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3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霁霖:大菱鲆产业转型期已到来

  [复制链接]

949

主题

148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5-6-5 08:56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23
    精华
    107
    经验
    22978 点
    金币
    203524 元
    注册时间
    2010-5-26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6:30: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水宝宝 于 2010-6-9 12:15 编辑

    水产前沿网

    雷霁霖:
        1935年5月生于福建宁化,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现为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
        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
        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
        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2年,他率先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经过7年攻关,取得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之一。
        2005年,雷霁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在早些年看过挪威的大菱鲆养殖模式,他们采用的是跑道式,跑道不宽,大概1.2米,分为8层,水也很浅,从上到下然后流向底部的一个回收池,大菱鲆像摆饺子一样趴在跑道上,看了特别舒服。我当时就想,中国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水平呢?但是现在还没实现,所以我很着急,希望快点实现工业化。


        尽管已是70多岁高龄, 但作为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依然要经常奔波于各个试验点和主产区。
        2009年12月10日,“鲆鲽类饲料及养殖新技术现场示范培训班”在辽宁葫芦岛市举办。会议举办了一天,雷老在前排也端坐了一天,中途几乎不曾休息。直到会后采访时他才告诉笔者,会场的温度有点低,有一点点着凉。
        自1992年他把大菱鲆从英国引入中国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18年间,中国大菱鲆产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但期间也经历诸多波折,2006年的上海多宝鱼事件就差点让这个产业毁于一旦。
        这也使得他一直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很忧虑,不安心”,这句话在会后他做总结发言时重复了数次。“大菱鲆产业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是工厂化养殖了,但这个工厂化还只是初级的工厂化,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所以必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是埋藏在雷老心底多年的一个心愿。实现真正的工厂化就不得不面临着两个大的转型,一是养殖模式要从流水转变为循环水,另外就是饲料要从鲜杂鱼转变成人工配合饲料。
        每次过来葫芦岛,雷老都会一遍一遍告诉养殖户,“鲜杂鱼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用鲜杂鱼养殖那叫工厂化吗?”但成效一直不大。目前葫芦岛养殖户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当地人俗称“钢条鱼”的鲜杂鱼。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麦康森院士提到,这次举办“鲆鲽类饲料及养殖新技术现场示范培训班”就是为了让养殖户认识到人工配合饲料一样能够养好鱼,而且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事实上,留给大菱鲆养殖户们使用冰鲜鱼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据当地的一个养殖户介绍,这几年随着养殖大菱鲆工厂越来越多,冰鲜鱼渐渐供不应求,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从1.8元/斤涨到2.5元/斤,而与之相对的是,大菱鲆的出厂价却从40元/斤下跌至27元/斤。
        转型无疑是势在必行,“国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大项,要在几年之内让这个产业有一个起色。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走到这个关键的转型期,一定要把握住产业体系发展这个良好的机遇,达到工业化的生产水平。”

