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五月瘟” 小龙虾的“五月瘟”又被称为“五月魔咒”、“黑色五月”、“麦黄病”等,一听名字就觉得很恐怖,实际上小龙虾的“五月瘟”指的就是在4-6月小龙虾的疾病同时大面积的爆发,早期无明显的症状。 小龙虾“五月瘟”主要包括肠炎病、胸腔积水、烂壳病、烂尾病等病害。小龙虾爆发五月瘟之后其症状是多方面的,因为五月瘟并不是简单的虾瘟病,而是对小龙虾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比如小龙虾的各种不良反应都可以称之为五月瘟疾病。 症状表现:病虾活动减少、摄食减少、虾无力、上草、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小龙虾发病传播速度快,死亡量上升很快,严重时一周左右能将一塘的虾死空。 原因分析:“五月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并不是单独的一种疾病。引发“五月瘟”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包括气温天气,溶氧,水体有机物质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管理因素(投放密度过大、水草种植面积过大)。 环境因素:每年的4月份气温开始回升,到5月份,白天最高气温可达到30℃,昼夜温差大,池塘底部冗余的有机物质大量分解耗氧,导致底部溶氧不足,有机物质的不完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导致小龙虾体质减弱,抵抗力下降。 因此,在天气回暖时,要加强底质的改良,水质的调节,加速冗余有机物质的分解,无机物质的氧化分解。 预防措施:乾界生物底净片300g/亩,7天一次。优水菌500g/亩+光合细菌1000ml/亩,7-10天/次。多维应激宁200g/亩,10天/次。钙镁护壳宝300g/亩,15天/次。 生物因素:温度的回升,冗余有机物质的分解,为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使其成为优势菌群,导致菌群的失衡,加大了对小龙虾的侵染力度,导致疾病的突然爆发,难以控制。 开春后要适时对 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由于小龙虾的体质较弱,消毒前需要增强小龙虾的体质。 预防措施:第一天乾界生物300g/亩钙镁护壳灵+第二天200ml/亩 蛭弧菌+第三天多维应激宁200g/亩。 发病时:第一天乾界生物300g/亩钙镁护壳灵+第二天300ml/亩蛭弧菌+第三天300ml/亩蛭弧菌(上午)+多维应激宁200g/亩(下午)。 管理因素:温度的升高,水草的生长旺盛,前期透明度很高的塘口,水中自然生长的沉水植物覆盖率高,栽种的伊乐草等植物出现“爆塘”、烂根,持续耗氧;或者水草死亡在水底,腐败,引起底部严重恶化、耗氧,使塘口溶氧减少。 投放养殖密度大,互相之间产生竞争,出现打架斗殴事件,造成机体的机械损伤,给病原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注意池塘水草的管理,打捞死草,清除多余的垃圾,控制水草的种植面积占池塘的50%左右;合理投放虾苗入池,减小养殖密度;同时加强底部的增氧和底改。 预防措施:乾界生物底净片300g/亩+150g/亩活力氧吧。 宿主因素:疾病的爆发往往与宿主的体质有莫大的关系,身强体壮,活力旺盛的小龙虾即使有少量的病原菌侵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将其清除出去,不会发病;只有那些体质较弱,营养不良的小龙虾才会容易感染,导致死亡。 主要体现在加强小龙虾的营养需求,增强其体质,增强其耐受能力,抗病性。科学投饲,配合投饲乾界生物25g复合丁酸梭菌+20ml 光合菌+5g多维应激宁/kg 饲料,3天/7天;同时泼洒钙镁护壳灵300g/亩,15天/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