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宝宝 于 2014-10-4 11:34 编辑
台州是中国主要渔区之一,拥有辽阔富饶的东海渔场,渔业产量曾经高居浙江首位。可是,最近一两年,“东海无鱼”这个词频繁地出现,有渔民反映浙江沿海大部分地区已经无鱼可捕,东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那么,东海真的无鱼了吗?它的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晚上11点半,解禁的灯光敷网船捕鱼归来。孙德军是船老大,他对开渔后的第一网充满希望,不过结果却让他意外。 船老大孙德军:“我们这十几天,每天晚上(在海上)抛锚睡觉,就昨天晚上最好捕了这么多,这几天都没有生意,抛锚睡觉。” 船东陈青根:“东海鱼就游不进,我们船开到外面都没有鱼。” 船老大口中收成最好的一次,也就是眼前这十六箱鱼。 记者:“我身旁的这十六箱鱼,就是这艘渔船昨天晚上一晚上的收获了,主要以青占鱼、带鱼、和鱿鱼为主,我们看到这些带鱼都比较小个头,最小的只有我的手指头那么粗。” 孙德军说,在海上忙活了这么多天,别说赚钱了,连柴油钱和小工钱都要搭进去。而往年这个时候,每晚捕上来的量起码都有五六十箱。 记者:“昨天晚上这网拉上来,大概能卖多少钱?” 船老大孙德军:“大概三四千、两三千。” 记者:“这样回本了吗?” 船老大孙德军:“亏本,一晚上油就要三四桶,这里就要四五千了,还有船员工资,算起来起码要六七千。” 海上产量不好,又加上台风天,孙德军选择了回港避风。 浙岭渔23359的灯光敷网船也选择这个时间进港,他们的情况同样不好。 船老大陈恩荣:“像我这次航次出去,就亏了。” 船老大孙德军:“今年是最差最差的一年,往年除了油钱还能挣一点,今年最差。” 打头阵的灯光围网船产量不好,还处在休渔期的渔民们也开始坐不住了。庄道斌是温岭石塘渔民,十几年来一直靠捕鱼为生,他的两艘拖船要等到9月16号才正式开捕。 船老大庄道斌:“海上没有产量根本,像今年我们抱着不大的希望,有可能是没有赚到钱,也没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要出去,如果没有柴油补贴我们都不敢出去了。” 庄道斌的这一对双拖船是2010年建造,下海的第一年,效益还算不错,可是接下来的几年,一年不如一年,全靠着柴油补贴维持。今年3月20号,他们早早地结束了海上作业,提前进入休渔期。 船老大庄道斌:“一网上来有时候几百斤,一两千斤,像我们双拖船,十年前我们下海随便搞搞都是一两万斤、几千斤经常有的,现在就没有了。”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东海的鱼越来越难捕了,渔民出海几乎挣不了钱。 船老大吴爱民:“东海基本上拉上来有的时候就空袋子了,袋子里面就没什么东西。” 船老大庄道斌:“前景越来越不乐观了,说真的。” 省人大代表渔民郭文标:“人家都说一年不如一年,现在是一个月不如一个月。” 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渔区,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曾是闻名全国的传统“四大鱼产”。如今,偌大的东海为何会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况。渔民们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全国不统一的休渔期。 省人大代表渔民郭文标:“因为我们渔民自己也看不下去,所以说呼吁,想提前休渔,要全国统一休渔,渔民一直强调自己的心里话。” 船老大庄道斌:“他(外省船)如果到辽宁、到黄海那边捕,不要到我们东海来,我们东海资源肯定要好一点。他现在没有分东海南海的或者是渤海湾那边,都到我们东海来捕鱼。哪里有鱼他就跑哪里,资源上肯定是有影响的。” 根据气候、洋流和鱼类分布等多种因素,我国的黄渤海、东海、南海,有各自不同的休渔期。以福建一带渔区为例,当地在8月1日就将开捕,而台州附近海域最后一批开捕要到9月16日,不少外省籍渔船就是利用这中间一个半月的时间差提前开捕。 省人大代表渔民郭文标:“包括福建的、山东的渔船,都跨海区,到我们浙江海域来。我们4月1号鱼就开始产卵了,好了,我们这里的渔民准备养鱼,小鱼不值钱我们不想捕,但是山东的渔船都到这边来,捕那个饲料鱼,它是专门卖饲料的。结果怎么样,把我们小鱼大大小小一刀杀完了。” 船老大董官龙:“以前搞到小鱼,不搞了,走了,自己是会保护这个资源,那现在资源没有你不得不搞,人家都搞你不搞你有什么意思对吧,(说)你傻瓜。” 渔民们反映,现在外省渔船几乎成了捕捞幼鱼的主力,甚至在禁渔期也不闲着。此外,一些“三无渔船”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今年四月份,椒江前所渔民陈永卫,卖掉了两艘椒江船,随后便重新购置了两艘山东船,目的就是为了能在9月1号,提早半个月出海捕鱼。 记者:“这个半个月意味着什么呢?” 船老大陈永卫:“这半个月因为是洋面上产量好一点,就是这样。” 陈永卫说,购买山东船,单单管理费、检查费就要比在本地高出二三十倍,即便这样,他觉得也要“冒险”。 船老大董官龙:“现在你到(椒江)码头上去看这个(休渔)船都没有,有的船挂靠福建,有的船挂靠山东,山东的船也挂靠福建去。” 船老大朱国炳:“禁渔期一开始过了,我们开出去,他们(外省船)把小鱼都滥捕了,我们可以说是扑空了。” 