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特淡水鱼类]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听众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1
精华
0
经验
2 点
金币
68 元
注册时间
2014-7-25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0:45: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水泥池养殖鳗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及防治.doc

48.5 KB, 下载次数: 20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收起 理由
水宝宝 + 10 感谢分享

总评分: 金币 + 10   查看全部评分

66

主题

7

听众

467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求交友
    2017-4-11 10:03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401
    精华
    2
    经验
    467 点
    金币
    14424 元
    注册时间
    2014-7-4

    社区QQ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4-8-4 14:18:38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能把word中的文字直接展现出来就好了。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板凳
    发表于 2014-8-4 14:30:44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当今中国鳗鱼养殖业特别是水泥池精养模式已进入集约化高密度为主的养殖时代,伴随着高产量和高效益的是环境的恶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毫无疑问,小瓜虫病是该种养殖模式下的易发产物,它给鳗鱼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认识小瓜虫的病原、繁殖规律、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对鳗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病原概述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lchthyophthinus multifiiis),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种原生动物,由直接接触传播,可引起鳗鱼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病鳗体表、鳍条和鳃上肉眼可见许多直径0.5~1毫米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即成虫期、胞囊期和幼虫期。幼虫期长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前端有一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呈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伸缩泡。成虫期(又称为滋养体)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乳白色,体披均匀纤毛,内有一个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状和一个小核呈球形,紧贴大核胞质内有大量的食物颗粒和伸缩泡。成熟的虫体离开病鳗后,作3~6小时的游泳后沉入水底。静止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囊,形成胞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成虫形成胞囊以后在胞囊内不断分裂,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小瓜虫幼虫从胞囊出来后,极具侵染性的幼虫即四处寻找鱼体侵入,如果2~3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然死亡。幼虫一旦侵入鱼体,进入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则汲取宿主鱼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即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幼虫再慢慢发育成熟,成虫后离开鱼体再形成胞囊并在胞囊内不断分裂产生幼虫,周而复始。离开胞囊的幼虫抵抗力很差,很容易被药杀死,且留给幼虫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感染期幼虫能在水中作逆水游动,这种幼虫一旦遇到鱼体,即钻入鳃或皮肤的上皮层。一旦幼虫钻入宿主鱼皮肤或鳃之后,药物就难以进入对它们起作用了,因为此时有鱼体皮肤、鳃的上皮和粘液的保护。所以,适时杀死感染期幼虫对防治该病是极其重要的。

      小瓜虫胞囊的形成与幼虫孵化所需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感染期幼虫一旦侵入鱼体后,在温度适宜时,一般每5-7天完成一轮生活史周期。但在7~17℃低水温时,幼虫发育至成熟可延长至10-21天,且受温度、渗透压、鱼体抵抗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段时间里,药物通常很难深入鱼体杀灭小瓜虫,而且时间漫长,这也是导致白点病在水温偏低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还发现,虫体有时能够在病鱼上皮细胞层下面进行复分裂,这是多子小瓜虫三期生活史的一个旁路发育阶段,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鱼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需要离开宿主鱼就可以完成繁殖生活史周期。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4
    发表于 2014-8-4 14:31: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8-4 14:33 编辑

    二、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流行在深秋至初夏,而春末冬初水温15~25℃时为季节流行最高峰期,最适于小瓜虫生长和繁殖,高温或低温时均较少出现。从白仔鳗至成鳗期均有发生,各种养殖品种鳗鱼均易感染,欧洲鳗鲡对小瓜虫尤为敏感。尤其在白仔鳗和黑仔鳗期,大量小瓜虫寄生在鳃上,引起寄生处组织发炎、坏死,短时间常暴发大量死亡。在幼、成鳗期在体表寄生小瓜虫较鳃寄生小瓜虫更为严重,相对死亡率较低,但如不及时控制,也会引起大批量死亡。一般情况下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幼虫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亡。但临床实践发现在鳗鱼苗种培育期间水温26~28℃时仍能发生小瓜虫感染,并影响苗种摄食,只是不能大量繁殖。小瓜虫靠胞囊及幼虫传播,主要寄生在病鳗的鳃和体表皮下,鳗鱼水泥池养殖大多采取人工加温或保温措施,因而流行季节在适宜的水温以及高密度精养的条件下,更容易爆发。因此,在水泥池高密度精养模式中,在一个“密闭”的养殖水环境里,鳗鱼一旦被感染小瓜虫后,能短时间大量繁殖,造成鳗鱼被大量小瓜虫寄生,严重破坏病鳗的鳃组织和体表皮肤,导致病鳗大量死亡;如发生并发感染死亡更为严重,甚至导致毁灭性死亡。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5
    发表于 2014-8-4 14:31:55 |只看该作者
    三、主要症状
      
