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y-say 于 2012-3-19 10:04 编辑
珠海斗门海鲈养殖技术要点
目前,珠海斗门海鲈新一轮的投苗养殖正在启动,本文对海鲈全程养殖做了较为精细的梳理和展现,可操作性较强。
文/图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工程中心 庞观宏 金国雄 马学坤 刘晋 刘康 曾凡归 刘雪兵
海鲈又称花鲈、七星鲈,体长而侧扁,最大可至15-25kg,一般池塘养殖7-11个月,体重达到0.4-0.6kg即可上市,体长26-31cm。海鲈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摄食性强,贪食,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经逐渐驯食后可全部转为人工配合膨化饲料投喂。
海鲈属广盐性鱼类,在0-34‰条件下均可生长,经人工养殖淡化后,池塘养殖水体盐度范围为0-3‰;耐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23℃-30℃;耐低氧,但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要求溶氧在3.5mg/L以上。目前珠海斗门是我国最大海鲈养殖基地。
进入年末,珠海海鲈新一轮的投苗养殖再次启动,现将养殖经验整理如下,供养殖老板们参考。
面积8-12亩最佳,长形或方形,水深以1.6-2米为宜,若养殖密度达10000尾/亩以上,水深达2.5-3.0米更为适宜。池塘需建立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不能低于养殖水面,排水口通常设置在进水口的对面,养殖池塘的最低处,并兼有排污功能,进水渠与排水渠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1.5kw叶轮式增氧机,若有条件,在池塘的四个角落,分别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池塘;池塘需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口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还需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珠海斗门区域沟渠纵横,养殖用水可直接引沟渠淡水,但要求其水质清新,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并且不得有污染。
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池塘排干水后,养殖户会用挖机清理塘底淤泥,平整池塘;并在池底四周设有坡度,然后用水枪冲洗塘底,接着暴晒池塘,然后进水培水。
若时间适中,池塘排干水后,养殖户接着会用水枪冲洗塘底淤泥;然后池塘进水10公分,使用漂白粉1.3公斤/亩或生石灰75公斤/亩全池泼洒,消毒后暴晒2-3天即可。
时间紧缺情况下,池塘排干水后,直接进水10公分,然后使用漂白粉1.3公斤/亩或生石灰75公斤/亩全池泼洒,消毒后暴晒2-3天即可。若未能干塘曝晒的,还需要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为培养“水蛛”做准备。
放苗前7-12天,用60-80目筛绢过滤缓慢进水,水深1米时开始培水、增肥。
水色呈茶色、茶褐、浅绿、翠绿或黄绿色,说明水体肥嫩,一般不用采取人工增肥,随天然状态,5-7天后放苗。大部分池塘放苗前水色为以上颜色。
若水体较差,微生物偏少,先漂白粉消毒消毒水体两次,1天1次。消毒后2-3天解毒两次,1天1次,用水体解毒剂解毒,兑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即可。解毒后3天,用乳酸+酵母+氨基酸等肥水,肥水3-5天后,可以放苗入塘。
根据鱼苗生长大小提供适宜的水域空间,使饵料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可以根据池塘形状及鱼苗多少划分不同的区域,一般会用三道围网将池塘划分为4个区域,具体划分情况见图1。
建立围网时首先选用一些木桩或竹竿,一般直径6cm最好。将木桩或竹竿竖直插入池塘里,一定要牢固,插入泥底深度约25-30cm,木桩或竹竿按池塘划分进行立桩。围网时,先将渔网绕着木桩或竹竿围好,然后将渔网的上端绑在木桩或竹竿上,一定要绑得结实,避免渔网松动下落,鱼苗逃离围网区域。最小区域网高度约1.5m左右,其它区域2m左右或三个围网的高度一致,网底用泥土覆盖上面,保证围网紧缩绷直。
1)放苗时间:为每年11月底初至次年3月。2)优质鱼苗特点:鱼苗外观颜色统一,横纹清晰;规格一致,个体均匀;体质健壮,无伤病,游动迅速,逆水性强等;同时,要注意“黑身”苗和“畸形”苗,该鱼苗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影响售价。
选好的鱼苗先放入水桶中消毒,每桶不超过300尾。同时不断给水桶中注入新水,增氧提高成活率。放养时间中午12点至15点为宜,此时氧气比较充足,开动增氧机,水桶放入池塘水中,缓慢使鱼苗游进围网区域或池塘。
鱼苗下塘方式:1)全塘投放。一是池塘面积较小,放苗用来标粗,放养密度达8-12万/亩,达一定规格后,过筛过塘分养;二是因苗种质量较差,广种薄收,在大塘放40-50万苗,放养密度达2.5-5万/亩,普遍成活率低。
2)围网中投放。于围网中投放质量好的苗种,第一围网中密度达8-12万/亩,同时在旁边注意开增氧机。
无论是全塘投苗或是围网中投苗,最终的成鱼养殖密度普遍为8000-10000尾/亩。围网池塘,其撤网时间:7-10天,撤第一围网;20天左右,撤第二围网;30-40天,撤第三围网。
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鲈鱼又很少寻食塘底的剩饵,故拆网后每亩要投放少量鲫鱼、鳙鱼,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并能增加养殖效益。混养情况具体见表1。
“水蛛”:主要成分为桡足类,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养殖中后期,海鲈养殖池塘出现最多的水色就是黄泥水。最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大,鱼体游动频繁,水中微生物少而引起的。改善措施:合理设置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并适当泼洒底质改良剂和增氧剂,保证池塘水体正常和溶氧充足。
每天投料量约为池鱼体重的5%-7%和3%-5%。
鲈鱼易暴食,应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质、定点、定时、定量,一般在塘中搭一饵桥,每餐正常投喂至八成饱为宜。如遇高温、阴雨天、台风天等天气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次投饵注意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保持每天早晨傍晚,餐前餐后等时间多巡塘:观察海鲈吃料、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观察设施,进排水、电、增氧机等是否运行正常。 若有条件,每10-15天可以进行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透明度等指标的测定,其正常范围:溶氧≥3.5mg/L;pH7.5-8.8;氨氮≤0.5mg/L;亚硝酸氮≤0.2mg/L;硫化氢≤0.1mg/L;透明度20cm -40cm。
防盗:每年都会发生偷鱼事件,所以养殖中后期一定要注意防盗。一般办法是:鱼塘晚间应保持照明充足,鱼塘设置栅栏,条件宽裕的可装监控设备。
鱼类养殖依据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海鲈病害高发期主要发生在:清明前后,水温由冷转暖,水体营养丰富,细菌和寄生虫生长容易爆发,属病害多发期,必要时需灭菌杀虫。
7-8月,高温期,天气多变,细菌病易爆发,鱼体应激多,所以此阶段最好能经常用多维、免疫多糖拌料投喂,减少鱼体应激和增强鱼体机体免疫功能。如若有病变苗头,适当在饲料中拌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等投喂,起到预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