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蟥是一种海洋动物,生活在沿海滩涂上,属于软体动物门也就是与贝类、螺类很接近的动物,它的贝壳已经退化成很多的钙质颗粒存在于肌肉之中。在海边,这种动物也叫海癞子、土海参的,可以食用,很美味,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目前还没有养殖的,对其进行研究的也很少。
前两天,受盐城工学院黄教授的邀请,去参观了解了一下这个方面的研究情况,也参与了一下少量的放流活动(因为没有发现有前人搞过,所以只是试验性放流)。 P1在实验室中养殖的石蟥。一般成体长度在四、五厘米。
P2在滩涂上它一般在潮间带的高潮区,喜欢在潮沟丰富、芦苇与大米草混杂的区域,并有丰富底栖硅藻的泥质海涂生活。石蟥是个很特殊的物种,它是雌雄同体,异体授精。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体上既有雌性生殖系统,也有雄性生殖系统,而两个不同的个体在一体就可以完成交配。
P3在实验室中的模拟生态。
P4在泥上时与泥的状态几乎是一致的,很难被人发现。其实的它的腹部是有吸盘的,具有一定的附着能力。
P5繁育出的小石蟥,是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可以看出这时的幼体贝壳还是存在的,很像是螺,有一定的游泳生活能力,再过几天可能就会进入葡伏状态,这时要出苗就会十分困难,所以理想状态是在这时出苗,因为没有发现有前人搞过,所以是试验性放流。
P6这个是亲体培育箱。
P7这是在实验室中用塑料盒做的培育装置,饲料是自己培育的小球藻,可见后面玻璃缸中绿颜色的液体,可以看出已经形成养成与育苗的系统。
P8别看这个装置很小,但已经可以育成近亿的幼苗,实验室已经不能负担,所以就进行了自然的放流。这是在出苗。
P9进行尼龙袋充氧运输。
P10来到海边。
P11寻找合适的放流地点。
P12要走过这片芦苇,因为芦苇区基本还是淡水区,到有大米草混杂的地方才可放流。
P13最好还是在有潮沟的,潮流通畅的地方进行放流。
这次放流,应该说在全国也还是首创吧。只是还不知道以后的效果会怎样,会对旅流后的效果进行持续观察。
其实在石蟥的生理学、生态学上还有很多研究成果,这里就不便介绍了。 |