      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而引发的,病鳗早期轻度感染时,鳗鱼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突发性食欲下降或不摄食,此时鳗鱼对饵料仍有反应,投喂饲料时鳗鱼只在饵料台周围游动,全池鳗鱼几乎同时表现为不上台摄食。病鳗体上的小瓜虫经过1-2个世代的繁殖后,鱼体上小瓜虫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病鳗鳃部和表皮损伤加重。病鳗体表寄生时,在体表尤其背部形成许多小白点,鱼体受虫体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小白点为虫体刺激鱼体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囊泡。在鳃上寄生时,鳃丝充血,黏液增生,幼虫易寄生于鳃丝内并形成外包膜,病鳗鳃部寄生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鳃部呈暗红色。
      
      由于小瓜虫的寄生,引起病鳗因皮肤瘙痒不适,常在池壁上或池底作蹭擦式游动,有时在水面作短时的翻肚运动。随着病情加重,小瓜虫大量繁殖,病鳗体表黏液增生脱落,肉眼观察似黏液脱落症,此时认真观察可见鱼体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凸出小白点,尤其是在病鳗的背部和鳍的边缘。
      
      严重寄生时,可见病鳗体表布满大量的小白点,体表黏液增生脱落,使鳗鱼体表披上白云状脱落的黏膜和黏液,好像身上撒了一层盐的结晶,且粗糙不平,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鳗的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通常是由小瓜虫引起,粗看好象真菌感染引起的菌丝样外观,体色暗淡无光,食欲不振,体质消瘦。严重时,寄生处组织发炎,被细菌感染后形成溃疡。大量虫体在鳃上寄生时,鳃表面黏液大量增生、脱落,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烂鳃,易并发丝状细菌感染。此期病鳗体弱,于水面上缓游或附在固着物上,常出现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摄食。此时病鳗进入死亡期,死亡数量随着小瓜虫感染性幼虫的孵化周期呈现周期性波动。一旦受其他刺激,易暴发批量死亡。
      
      该病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与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防止鳗鱼感染和发病。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6
    发表于 2014-8-4 14:32: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8-4 14:34 编辑

    四、诊断方法
      
      目检:捞出病鳗或疑似病鳗,将待检的鳗鱼放在脸盆中,加入清水观察,在到阳光下看是否有小白点。如症状明显的病鳗,其体表、鳍、鳃等处小白点肉眼清晰可见,且分布大量黏液,严重感染则形成一层浑浊的白膜,表皮点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呈粉红色;常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体表发炎溃疡,鳃丝腐烂。若无显微镜,则可剪下带小白点的鳍、鳃或者观看病鳗皮肤白点是否乳白色突起,将皮肤的白点刮下,放在盛有清水的白瓷盘中,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用解剖针轻轻将白点外的薄膜挑破,如看到有小虫流出在水中游动,亦可确认为小瓜虫病。
      
      镜检: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采集病鳗,刮取体表白点或取鳃丝制作水封片镜检,即将有小白点的皮肤刮下一点或者第2~3片鳃丝剪下,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或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小不一小瓜虫滋养体,虫体呈圆形,外膜有颤动纤毛作旋转运动或作阿米巴样的滚动运动,成熟的虫体胞质中明显可见虫体中央有马蹄形或香肠状“C”形细胞核,感染期幼虫却没有这种“C”形细胞核,仅在显微镜下发现虫体的细胞质流动。
      
      病鳗样品送检的注意事项:病鳗样品采集是诊断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采样时间、样品有无代表性、样品的处理、保存、运送是否合适与及时,都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的很大的关系。首先要挑选游动异常(游动迟缓、反应迟钝、浮于水面、离群独游或靠在池边)、体表有白点的活鱼、或体弱将要死的鱼,死亡过久的鱼由于腐败分解,病灶部位也会模糊不表,原来所表现的症状无法分辨,体表寄生虫也很快随着死去,寄生虫死后往往改变形状或崩解腐烂,这样就难以做到确诊;其次是如果随意捞取健康的鳗鱼送去镜检易导致误诊、漏检而错失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7
    发表于 2014-8-4 14:32: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4-8-4 14:35 编辑

