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404
- 积分
- 12
- 主题
- 1
- 帖子
- 5
- 精华
- 0
- 经验
- 12 点
- 金币
- 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0-9-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5
- 精华
- 0
- 经验
- 12 点
- 金币
- 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0-9-2
|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
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特点:发病地区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养殖罗非鱼,流行于春、夏和秋季,流行高峰为5~9月;流行水温:25℃~37℃,尤其水温高于30℃时易导致疾病暴发,并且主要危害亲鱼及100 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发病率达10%~30%,死亡率达25%~80%。
致病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创伤弧菌、弗氏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等病原菌十余株。主要病原:无乳链球菌。发病原因分析:无乳链球菌是造成此次爆发病的最主要病因;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是爆发的重要外因;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恶化加重了爆发病的流行及危害程度;肝胆综合症是爆发的重要诱因;耐药性增强;2008年初的寒灾也可能是发病潜在因素;品种、规格、渔需品质量不好等可能也有关系。
主要病症:眼球突出,有些鱼鳃盖充血,烂尾,解剖可见胆囊肿大,肝脏表面有零星出血点,色泽变淡,肾脏溃烂,个别鱼脾脏充血、肿大。
防控的对策:
1、改善养殖环境,定期调节水质
2、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3、加强罗非鱼抗病品系的选育
4、开展连续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5、开发使用方便、高效的疫苗防病
6、筛选有效提高罗非鱼免疫力且能防治脂肪肝和链球菌的中草药。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消毒预防。清塘消毒要彻底,清除过多淤泥后运至远离养殖场地进行妥善处理 ;水体消毒:水体采用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0.3㎎/L、漂白粉1.0㎎/L、强氯精0.3㎎/L等)或碘制剂进行消毒;工具消毒。
2、减少投喂。当链球菌病暴发时,减少饵料的投喂或停餐,并换水降低池水肥度,可以降低病鱼的死亡率,原因可能是减少鱼体的进食量可以减少健康鱼的感染机会。
3、降低饲养密度。当疾病发生、刚出现死亡时,应该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鱼群的死亡,减少损失。
4、提高鱼体抗病力。口服:中药(如三黄粉、板蓝根、鱼腥草等);连喂5天~7天水产多维+加酶多糖。
5、充分供氧。开机增氧,使鱼群得到充足的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减缓鱼群的死亡。
6、重视调控水质。提高水位,稳定水温; 换掉部分池塘底层水;及时适量加水;检测水质;注意调节、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呈微碱性。
7、降低水温。高水温是造成鱼群应激和细菌繁殖的条件。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水温有助于控制链球菌病的发生。
小的鱼池可以在上面建遮阳棚,或者在夜间开足(增氧)搅水机,可以适当降低水温。
8、免疫防病。目前尚没有高效的商品疫苗能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正在中试,疫苗防治将成为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手段。
抗生素治疗。发病早期应用才能有效;多数情况下,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不佳;在投喂抗生素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病鱼的死亡率,但一旦停喂抗生素,死亡率就再次增高;延长喂药时间或者增加用药量,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菌株,还可造成鱼肉中的药物残留。
用药方法参考:
青霉素4g/kg饲料、或阿莫西林4g/kg饲料、或土霉素5g/kg饲料,按1%的投喂量伴料投喂;同时添加肝泰等保肝剂。
艾弗罗在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上的应用
在发病初期,按20-40mg艾弗罗/kg鱼体重的用量均匀拌料投喂,可用食用油、鱼油或海藻粉等粘合剂先行与艾弗罗拌匀,再与饲料粘合晾干,即可投喂。在治疗期间,可适当减少日常投料量,并掌握相应的投料技巧,最好使用投饵机,以便让病鱼都能迅速均匀地摄食到药物饲料。
同时,可配合使用一些诸如维C、护肝等药物调理鱼体健康,若并发肠道、内脏出血症状的可结合使用一些止血药物。同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重症者应隔天再泼洒消毒一次,开足增氧机为药物增效。
一般用药2-3天后死鱼数量则会明显减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为了防止来自死鱼的细菌再次感染并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持续7-10天的药物治疗期是必须的。之后可再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周期性地用药防治。
用药要保证及时、足量、足时,并配合水体消毒,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
-
总评分: 经验 + 7
金币 + 9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