那么,全国不统一的海洋伏季休渔,是否是“东海无鱼”的重要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找到了休渔禁渔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者,省权威的渔业专家徐汉祥。他认为,过度捕捞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才是渔业资源波动衰退的主因。 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徐汉祥:“我们浙江省大概有证的船,就是合法的捕捞渔船,在两万六七千条;无证的船肯定超过一万条,肯定超过一万条,甚至有人说可能超过两万条,(我认为)至少超过三分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渔船越造越多,也越造越大,它的作业半径越来越大,从传统的家门口作业方式,变成了跨区域捕捞。 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徐汉祥:“现在一条船带的流刺网的长度,一般都是20公里,最长的可以达到一百公里以上,比如说帆张网,从最早发明的时候,两到三顶网,现在多的,一条船带十七八顶网,翻了几番。” 过度捕捞,导致鱼越捕越小,幼鱼甚至是鱼籽也不例外。 浙江海洋学院 副院长徐汉祥:“比如说这个鱼是三个月,长了三个月去捕捞,那我就两个月半我就去捕它,我比你抢到前面,所以很多捕上都是幼体,鱼很小捕上来。” 徐汉祥认为,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渔业资源的矛盾没法解决,渔业资源始终会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地。 浙江海洋学院 副院长徐汉祥:“认识到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话,那就应该很好地去遵守。如果大家都去遵守了,就不会出现说,这个地方开捕早,比如你黄渤海区的船到我东海来捕,我东海是不允许捕的,这个时候我还没开捕,或者说跨区不允许的船,都可以做到。关键就是很多自己有私心、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引起伏季休渔期间有违规、违法作业,这个对我们渔业管理带来的冲击很大,对我们保护资源信心的树立也带来很大的冲击。 ” 我们都生活在东海之滨,东海面临无鱼困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话题。东海无鱼,渔民们的腰包瘪了,生计成问题;海边人餐桌上的海鲜贵了,生活受影响。但是从生态可持续和海洋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也许真正的影响远比这些更加严重。许教授,您也是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看到目前的状况,您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很痛心,也很惭愧。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像海鲜什么的都很便宜,黄鱼可能只有几块钱一斤,现在呢,要几千块,皮皮虾之类的东西几乎都没人吃,但是现在全成了好东西。为什么,现在少了,物以稀为贵,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一种讽刺。我们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现在恐怕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不少人的生存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了。为什么曾经富饶的东海面临现在这样的窘境?刚才专家讲得很清楚,一个是环境污染,一个是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客观地说,是一定时期发展的代价,现在情况逐步在好转,影响也会逐渐消除;我觉得现在尤其要关注的是过度捕捞,前年的时候,曾经有媒体报道筷子大小的带鱼,硬币大小的鲳鱼,蚯蚓一样的青占鱼,很多人都觉得非常震惊,这样的鱼怎么能捞上来卖呢?曾经有渔民说过这样的话:“你不捕,人家捕,你不就是傻瓜了。要死就大家一起死吧。”也就是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谁都不客气,电捕鱼,地笼网,各种灭绝式的捕捞方式一起上阵,什么样的鱼都一网打尽。最后,渔民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分到了最后一杯羹,但是破坏的是所有人的资源。对渔民来说,海里如果真的没鱼了,最直观的影响可能就会失去耐以生存手艺,吃饭成了问题。长远来说,后果是要全社会一起承担的。所以,我建议我们所有人都要来关心东海,守护我们的渔业资源。 在第一集的《舌尖上的中国》里,松花江上的鱼把头们,在捕鱼的时候都默守一个自古就有的规则,只捕大的,放过小的,取用有度,让大自然休养生息。古人都说,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我们需要从自然获取资源,但不能贪婪无度。其实渔民们看到东海无鱼,是最焦急也是最痛心的。不妨就从遵循内心的声音开始,网下留情,让鱼再长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