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90
- UID
- 1593
- 积分
- 6727
- 主题
- 229
- 帖子
- 2517
- 精华
- 13
- 经验
- 6727 点
- 金币
- 3845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3-14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10-27 15:53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帖子
- 2517
- 精华
- 13
- 经验
- 6727 点
- 金币
- 3845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3-14
|
本帖最后由 Say-say 于 2011-10-18 10:56 编辑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它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针对每一个大宗农产品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并在主产区建立若干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
主要职能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在管理机制上,通过设立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等,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
2008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将“鲆鲽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规划并予以重点支持。雷霁霖院士作为“大菱鲆之父”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科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一批优秀专家和养殖示范县代表组成的产、学、研兼备的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初具规模,其组织下设首席科学家、产业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产业体系工程与装备研究室、产业体系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产业体系执行专家组和项目秘书组。至此一个以鲆鲽类产品为单元,以鲆鲽类养殖产业为主线,旨在发展并完善鲆鲽鱼类现代产业, 以满足鲆鲽类养殖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目标的鲆鲽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架构基本完成。
2009 年2月18-19日,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黄海所召开。会上,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总体思路、实施方案、运行机制、考核办法、预期成果等6个方面提出了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即到2013年末,完成3个功能研究室和10个综合试验站的建设,聚集全国75%左右的鲆鲽类研发力量和产业人才,初步建立起我国主要鲆鲽类养殖品种的良种选育、苗种繁育、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养殖等八大技术体系。9个综合试验站示范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辐射推广面积50万平方米。围绕这个5年规划各岗位科学家和实验站站长从体系重点任务,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工作等方面确定了各岗位和实验站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行。
在此之后,体系内部通过定期举办工作会议及考评会议的形式讨论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藉此在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试验站长之间建立起了积极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体系内部的交流与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各功能实验室、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之间能够做到跨学科领域、跨行政区划、跨部门单位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为进一步将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创新团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正式启动的两年时间里,已经在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多次开展一线调研,完成了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浙江省示范县鲆鲽类养殖情况调研、葫芦岛、秦皇岛、烟台等地考察学习以及国内外市场加工产品及质量安全情况调研等工作;针对鲆鲽类养殖生产中的技术需求,开展“百日科技下乡”活动并与综合试验站协同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合计20次以上;特别是针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出现的黄渤海冰冻灾害,首席科学家亲自制定应急预案并督导指挥,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长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多路救援和调研小组奔赴辽宁的兴城、大连、葫芦岛,山东的烟台、莱州、潍坊等受灾较重地区开展工作,通过走访养殖户、召开冰冻灾害现场咨询研讨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受灾情况计、对灾害成因等进行了充分的统计、分析,对灾后重建、次生灾害预防等措施的实施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抵御类似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推动产业技术提升方面,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以3个功能研究室为主体,在各个试验站的通力配合下开展了 “大菱鲆伪雄鱼培育”、“大菱鲆野生及选育良种亲鱼引进”、“大菱鲆北南陆海轮养试验”、“年产牙鲆全雌苗种100 万尾任务”、“全雌牙鲆池塘养殖生产性能试验” 、大菱鲆良种选育苗种生产推广、“鲆鲽类网箱养殖技术开发研究” 、“半滑舌鳎伪雄鱼后代鱼苗养殖试验”、“大菱鲆循环水规模化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研究”、鲆鲽类常用药物数据库的构建以及《鲆鲽类综合实验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研究工作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为了实现尽快将体系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基础养殖户并加强彼此沟通的目的,在首席科学家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建立鲆鲽类公益性行业专项及产业技术体系网站和定期发放工作简报等形式,既能够在第一时间让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户了解鲆鲽类产业发展和体系建设的最新研究动向以及取得的成果,也能够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迅速反馈到体系研发中心和各级主管部门。这一新的途径将为上级指定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广大养殖业者提高养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协助提升整个鲆鲽类产业的综合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