    水产养殖现代化要靠工业化
        FAM:
    简单介绍一下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
        雷霁霖:鲆鲽类产业不算大,这次能够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这个重大专项,我们感觉很荣幸。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一共有3个研究室:第一个是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要研究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第二个是工程与装备研究室,主要研究循环水处理系统;第三个是健康养殖与综合研究室,包括饲料及其它研究室没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由麦院士(麦康森)负责。
        但是我们肩上的担子也很重。首先是品种问题,农林牧副渔,水产也属于大农业,但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讲,工作做得还不够,据说粮食作物的种子少说已经换了8代了,而我们还停留在自然界原始品种的利用水平,没有太大改进。
        再有就是操作问题。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像水稻等农作物从制种、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到仓储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即便是畜牧业的养鸡和养猪场,现在也有很多实现了工厂化养殖。同他们相比,我们的基础要差得多,而且难度会更大,所以要奋起直追,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形势。
        FAM:要怎么追,您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我们一直有个口号是要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实现水产养殖尤其是养殖鱼类的现代化,我认为这个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养鱼。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就萌生并实践了海水工厂化育苗,70年代提出要工业化养鱼的设想,80年代开始实践海水工厂化养鱼,2000年以来就提得更加强烈。工业化养鱼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设施工程化,所有的设施设备要工程化,如果农业现代化没有播种机、浇灌机,收割机等专用设备,那就不是农业现代化了;渔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工厂化配套设施,没有循环水系统那就完全是空谈;第二是技术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育种、饲料、疾病防治、循环水系统、加工等现代化技术,要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三是生产工厂化,这个工厂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在养殖车间工厂化生产,包括池塘和网箱的养殖也是以工厂化的理念为指导来实施大生产;第四是管理工业化,无论是育苗、育种、养殖都要按工业化的制度、工业化的计划、工业化的步骤来进行。
        FAM:工厂化养殖的好处在哪里?
        雷霁霖:实现工厂化养殖就可以做到可控、稳定、持续、良性循环运转,按客户订单需求生产终端产品。
        因为工厂化养殖是按工业化的管理方式来管理,首先整个养殖流程可以很规范,每一步做什么都是固定的;其次工厂化可以实现微机管理自动控制,比如饲料投喂可以通过机械定时投喂,省时、省工、省费用;另外工厂化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养殖周期、养殖效益等都是可以人为控制并计算出来的,所以可以实现订单生产。
    实现大菱鲆养殖“高级工厂化”
        FAM:大菱鲆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首先实现真正意义上工厂化养殖的一条鱼。
        雷霁霖:在目前所有的海水养殖鱼类中,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技术条件是最成熟的。工厂化养殖大菱鲆可以说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大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在2006年上海多宝鱼事件中被折腾了一下,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告诉我们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还不规范,是属于初级的工厂化养殖,无论从设施设备还是饲料和管理都没有达到真正工厂化的要求。
        但是这个事件的另一面,它让我们认识到目前的大菱鲆养殖产业还是一个不够完善的产业,要求我们做的更好更先进,从这个角度讲,这又是一件好事情。
        FAM:初级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有什么缺点,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
        雷霁霖:要实现初级的工厂化生产并不难,现在已经实现了。但是这个工厂化养殖是“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模式,通过抽取地下海水进行流水式养殖,在山东一天差不多要换水5次以上,辽宁葫芦岛市因为水温比较低,鱼体新陈代谢慢,一天一般可以换水1-2次,但随着地下水资源越来越紧张,流水式的养殖模式就会面临很大的资源压力。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难点在于实现全循环水养殖,需要有循环系统设备,目前全封闭式的养殖循环系统,发达国家有制造生产,而我们还没有。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循环水处理设备的国产化,要先做一个模板,不断试验改进,然后才能最终生产应用。通过这2年的工作,目前体系的9个试验站中已经有3个拥有了循环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所以我们的思路是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现有的流水式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进,先做半循环然后再做全循环。还有就是从饲料的角度,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缩短养殖周期也可以节能节水。
        FAM:循环水处理的效率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雷霁霖:全循环是一个说法,是指水可以长期使用,但并不代表水是100%循环的,管道和人为操作都会让水损失掉一部分,所以每天还是要添加一部分经处理的自然水做补充。具体的循环效率根据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好的话循环效率达到95%以上也是可能的。
        FAM:今天会议的主题之一是鲆鲽类高效配合饲料,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讲座?
        雷霁霖:做这样一个讲座是因为饲料问题对于葫芦岛地区来说非常突出。葫芦岛地区的特点是水温比较低,换水次数比较少,采用的饲料一直是鲜杂鱼。从工厂化养殖的角度来讲,鲜杂鱼肯定不能再继续下去,所以对于葫芦岛地区来说,面临着一个饲料转型问题,从鲜杂鱼转向人工配合饲料是必定要走的一条路。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大菱鲆人工配合饲料的国产化和专用化。自从鲆鲽类养殖开展以来,我们的饲料还要从国外引进,另外还有一些饲料厂家在包装上标明是鲆鲽类专用饲料,我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还没有研制怎么就出现大菱鲆专用饲料了?不同品种对饲料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FAM:也就是说现在鲆鲽类产业面临着两个大的转型,一是养殖模式要从流水转变为循环水养殖,一个是饲料要从鲜杂鱼转变成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户能够接受这两个转变吗?
        雷霁霖:大菱鲆产业现在是做起来了,但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提升技术,而提升技术首先要提升个人思路和理念。如果没有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不去学习也不去参观,那么再好的技术和点子给你也没用。
        例如葫芦岛这边养殖大菱鲆增氧还是采用鼓风机增氧的方式,但在山东已经有很多养殖户开始使用纯氧增氧。充空气的氧气溶解量3%都不到,而纯氧的溶解量可以达到90%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所以我们要在用氧的问题上改变一下观念,由鼓风增氧向纯氧增氧转变。

