗粒料高500元以上。 天参的膨化料能有今天的销量。一是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摸索了,而且自己有3.1万亩的塘口,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养殖一线不同模式下的反馈。而市场上很多企业原先没有膨化料线,是近两三年才上,有些不具备成功的技术,导致养殖户误以为膨化料不如颗粒料。 二是有些企业把膨化料当作是盈利型产品,自身利润看得高外,在市场上给的折扣也大,这怎么能很好地推广?我们去年做了34.6万吨料,总利润才五千多万,相当于平均每吨饲料的税前利润才一百多。所以,利润一定要合理,饲料厂要靠采购和规模优势去赚钱,不要指望让养殖户来承担额外的成本。 三是我们规模上来后,生产成本比较低,像膨化料单吨制造成本在210-220元,只比颗粒料高几十块。尽管如此,我们还在努力降成本。淮安天参有限公司规划了8条颗粒料线,6条膨化料线,总时产为180吨,一年的产销量能做到30万-35万吨,但我们计划只用80个人。除了进料和开叉车需要人工外,其余环节基本上全自动化。未来我的目标是人力成本降到20元/吨,现在还要50多元。 四是产品质量相对稳定。现在的趋势是养殖逐渐变成有钱人在养,而过去是穷人养,然后规模逐渐变大。这种情况下,养殖户的需求会从过去一味追求低价位的饲料向安全、稳定的方向转变。我们上的设备都是进口设备,买的时候觉得价钱高,实际上产品稳定性还是好些,比如水分的上下误差能控制在1%以内,有些国产设备会去到3%。 水产前沿:参观天参的工厂,印象很深的是有专门的吨袋和散装车出料口,这个在其它水产料公司很少看到。 陈德永:同行没怎么用,可能是因为没这么大销量。我认为未来吨袋、散装车这种散装形式会逐步变成主流,你看膨化料按现在袋装的方式,一吨料的包装费就要60多元,要是改成散装料就可以省下了。现在用散装料的,主要是一些大塘口,小塘口还是袋装。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养殖会越来越规模化。算一笔账,现在请一个养殖工人年薪得4万-5万元,100亩塘至少得有2个人,相当于一亩的人工成本去到800-1000元。我们有个9500亩的基地,设施化后只要20个工人,一个人差不多管500亩,摊算到每亩的费用只有100元左右。按目前的趋势,不到5年时间苏北一带的平均塘租会超过2000元/亩,因此未来小塘口的经营压力会越来越大,要么把单位产量提高,要么就走规模化。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