    五、防治措施
      
      多子小瓜虫是一种原虫,由感染鱼或携带虫体的其它生物、器械带入养殖池。也可随着养殖池所引入水源进入水泥池。其特殊的生活史造成小瓜虫病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的特征,水泥池养殖鳗鱼一旦染病,则难以控制病情,加上小瓜虫病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药物,所以预防尤为重要,等到皮肤寄生大量小瓜虫就更难治疗,即使药物治愈后也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复发。因此,预防才是防控该病的根本,必须注重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1.预防
      
      (1)对有发病史的水泥池,使用生石灰200~300毫克/升彻底清池消毒,并且在烈日下曝晒一周(曝晒时养殖池表面温度需要在40℃以上),冲洗干净备用,池壁和进水渠道特别是排污箱、排污管道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也要冲洗消毒干净,防止养殖池存在未清理消毒的死角,杜绝病虫害传染源;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将老化水泥池底进行翻新改造。在鳗种投放前,再用高锰酸钾30~50毫克/升,浸泡3天,冲洗干净后加水待3天后投放苗种,可防止小瓜虫幼虫随水源引入养殖池,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鱼感染时,两天后会自行死亡。
      
      (2)采用沙滤措施净化水源或地下水进行养殖,减少养殖水源遭受小瓜虫的污染。无沙滤措施或直接抽取溪河水的养殖场,要在进水口要安装过滤网,虽然过滤网不能完全阻止小瓜虫体的直接进入,却能防止携带小瓜虫感染源的野生鱼类进入。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水泥池水源前建一口蓄水池,能防止下暴雨时的混浊水等进入养殖池,同时也可在加水前,先将水源自净或消毒后再抽入养殖池使用。
      
      (3)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在流行季节,保持水温26℃以上;没有地下水的养殖场,若遇暴雨,要及时关掉水源,1天后待水源清洁才能加水换水,否则很容易暴发小瓜虫病。鳗鱼白苗和黑仔培育,有条件的最好用地下水;苗种培育时最好要设一口调温池,将水温调到30℃以上,可控制小瓜虫病原体传入养殖池。
      
      (4)排污换水时,要求每个养殖工人分别各自负责几口养殖池进行下池排污操作,并在池边上放一个消毒桶,采用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消毒排污刷、捞海等工具。每进入一口池都要对排污工具进行消毒,排污人员下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液冲洗穿在身上的水裤后再进入另一口池进行排污操作。
      
      (5)在苗期养殖管理中,鳗种引入应严格检疫,对丝蚯蚓(俗称“红虫”)要严格实行暂养及消毒,减少或杜绝丝蚯蚓将小瓜虫病原体引入养殖池。
      
      (6)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勤巡塘、勤观察、勤镜检,若发现鳗鱼摄食不良,鳗鱼活动不正常且摄食量下降或体表有白点时,要及时捞取体弱、体表有白点或游动异常的鳗鱼进行诊断,一般鳗鱼鳃部比较容易感染小瓜虫病,若体表皮肤感染严重时比较难治。因此,小瓜虫病要提早预防,及时治疗。
      
      (7)养殖池水越清,越有利于小瓜虫的繁殖,可保持养殖池有一定数量浮游植物量。另外,定期调节水质,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或是泼洒生石灰、福尔马林、百虫杀、鱼虫克星、鱼康灵或辣椒生姜法等,能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有些药物,如硫酸铜,可以刺激胞囊的形成,促使大量繁殖,要慎用。
      
      (8)据相关报道,有研究者根据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即使虫体寄生后也会因鱼体的自身强抵抗力而中途夭折。因此,无论鳗鱼是否发病,均应在发病流行季节定期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大蒜素、复合维生素(主要是VC和VE)、中草药(青蒿末)、小肽类等加以投喂,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抗感染和抗应激能力。此外,保证鳗鱼的营养和饲养管理也非常重要,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鳗鱼,很容易发生白点病。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59943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8
    发表于 2014-8-4 14:36:04 |只看该作者
    2.治疗
      