    “我担忧的是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好、做稳”
        FAM:
    据您估计,现在我国大菱鲆养殖量大概有多少?
        雷霁霖:按照目前的调查,我国一年的产量大概是5-6万吨,是欧洲的8倍。但是西班牙也在大力发展这个产业,在最近几年将建成2个年产量达1万吨的养殖场,所以我们也要有忧患意识,基础好、技术好、投入大是可以很快赶上来的。
        FAM:大菱鲆的消费群体还是以酒楼为主,一旦形成规模化养殖,市场方面会不会有压力?
        雷霁霖:我担忧的其实不是市场而是观念。如果我们的着眼点是如何把这条鱼的品质做好,把这个产业做稳,做到人人都喜欢吃,这个市场空间绝对是有的。比如挪威的三文鱼,品质好,产量也非常大,产品销往全世界,但挪威三文鱼一直保持很好的价格,鱼是属于一次性消费品,需求应该是持续的。
        我担心的是部分养殖业者只顾赚钱,比如说喂一些低质的饲料,导致鱼的品质变差没有人愿意吃了,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个产业,大家一起动手把这个产业做好,市场才有希望。
        FAM:据了解,大菱鲆是越大规格味道越好,但在我国大菱鲆养殖到1.2斤就开始上市了,在国外这个规格还属于苗种。
        雷霁霖:这个是国情原因造成的,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外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吃整鱼,1.2斤刚好合适;外国人则是养大规格大菱鲆切块分开卖,而且每一部份的价格不一样。这个相对容易解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认识到大规格的味道更好,我相信局面会改变。
        FAM:在鲆鲽鱼类中,除了大菱鲆您觉得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品种?
        雷霁霖:我以前也曾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养殖的品种越多越好,但现在我觉得一个主产业把它从头到尾做好就可以了,不要见异思迁,这个品种做几年觉得不错了马上又换另外一个品种,那样对产业和企业都不利。挪威几十年都只做一条鱼——三文鱼,从来没有说换一个主养品种,大菱鲆也是一样,要做到优质高产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事情。换品种可能是考虑到市场效益,但把原有的品种做好,用最好的方法养最好的鱼,同样可以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也还是思维方法的问题。
    转型刻不容缓
        FAM:
    您在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大菱鲆,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雷霁霖:在引进大菱鲆之前我接触的大多是温水性鱼类,比如说真鲷、黑鲷、牙鲆、黄姑鱼等,冬天天气一转冷北方地区就不能养了,所以要考虑有什么品种在北方冬天也可以养,又怎样去解决它的越冬和度夏问题,于是就引进了大菱鲆。
        FAM:您多次提到大菱鲆产业要转型,这是您的一个愿望?
        雷霁霖:其实不光是大菱鲆,我的愿望是要把整个水产养殖业从农业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工业的地位,从农业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工业的水平。
        我在早些年看过挪威的大菱鲆养殖模式,他们采用的是跑道式,跑道不宽,大概1.2米,分为8层,水也很浅,从上到下然后流向底部的一个回收池,大菱鲆像摆饺子一样趴在跑道上,看了特别舒服。我当时就想,中国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水平呢?但是现在还没实现,所以我很着急,希望快点实现工业化。
        FAM:现在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
        雷霁霖:时代已经把我们逼到转型的路上了,我们的海水养殖业正面临着怎样一个形势呢?那就是随着交通、能源、临港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岸带留给水产养殖的地方已经不多了,而我们是要靠岸带才能实现工业化养殖。所以尽管我们现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实现初级工厂化了,但还很不稳固,容易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安于现状的话,有朝一日肯定要被淘汰,这不是耸人听闻,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养殖道路。
        为此,我一直觉得闲不下来,不安心!国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大项,要在几年之内让这个产业有一个起色。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起来了,现在走到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一定要把握住产业体系这个很好的机遇,才能更上一层楼,推进产业达到工业化的水平。(文/水产前沿 王刚)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金币 收起 理由
    猫扑石斑 + 10 + 20

