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上积雨云 于 2011-11-16 20:58 编辑
前时搞过一个技术培训日志的帖子,很多朋友要求上传培训资料,可惜本人实在是很懒,上传操作实在是麻烦,刚才去水产论坛试了试不得其门而入,只得放弃,再来这里试试: 这里只讲四种本人最常检测的水化指标(pH,氨氮,亚硝酸,硬度),其他诸如溶解氧,碱度,硫化氢这些愚见不是很重要的,或者可以被这四种之一代表或者主要影响或者制约所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类。但还有一种水化指标我认为很重要却不是试剂盒能检测的就是氧化还原电位,这个指标只能用仪器检测,不是农户能掌握的,也不是很常用的,所以也不考虑了。 一、pH •
1、定义: •
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通常意义上是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浓度,H代表氢离子(H+)。通常情况下(25℃、298K左右——即常温常压),pH值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 •
2、常规: •
正常范围:7.8~8.7;检测范围(pH2):8.0~9.6。良好的水质要求日波动不超过0.5。 •
3、危害: •
过低( < 7.0,<6.0会慢性中毒)——降低血液载氧能力,活力体质下降,生长受阻甚至患病,虾壳变软; •
过高(>10.0)碱性中毒( > 10.5会急性中毒),腐蚀鳃部组织(黄鳃,黑鳃),而导致呼吸障碍引起大量死亡。 •
pH的过高过低都会一定程度的抑制水生微生物繁殖。 •
4、影响: •
光照——影响pH高低; •
硬度——影响pH的波动幅度; •
透明度(浑浊度)——影响pH高低; •
藻相以及藻类生长情况——影响pH高低以及波动情况; •
土壤——影响pH高低。 •
5、变化: •
前期:主要问题是pH日波动较大,或者偏高或者很低。主要是由于早期水体的藻相比较单一造成。 •
偏低——没虾的用生石灰5~50斤一亩(如果有虾用熟石灰10斤一亩),用后肥水培藻; •
偏高——有机酸1~5斤一亩(柠檬酸,醋酸,葡萄糖),用后补EM菌净水。 •
中期:中期藻类生长旺盛,所以pH往往会偏高。可适当追加EM菌、芽孢菌等有益菌来调整池水的pH。 •
后期:后期藻类老化甚至大量死亡,pH往往偏低。注意增氧补肥改底。 •
6、检测: •
一天中1~4点最低,13~15点最高,而9~11点是全天最接近平均值的时候。检测pH时要看平均数值大概是多少,也要留意正常时间段应该的数值,不良水质急病发生时还要注意日波动情况。 另外,检测pH时要注意其他水化试剂的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二、亚硝酸氮 •
1、定义: •
又称亚硝态氮或亚硝酸盐氮。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生成铵盐,在有氧的条件下会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
2、常规: •
正常<0.2mg/L,没有最好;检测范围:0~0.3 mg/L。 •
3、危害: •
亚硝酸超标主要导致慢性中毒,功能性缺氧——亚硝酸盐进入对虾血液,跟血蓝蛋白结合,令血蓝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血蓝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表现缺氧症状——肌肉白浊,偷死,浮头,爬边。 •
过高——慢性中毒,>0.6~0.8mg/L(跟pH高低有关); •
突升(半日升降变幅超过0.3就很危险)——导致急性缺氧,急性中毒; •
亚硝酸过高会影响藻类生长;如果同时有氨氮那这两种水化因子对虾的毒性也会随之增强。 •
4、影响: •
pH——影响亚硝酸的毒性; •
硬度——足够的硬度(>80 mg/L)可以增强甲壳类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增强对亚硝酸盐毒性的耐受力; •
氨氮——会成为亚硝酸的来源,同时增强亚硝酸的毒性; •
溶氧——充足的溶解氧会大大减少亚硝酸的产生; •
水温
——影响亚硝酸毒性。 •
5、变化: •
前期:要求<0.5 mg/L,在0.5 mg/L以内一般不用刻意处理,肥水就能搞定(吸收亚硝酸6成靠藻类,有机肥+芽孢菌或硝化菌)。过高者可以直接用硝化菌配合肥水来处理。 •
中期:要求<0.2 mg/L,一般水质正常的是没有的,注意培菌,改底,内服活菌(EM菌或者芽孢菌) •
后期:<0.2 mg/L,注意增氧(增氧剂过碳酸钠,过氧化钙,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碳酰胺),培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解毒(月桂氨基酸,维C;乙酸,柠檬酸,EDTA-二钠)。 •
6、检测: •
半夜0~5点溶氧最低时最高。 •
检测亚硝酸时要留意刚刚放下试剂时有无细小气泡产生(在水温突升时较常见)。若有,说明底层水中有毒物质含量突增。要注意解毒改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