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5-7-2 11:47 编辑
口足目,俗称蝦蛄 (Mantis shrimp or stomatopods),全世界超过400种(有说700),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沿海生活的读者肯定对它不陌生,就看这么多俗名:俗名众多,包括:攋尿蝦(俗写作瀨尿蝦、賴尿蝦、酹尿蝦(粤语))、螳螂虾、虾爬子(或虾耙子)、虾狗弹、爬虾(或扒虾)、口虾蛄、富贵虾、琵琶虾、皮皮虾等。笔者唯一一次品尝此物是在大学时同学从家里带来的。味道忘了,应该不错。
这几天在网络上有一篇关于捕捞到巨型虾蛄的新闻,又引起了广大动物爱好者和吃货们的鼓动,所以今天和大家普及一下虾蛄的一种——螳螂虾的两个绝技!
辨识圆偏振光 螳螂虾有六只眼睛,其中两侧的眼睛可以自由移动。螳螂虾的眼睛构造独特,尤其中间的眼睛有六条线对应不同的感光器。人类的眼睛有三种感光器涵盖400nm--700nm波长的光线。而螳螂虾有16个感光器,感光范围延伸到了紫外和远红外光区。 广谱识别只是螳螂虾眼睛特技之一。另一个特异功能就比较晦涩难懂了。偏振光是振动方向和光波前进方向不对称而产生偏振。常见的是平面偏振光或者叫线偏振光。另一种偏振光的电矢量大小保持不变,而方向随时间变化而成为圆偏振光,分为左右旋两种。偏振光墨镜是过滤掉一部分偏振光从而减少阳光强度。而3D电影使用的也是偏振光技术,两组不同的偏振光要通过左右不同的滤光镜片达到3D效果。人类的眼睛基本在线偏正光面前就无能为力了,而螳螂虾几乎是唯一可以分辨圆偏振光的动物。
雷神之锤
眼睛的特技说实话不太吸引人,而第二项却真是有些惊世骇俗。按前足的形态,螳螂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枪式,结构像反向弯曲的螳螂前臂。常吃的皮皮虾就是这类。虽说这个螳臂也可以激射穿刺,但和第二类“耍锤的”比那就好比李如圭碰到了李元霸。
“双锤”螳螂虾的挥击最高时速达到80公里/小时。这种高速冲击甚至造成水下爆炸时出现的空穴现象(瞬间压差巨变导致水滴沸腾,炸弹在水中爆炸时会有大量高压气泡甚至会损毁金属)和声致发光(液体中的气泡受声音激发后,气泡爆聚迸发极短瞬光亮)。
本文来源公众号:科学乐趣生活,略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