    总评分: 经验 + 10  金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287

    主题

    5

    听众

    1183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87
    精华
    104
    经验
    1183 点
    金币
    1194 元
    注册时间
    2010-7-7
    沙发
    发表于 2010-7-7 15:06:58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雷霁霖 (1935.5. 24 -) ,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时在青岛,为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生物系动物专业,向童第周等著名生物学家学习胚胎学。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以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
    人物生平
      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1997年“渤海渔业增殖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大菱鲆的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

    成就及荣誉
      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 "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第1名)、省部级奖多项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培养博士、硕士6名。   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   2010年6月8日,雷霁霖院士担任大连海洋大学双聘院士和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转自百度百科)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7

    主题

    5

    听众

    1183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87
    精华
    104
    经验
    1183 点
    金币
    1194 元
    注册时间
    2010-7-7
    板凳
    发表于 2010-7-7 15:12:09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雷霁霖:中国多宝鱼之父
    ■本版撰稿:立华  (转自钱江晚报)
      52年前,福建省一个19岁畲族少年,从偏僻山村来到海滨城市青岛,从此一头钻进海水养鱼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痴”。半个多世纪来,他研究了22种鱼类,8种达到产业化;他从欧洲成功引入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创建独特的养殖模式,带动全国年产值15亿元的大产业,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多宝鱼之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教授。
      就在上海查出多宝鱼含有违禁药物的前一天,11月15日,雷霁霖刚刚在北京领取了何梁何利基金新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告诉记者:“能得到这个奖主要是因为我和我的课题组在多宝鱼引进和养殖方面的努力。”但是随后出现的“多宝鱼事件”,让雷霁霖教授感到很遗憾,这个他用了19年的时间才引进并繁殖成功的物种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从高山到大海
      雷霁霖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19岁前最常见到的便是一座座高山。高中毕业前夕,省里偶然来了一支放映队,播出了一部有关青岛风光的纪录片。那是雷霁霖平生第一次看电影,也是第一次从银幕上看到大海。美丽的海滨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山沟里的少年。于是雷霁霖下定决心一定要到青岛去。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就成为他报考首选。
      由于交通不便,没有骡马和汽车,19岁的雷霁霖只得穿草鞋、挑行李,徒步翻山3天3夜,才到达有火车的城市,经过7天7夜的跋涉,雷霁霖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青岛。回忆起少年北上求学的经历,雷霁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心潮澎湃的感觉:“海的吸引力太大了,让我无法抗拒。山里住惯的孩子,突然发觉,海让世界变大了。”
      带着对海的痴迷,雷霁霖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叶毓芬等教授,在动物胚胎学领域里度过4年大学生活。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年轻的雷霁霖,也唤起他对海洋动物的浓厚兴趣。1958年,雷霁霖毕业分配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此他一头扎进五彩缤纷的鱼世界里,再也不愿出来。
      当时中国北方海水养鱼业非常滞后,几乎从零起步。看到这一状况,初出茅庐的雷霁霖决心将鱼类养殖做大,然后形成经济效益,从而帮助农民致富。于是,刚分配到单位第九天的雷霁霖,就带着当时被称为“三大件”的尺子、秤、放大镜,开始了到海边实地试验的生活。一年少则9个月,多则12个月,他都在海边与渔民一起,研究如何培育北方海水鱼类养殖。

