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生产规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原始的作坊式的生产车间正被符合GMP标准的车间所取代。
渔药生产的质量愈来愈有保证,当然伴随的问题是,生产成本增高,渔药的价格也会上涨。
渔药的审批日趋严格,标准化的药效试验规范等正在制定和探索之中。渔药效果试验的最大问题在实验动物,试验缺乏公认的、取材方便而又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规范的实验动物对遗传背景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今大多用作试验的鱼类都难以达标。加上鱼的种类较多,究竟取何种动物具有代表性,也需要研究和筛选。日本有关部门规定,动物学分类同科的鱼可作为该科其它属种的代表,这一规定显然可以参照试行。现今国际通用的水生实验动物主要是斑马鱼及金鱼,主要是用作环境的监测。国内已培育剑尾鱼等,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如此之少的种类和品系,距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渔药生产和使用过去多是将人用及兽用药物简单“移植”,并不尽符合鱼类的特点。尤其在使用的剂型和方法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开发和生产专用于鱼类的药物品种和剂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使用方法,使之成为真正的渔药。例如消毒剂,在水环境中如何产生期望的药效,应精心设计。药剂的剂型也不能不考虑鱼类的特点,某些微囊化的药物正是针对鱼类口服的需要而设计的,并已得到初步应用。
转自新编渔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