      使用药物治疗,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首先应慎重选择药物,即使不是禁用渔药也应慎用。从鳗鱼健康无公害养殖出发,目前没有特效药来杀灭小瓜虫,可根据小瓜虫病的特性采用一些有效措施来进行治疗。
      
      在病鳗体上寄生的小瓜虫,不是各个生长时期都对药物同样的敏感,只有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包囊和幼虫的离体或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而在其它时期(早、中期)的滋养体,由于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鱼的上皮细胞和粘液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所以很难将它们杀死。因此,在治疗上,应该结合小瓜虫的生活特性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即使采用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而评判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治疗方法举例如下:
      
      (1)有条件时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精养池水温可加到28~29℃(白苗期可加温到29~30℃),再结合药物(福尔马林或百虫杀+鱼康灵)治疗,可达到有效控制病害、治愈鱼病的效果。
      
      (2)病情较轻时,首先要先彻底排污换水,全池泼洒季铵盐络合碘0.3-0.4毫克/升,3-4小时后再全池泼洒鱼虫克星0.5-0.6毫克/升。隔2天泼一次,连泼2次。
      
      (3)用鱼康灵2毫克/升+小瓜特杀1~2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续处理3~5天,小规格的鳗鱼药浴时间不宜过长,可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用复方络合铜0.3毫克/升~0.35毫克/升全池泼洒,用2次(间隔一天),水体药效保持72小时。由于硫酸铜用于治疗小瓜虫病,不但无效,而且还能刺激小瓜虫更快形成胞囊,加快虫体繁殖速度,加剧病情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硫酸铜后,很多藻类会被杀死,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变低,特别是在高水温时更是如此,鳗鱼有可能因缺氧而死亡。 因此尽量使用络合铜替换硫酸铜来治疗小瓜虫病,其优点有以下几点:①络合铜的毒性比硫酸铜低;②络合铜在pH2.0~8.5范围内更加稳定,不易与其它化合物如碳酸盐起反应,保持其疗效;③络合铜不像硫酸铜那样容易沉淀或被池底淤泥等吸附。
      
      (5)每立方米水体采用大黄1.5~2克、野菊花干品1.5-3克合剂以及辣椒1.5克、生姜1~2克合剂分别煎汁全池泼洒,维持24小时后换水,连续泼洒2-3次,可杀灭小瓜虫。对于辣椒生姜法,根据观察,辣椒生姜选择得当,在每年6月中旬前使用一次效果明显,关键是生姜需要选择沙姜,辣椒需要选用辣度很高的朝天椒,辣椒生姜法对小瓜虫裂殖体阶段有一定效果,而对滋养体阶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
      
      (6)可先采用高锰酸钾2毫克/升,消毒时间8小时,然后排污并大量换水,连用2~3次,然后再用海中宝+戊二醛+抗菌药连用2~3次,含氯消毒剂3~5次,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使水体中的有机物氧化,其中包括鱼体上的寄生原虫和体表寄生虫。治疗浓度取决于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一般最小治疗浓度是2毫克/升。如果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过多,则需要适当加大浓度。较简单的决定高锰酸钾的治疗浓度的方法是首先用2毫克/升的浓度,使养殖水体变成葡萄酒红色,且颜色保持8小时以上者,则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如果随着时间延长,水体颜色变浅,则需要继续加入药物,使水体保持葡萄酒红色。要使高锰酸钾充分溶解且均匀泼洒,否则容易使鱼体中毒。
      
      (7)病情严重时,用3~5‰粗盐,然后用戊二醛1~2毫克/升或福尔马林40~60毫克/升,浸泡24~36小时后排污,捞掉死鳗,部分换水,并根据换水量补充盐分和药物以保持有效浓度,连用2~3次,再用含氯消毒剂连用3~5次,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食盐溶液浸泡也是治疗鳗鱼小瓜虫病的较好方法,一般情况下,用3‰~5‰浓度的盐水浸泡用于小瓜虫的治疗和预防均有效果。但有些地方已出现了耐盐虫株,它们可以抵抗3‰甚至5‰的盐溶液浸泡,可视情况可将盐度提升至0.7~1.0%浸浴5~8天,疗程结束后,换水退盐要逐步降低进行,切不可直接大换水,否则易引起病鳗大量死亡。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