      十几年心血倾注多宝鱼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雷霁霖研究过22种经济鱼类,其中有8种达到产业化,但这些鱼类里让他最耗心血、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用近20年时间从欧洲成功引进的“大菱鲆”(又称“多宝鱼”)。
      雷霁霖最早关注多宝鱼是在1980年,那时他已在青岛呆了26年,深刻体会到我国北方沿海因为冬春季水温低,许多肉食性、温水性和暖水性鱼类都无法养殖。而产于欧洲相同纬度的多宝鱼则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它不仅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性格温顺,而且能在低温海水中生长,被誉为欧洲的“海中雉鸡”。而且当时市场价值又高,正适合引进北方养殖。于是他大胆提出跨洋引种,将其培植成适应内地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养品种。
      1980年冬天,雷霁霖在英国考察,看到那里养殖和研究多宝鱼的技术发展很快,觉得比较适合中国北方的养殖条件,就跟当地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哈维博士提出,想带些鱼苗回国。但当时物种输出手续非常麻烦,所以当时没能把它带回来。1991年,雷霁霖再次去英国,第二次提出希望引进多宝鱼。一年之后,哈维和一位英国企业家带了200条鱼苗来到青岛。
      得到鱼苗的雷霁霖如获至宝。他与团队不分昼夜细心呵护这些珍贵鱼苗,反复探索养殖方式。经过多年努力,当初200尾鱼苗变成了12万尾。然而,就在成功在即的时刻,一次人为疏忽却使多年努力毁于一夜。
      由于多宝鱼适合在10至20摄氏度水温生长,为了控制水温,雷霁霖用锅炉给养鱼池加温。一晚,值夜班的锅炉工睡着了,水温一直加热到36摄氏度,12万条鱼苗顷刻“浮尸”。回忆那晚情形,雷霁霖至今痛心不已。“我被噩梦惊醒,马上跑到车间一看,工人睡着了,玻璃水槽上方冒着热气,心里就想,完了!”看着12万尾浸透他心血的鱼苗眼睁睁被“煮”死,雷霁霖一下瘫倒在水槽边。
      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雷霁霖痛下决心,一定要抛弃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当时,多宝鱼的育苗技术被欧洲国家列为专利,要掌握相关技术需要支付60万至100万美元的费用。雷霁霖决定自己研究,并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进行攻关。
      此后多次实验中,雷霁霖仍然经常遭遇失败,有三次他都晕倒在鱼池旁。一直到1999年7月,他终于攻克最难的控制水温和人工繁殖问题,多宝鱼“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模式试验获得成功。在我国人工养殖“多宝鱼”终于闯过了育苗难关,并走在世界前列。

      一条鱼富了万千家
      雷霁霖花将近20年时间养活了多宝鱼,可他的技术并没有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是大批多宝鱼鱼苗养在实验基地里无人问津。雷霁霖急得不行。
      就在雷霁霖最彷徨难受的时候,终于有个人肯吃这第一只“螃蟹”了。1999年,莱州市朱旺村渔民滕家麟出现在雷霁霖面前,滕家麟以前是搞扇贝养殖的,刚刚赔了钱,希望找出一条新路子来。滕家麟在雷霁霖的实验基地里看了很久,最终开了口:“我来看了好几次了,我想。”
      听到这句话,雷霁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滕家麟:“你能相信这鱼有出路吗?要是你确信自己看透了这步棋,我这些鱼就是为你准备的。”
      “他当时倒吸了口凉气,半天没说话,”雷霁霖回忆说,“然后他问:‘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回答:‘我在养殖基地里就是这么养的,你那里有地下水,把这套方法照搬过去就行。’他可能觉得我挺实在,就答应买了,但我不放心,就劝他少买一些。”
      第一次,滕家麟只在雷霁霖这里买了两万尾鱼苗,两个月后,滕家麟又来买了三万尾,他告诉雷霁霖:“我从来就没见过长得这么快的鱼!”
      很快,滕家麟的乡亲们也开始来买多宝鱼,在多宝鱼最红火的时候,一尾鱼苗能卖到37元,一公斤鱼肉卖到400多元,乡亲们对雷霁霖说:“两个鱼池子,就顶得上一辆高级轿车。”
      雷霁霖说:“从1999年开始,多宝鱼一下火起来了,多宝鱼已经形成一个大产业群。”后来,就连最早让雷霁霖引进200尾多宝鱼鱼苗的那位英国朋友也到实验基地参观,他看完那些鱼后,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中国太伟大了,想不到我们的多宝鱼在中国变成了大产业,在英国反而变成了小产业。”

