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足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务,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每个新时代的来临,都是时间和空间双重挤压的结果。现在的营销你不能谈过去,人们说营销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危险。现在的营销你也不能谈现在,人们说营销发展的第一定律是:短期利益膨胀是最具杀伤力的毒药。现在的营销更不能谈将来,营销人都知道的最基本定律是:市场变化的速度永远快过营销变化的速度。现在我们只能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营销融合在一起来思考,这种思考必然把营销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水产营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抬头看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创新与机遇并存,危机与挑战同行。回首2011,我们发现了智慧的碎片散落在中国水产行业,闪亮着熠熠光芒;我们发现了败落的鸡毛抛洒在各地角落,呜咽着淡淡忧伤。中国水产营销在路上。路上有世界级企业的欢歌笑语;路上有奋进型企业的铿锵步履;路上有负重型企业的气喘吁吁;路上有创新型企业的轻舞飞扬。品牌是智慧,营销是系统,中国水产业的生态系统,不再只有养殖生产,加工出口,药物饲料,技术教条;中国水产业的品牌与营销,从被冷落的荒漠上踯躅前行,步履坚定,稳步前进。
品牌与营销同样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一个可持续的战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我们的思维不是考虑偶然性的成长,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机会,而是用远见和企业家精神,用水产营销的战略之光,让营销的成长更有预见性和可持续性。在这个系统里,有很多原则我们需要遵循,需要坚守。
水产营销需要高度关注平衡原则。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业务板块的平衡——核心业务、成长业务,萌芽业务的平衡。如果水产企业只有核心业务,没有未来可持续的成长业务,企业不可能持续辉煌;如果缺乏核心业务,那么就陷入了现金流的困境,营销成长的基础失去了;萌芽业务是培植未来竞争的本钱,同样不可或缺。我们用平衡原则关注一些水产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很直观地看出这些企业在营销层面的未来,很直观地判断这些企业未来会走向何方。
水产营销需要遵循聚焦原则。聚焦就是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核心优势,进一步构建资源、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是只专注聚焦于一个核心的——骑墙、劈腿的企业往往缺乏聚焦点,缺乏核心战略,因此分散资源、资金或管理,从而分散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水产全产业链的谎言,就是违背了聚焦的原则。
水产营销需要专注于可复制原则。可复制的成功营销经验,可复制的营销模式,可复制的消费社群,可复制的快速成长。可复制意味着经历了市场的验证,经历了竞争的考验,而不是偶然的成功,或者臆想、凭空、拍脑袋的策略。实际上,中国大量的营销成功实践,已经为中国水产营销提供了大量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水产行业特性,结合营销战略借鉴、实践、论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水产营销需要遵循价值原则。水产行业从技术、资源、品牌到市场,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锁定最有价值的链条,坚守最有价值的链条,水产营销将走进一片广阔的天地。相反,大部分水产企业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战略迷失中,什么卖钱养殖什么,什么赚钱生产什么,到最后这些短期赚钱的项目都成为昨日黄花,企业依然在发展的路上东张西望。
中国水产需要跨界营销。跨界营销在国内曾经喧嚣尘上,但是真正应用好跨界,实践跨界效应的企业凤毛麟角。跨界的核心是明晰谁是我们的客户——由于水产品营销的长期荒芜,消费者对于水产品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被动与定点阶段。识别目标客户,同时还要识别非目标客户,把非目标客户变成我们的目标客户,这就是跨界——把替代产品、互补产品变成忠实产品,是水产营销的精髓之所在。
水产营销需要关注细分市场,但更需要关注公共市场。营销专家们总愿意为客户创新,创建所谓的细分市场——实际上,水产营销还远远没有进入细分市场竞争时代,大量的公共市场充斥着的,是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没有产品力的初级产品。真正理解水产市场的企业家,应该关注怎样打造品牌,把初级的,不安全的市场,用品牌把共性市场串联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公共大市场。用更具区隔力的产品,穿透、跨越不同的细分市场,而不是瞄准细分市场,在跑马圈地的时候去精耕细作。
水产营销需要企业家精神。也许有人问,那么多光鲜的企业家,那么多精神!实际上,绝大多数光鲜的所谓企业家, 不是投机客,就是暴发户,中国水产企业家群体中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不过是凤毛麟角。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诚信,责任,包容,颠覆或创新,是可持续的视野和战略;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各种舞台上的水产企业家们,我们看到很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以企业规模或者舞台的高低,金钱的多少,而是企业家素质的差距。
营销是战略生态系统,营销是构建品牌与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我们常常把追随营销战术的企业比喻成陀螺,要想进步、紧跟市场就需要不停的转下去,停下来就意味着停滞;随着企业营销的深入和无数次的“以身试法”,市场上形成了一个不成理论的理论:战术的运用就是滥用抗生素的效果,使病菌的耐受力增强,导致抗生素不断加码才能见效。营销战术手段泛滥的结果,是消费者对各种刺激的耐受力在与日俱增,最终导致企业黔驴技穷,营销费用飙升,业绩却依然乏善可陈。中国大多数水产企业的营销,都在重蹈着这条战术之路——更有甚者,一些打着战略营销、营销策划的广告公司,策划公司以巫师、神汉的方式进入了中国水产行业,让一些蹒跚前行的水产企业在战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战术营销是中国水产的罂粟花,用“海市蜃楼”来形容也不为过,看上去貌似很美,很壮观,但眨眼间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无踪影。
究原溯本,抛开浮华的营销表象,中国水产营销需要大力弘扬战略之光。平衡、聚焦、复制、价值、跨界,值此2012《中国营销蓝皮书》出版之际,我们沐浴着战略的光芒,与战略同行,与营销相伴,与品牌共生。
注:本文为即将出版的2011-2012《中国水产营销蓝皮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