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是金秋时节独有的美味,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而大闸蟹那强而有力的螯却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对于蟹农来说,如何能既不受伤,不弄伤蟹,又轻松捉到大量大闸蟹是一项必修的课。中国人吃蟹的历史源远流长,于是捉蟹也渐渐发展成了一门有趣的技术。 大闸蟹有向光亮处爬动的习惯,也是在夜间活动的生物,针对这个特点,蟹农们设计出一种巧妙的捉蟹方法,这就算用“簖”。簖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小型竹排,竹条与竹条间有些空隙,实际上是一种围网,晚上将簖插入湖底,围成“只能进,不能出”的“阵法”,在湖上围成一个“大簖”,并再簖边挂上灯火,等着大闸蟹们循光而来,进入捉捕范围。就这样,只要等在簖边就能抓到鲜活的大闸蟹了。据说这也是大闸蟹名字的由来,如今也很难考证真假。 另一种常见的捉蟹方法是撒网,具体是晚上的时候,在观察多蟹活动的水域撒上丝网,同样地也要在边上挂上灯火,等蟹群循光而来,就会被网卡住,不得逃脱,等扎网的大闸蟹多了,把网拉起来,就可以将一只只生龙活虎卡在丝网上的蟹逐个取下了。这种方法比设簖围捕要来得灵活。 如今,很多人工饲养的蟹都采用““塘养”的方法,因为饲养范围较小,只要撒网就可以将蟹捕捉起来了,再把体型未成熟的小蟹放回塘中,也是一种现代大规模化养殖才出现的一种捉蟹方法。 另外,在民间,无需大量捉蟹,因此还有不少聊有趣味的农家捉蟹方法,例如,有的朋友会用形状如剪刀的长木夹子去夹蟹,这样避免用手直接捉蟹,可以防止被蟹钳住或是抓伤;也有的在滩涂上看到有不停冒气泡的洞洞,断定这是蟹洞,就用铁钩穿上诱饵伸进穴中钓蟹;更有趣的一种是,在田地上看到有蟹洞,用脚用力不停地又踩又踏,螃蟹不堪其扰,就会自动爬出洞穴,这样就被收入囊中了。 根据蟹的天性,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具、方式来捉蟹,于是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妙趣横生的捉蟹方法,是很多代中国人共同智慧的结晶,使得捉蟹成了一门技术,正正说明了中国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