      多宝鱼沾“毒”有3种可能
      跟多宝鱼打了20多年的交道,雷霁霖是最了解多宝鱼的习性和养殖技术的人。一直以来多宝鱼从来没有听说出什么问题。但这次上海却曝出抽检的30件样品中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残留。“令我不解的是,这次多宝鱼里居然被检出了孔雀石绿!因为孔雀石绿是用于抗真菌的,只会被用于淡水养殖,而多宝鱼属于低温海水鱼类,根本不用担心有真菌。”
      那这么多的禁用渔药超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雷霁霖认为,多宝鱼适应环境和本身抗病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生产到流通也就是养殖、运输和售卖这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
      虽然多宝鱼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按照正规的技术流程来操作不会有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有个别养殖户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违禁药物。此外在鱼转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人工摩擦,因此中小养殖户普遍用一些抗生素类药物给鱼和鱼池消毒。
      多宝鱼销往外地对运输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譬如多宝鱼从山东运到广州需要花费50多个小时,而多宝鱼在运输路上发病的几率依然很高,因此就有人会在运输途中给鱼下药。
      无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餐馆超市,储养设施都无法和养殖场的鱼池相比。但这些地方储养的鱼,一时半刻也不可能全部卖完,有时一个餐馆进十几条鱼要卖一个星期。经营者的心态往往就是“只要鱼没死,卖出去了就大功告成”,不排除有些不良商贩在储养过程中给鱼使用违禁渔药。
      雷霁霖从未讳言过作为多宝鱼的引入者,他在事件发生之后的难过和歉疚。“作为研究者,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的呼吁和努力显然还有不够的地方。”雷霁霖说,在现阶段,多宝鱼研究人员的职能应该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向上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呼吁更多的支持,向下要传授更多的技术,平息百姓的恐慌,自身则要提高技术,研究疫苗,改良品种。”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听众

    5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59
    精华
    0
    经验
    59 点
    金币
    99 元
    注册时间
    2011-9-13
    4
    发表于 2011-9-13 13:28:57 |只看该作者
    对学者膜拜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

    听众

    470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6-2 11:2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帖子
    167
    精华
    0
    经验
    470 点
    金币
    672 元
    注册时间
    2011-4-20
    5
    发表于 2011-12-3 10:31:27 |只看该作者
    大菱鲆  高密度,工厂化养殖

    提高优质的底部增氧设备,全方位、立体增氧。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供应底部曝气增氧设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3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9
    精华
    0
    经验
    63 点
    金币
    106 元
    注册时间
    2012-4-26
    6
    发表于 2012-4-27 13:43:36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3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9
    精华
    0
    经验
    63 点
    金币
    106 元
    注册时间
    2012-4-26
    7
    发表于 2012-5-17 12:21:58 |只看该作者
    真正有勇气的地方还在于意识到错误能过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dlqw    

    21

    主题

    9

    听众

    1540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03
    精华
    2
    经验
    1540 点
    金币
    1641 元
    注册时间
    2011-7-22
    8
    发表于 2013-9-19 09:07:01 |只看该作者
    目前大菱鲆养殖全靠地下水,对环境破坏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214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3-10 08:36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4
    精华
    0
    经验
    214 点
    金币
    173 元
    注册时间
    2014-1-10

    社区QQ达人

    9
    发表于 2014-1-14 11:30:46 |只看该作者
    深受感触,启发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