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艇”发明者是武汉一名下岗工人 “这几天只是测试阶段,4月8日,我们将正式开捕海参。”张五一虽然看上去一脸疲惫,但眼神里却充满了自信。 38岁的张五一,原是湖北武汉一家纺织机械厂的工人,仅有高中学历,下岗后曾和妻子开过小商店。在2008年,受武汉“中国民间造潜艇第一人”李玉明的启发,他隐约感觉到了民用潜艇的市场价值,便有了生产“潜艇”的想法。此后,他开始举债踏上了制造民用潜艇的坎坷路。“我没有什么经验,先是查百度,后来到图片馆查船舶书籍,一点一点琢磨。”张五一笑着说。 此前,张五一发明的“潜艇”为人工操作,舱内可以容纳2人。2012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后,他接到了8家企业的订单。但在第一台交付给大连一家
海参养殖企业使用后,因安全问题,海事等相关部门叫停了人工操纵潜艇的生产,这对张五一的潜艇梦是个巨大的打击。 “人工操纵潜艇,内部装了两个人,管理部门怕出人命,他们让我将自行设计的图纸拿到相关的船舶研究院进行规范、改进,但费用高、时间长,我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便只好停止。”张五一说。 “那些天,沮丧、心痛,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先期投入了那么多,不想让梦想破灭。”在经过艰难选择后,张五一最终决定制造摄像取景、遥控指挥的无人潜艇。现在,这种机器人潜艇的内部,其实是密布了液压系统、负压系统、推动系统和各种传感器。而为了规避政策上的风险,张五一特意为新研制的“潜艇”取名“机器人潜艇”。今年3月26日,在武汉市黄陂武湖街长江堤内,张五一的新作机器人潜艇试验成功。 目前,张五一拥有12名固定工人,并临时聘用了2名博士和4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生产研究。“到现在已经投入了300多万元,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钱,虽然投入多产出少,但我依旧对这项事业充满信心。”张五一坚定地说。 “潜艇”作业提高效率,避免捕捞风险 “机器人潜艇”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从武汉运抵烟台,该“潜艇”是烟台第一艘民用潜艇。“潜艇”的购买者,是开发区大赵家村的一家海参养殖企业,但该企业负责人并不愿意透露姓名和企业名称。 对于“潜艇”的性能,该负责人持保守态度:“ 一般情况下,一个‘猛子’一天能捕捞700-800斤海参,现在,这台‘潜艇’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还不好说。” 在大赵家码头,一位闻讯前来看热闹的“猛子”似乎并不担心潜艇会抢走自己的生意:“养殖海参的区域海礁乱石复杂,潜艇的机械臂并不如手工灵活。再说,‘猛子’一天的人工费是2000元,5个人干上5天,雇主才花5万,而这台潜艇要价30万,后续的维修和管理都是个问题。” 对此,张五一却有另一套看法:“我并不想和人工比较捕捞的灵活度,但我对这台‘潜艇’的性能是很自信的。打个比方,它是‘吸’海参,它前面的白色塑料管,就像一台吸尘器的管子,它靠近海参时,巨大的吸力会将海参‘吸’进大网。况且,人工一天只能下去工作10小时,渔民容易患潜水病,且危险系数高,在有大潮水时还不能下潜,而‘潜艇’能24小时工作,这种持续作业也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捕捞风险。” 在潜艇的头部,张五一特意绘上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他说,这个五角星代表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下岗工人的“中国梦”。“渔民们在海上干了一辈子,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海底长得啥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而这艘潜艇的四个摄影头上,都带有灯光设备,渔民可以在监控器里一目了然地看到海底情况,开发海洋不能光靠喊口号,要实干,尽管这条路走得很累、很坚辛,但我觉得义无反顾。” 张五一说,经过实践和改进,目前他的自制潜艇的制造工艺、安全技术等在专家的指导下获得很大提升,4月8日的海下“实战”,是对他的一次大考。(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